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把自己的田园生活写入诗歌,并真切写出躬耕之甘苦,表现出浓烈的田园情结的诗人,为中国诗歌开辟了又一个全新的天地。诗中对农村风光的描述,对田园生活的赞美达到了田园诗的极致。陶渊明最终选择了田园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亲历躬耕的甘苦,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方向,田园情结是他诗歌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把自己的田园生活写入诗歌,并真切写出躬耕之甘苦,表现出浓烈的田园情结的诗人,为中国诗歌开辟了又一个全新的天地。诗中对农村风光的描述,对田园生活的赞美达到了田园诗的极致。陶渊明最终选择了田园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亲历躬耕的甘苦,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方向,田园情结是他诗歌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选择了田园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是中国历史上"古今隐逸之宗"。在东晋浔阳的田野上,诗人的田园情结得到了无尽的释放。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  相似文献   

4.
田园诗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对中国文学史的一大贡献。陶渊明41岁时,一日郡遣督邮至县,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以示敬意。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离职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终身不仕,于63岁时贫困而死?可以说,陶渊明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诗歌,开创了文人诗歌创造的新领域——田园诗。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一位有着崇高地位和重要影响的诗人,他的这种地位和影响,是有赖于其诗歌艺术成就的,尤其是诗歌语言艺术成就。陶诗沿袭了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且进入更加纯熟的境地。这种特点,在其众多题材的诗歌中,以田园诗最为自然简朴,最具代表性。陶渊明的田园诗一般都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甜美、田园风光的怡人和田园生活的简朴,来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生命心境和超世脱俗的人生韵味的,诗歌语言真实而又深远。他超越世俗,不慕虚荣名利,善于在山水田园风光中咏怀言志,诗歌内容真实,感情淳朴真切,语言自然,显示出真实深远、自然成文的本色。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艺术特色,总的来说是可用“自然”二字概括。具体而言,我们从“真实”、“深远”和“灵活”三个方面分析讨论。首先是真实,主要是指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真实。陶渊明的田园诗一般都是他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不虚伪不夸张,往往给人原原本本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就是说,将生活融入诗歌之中。陶渊明诗中所表现出的这种生活的诗化,绝非有意而为,而是他内心深处回归自然,返回自然,真正与自然与生活融为一体的结果。这于是就牵引出了“真”的另一个方面的含义,即感情的真率。陶渊明一生追求自然和本真,反对虚伪和造作,所...  相似文献   

6.
山水田园诗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谢灵运和陶渊明分别开创了山水诗和田园诗,到唐代,王维、孟浩然继承发展了陶谢诗歌的题材和创作风格,在描写田园风光的同时渗入山水景物的描绘,使山水诗与田园诗得以合流,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了诗歌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即韵味极为韵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之美,从而"开千古平淡之宗"。陶渊明田园诗的不朽魅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亲切纯真、恬淡自然的风格;浑融完整、高远入化的意境;精工凝练、本色自然的语言;真淳隽永的理趣。他的田园诗之所以魅力不朽,与他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以及其自身的主观原因是分不开的。陶渊明的田园诗无论是在诗歌创作题材上、艺术手法上,还是在意境开创上,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相似文献   

8.
钱惠梅 《文教资料》2007,(26):11-12
陶渊明以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为题材创作了大量诗篇,成为田园诗派的开山师祖。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多用白描手法,语言质朴自然;陶诗还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使平凡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他在让人接触到自然清新、淳朴淡远的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更强调和表现了这种生活中的情趣,他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营造了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田野内景、农事劳动第一次在文人的创作中得到充分的歌颂,在诗中各种自然物均饱含诗人  相似文献   

10.
我们生活在蓝天碧野的乡村,对乡土的热爱让我们对陶渊明先生更多了一份亲近,他以淡雅的笔调将古老的田园描绘得清新、优美、宁静、祥和,令人神往。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陶渊明首创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新境界,也为我们的田园注入了美妙的诗意。我们在感激、欣赏陶渊明先生的时候也在追寻着一个问题——陶渊明先生的田园诗为什么能  相似文献   

11.
对王给的田园山水诗与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有异有同。由于人生经历、性格修养等方面的原因,陶渊明的田园诗多元描写田园风光,风格是真率自然、语淡味浓;而王维的田园山水诗则以隐居山林的闲情逸致为主要描写对象,诗风清新逸致,诗中有画。但王维对陶渊明的学习,以及他们在政治上受挫后都逃往自然的生活,使得他们的诗歌在内容上都以自然为主要描写对象,语言朴素明畅,意境独特。  相似文献   

12.
浅谈陶渊明山水田园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他历来被看作是"田园诗人"和"隐逸诗人"的代表.本文主要从陶渊明诗作的空灵高远的艺术境界.情韵极浓的冲淡之美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如何解读陶渊明的田园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了诗歌,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诗歌领域,使田园风光在唐宋成为诗人描写的重要内容。其诗是田园风物与稼穑生活的完美结合,意蕴极其丰富。在古诗学习中,同学们可以从如下方面解读陶渊明的田园诗,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以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为题材创作了大量诗篇,创立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流派。但是历代文学评论家均以为陶诗没有反映现实,所抒发的不过是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本文以为:陶渊明的归隐虽然含有消极成分,但其反抗现实的积极意义却是非常明显的;陶渊明归隐之后的田园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凋零破败的惨况和农民困顿不堪的生活境遇;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包含着他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农民的友情。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了诗歌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田园诗,这些诗歌反映了独具特色的田园风光,具有一定的美学内涵。它们刻画的成功与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个人的生活经历、性格以及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后代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与散文家,他开创了田园诗的先河,使我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在当时浮躁而功利的社会,他有着自己独到的哲学思想,用宁静、平和的心态坦然面对生活,欣然回归田园,放飞心灵。本文通过分析陶渊明的作品,探讨其人生哲理、生活品位及远大志向三个方面对现代人的参考价值,以陶渊明诗文为载体,引导艺校学生以正确的人生态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惑,从而获得心灵的灌溉与滋润。  相似文献   

17.
刘光祖 《考试周刊》2012,(63):27-27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的杰出诗人。他归隐田园后所创作的一系列诗歌开创了我国田园诗的先河。在陶渊明的田园诗里,作者往往用接近口语的平常语言写田园风光、写农家生活,却又往往于平常中显示出不平常的诗意,创造了平淡自然与深厚醇美和谐统一的艺术风格。本文主要谈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8.
唐诗排行榜     
田园隐逸情怀一直贯穿于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之中,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为主题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村民、牧人、渔父等的生活为题材,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田园诗兴起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他以高超的技艺开创了田园诗体。随着唐诗繁荣局面的到来,田园诗出现了写作的高峰,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诗人和经典的诗作。王维与孟浩然等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山水田园诗传统,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山水田园派。田园诗  相似文献   

19.
东晋诗人陶渊明作为我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可以称为中国田园诗创作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及这一风格形成的原因的解析认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诗歌意象自然寻常、诗歌语言朴实无华、诗歌意境优美淡远;其田园诗的成因主要体现在独特的个性与心境以及儒家、道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和化兹华斯是中英学史上田园诗的双壁,他们性格中都有“静”和“动”的成分,但他们对他们所生活的自然和田园的体认有着巨大的差异。从他们对自然和田园生活描绘的广度上来说,华兹华斯为我们展现的社会画卷多姿多彩,从这点上来说华兹华斯胜于陶渊明;从他们对自然和田园生活表现的深度上来说,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完成了人格与精神的升华,达到了物我交融的程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陶渊明胜于华兹华斯。本的结论是:陶渊明的自然是自己的自然,华兹华斯的自然是自然的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