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广泛冲击着道德、文学、哲学、教育、政治学、法学等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一场以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建立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改革运动也逐步兴起。由于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教育宗旨——也即教育方针——是统帅教育的一切构成因素的灵魂,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者为了反对旧教育,提倡新教育,首要的问题就要在教育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代伟人,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反对封建复古教育,反对帝国主义教育侵略,提倡科学民主新教育等方面都做出过重大的贡献。文章从考察陈独秀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出发,阐述了他关于教育的作用、教育方针、新教育等方面的观点,借以作为我们今天对教育问题审视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新文学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次从文学内容到形式的彻底革命。“五四”运动前夕,为了广泛宣传民主和科学,开展对封建政治、文化思想、道德伦理的批判,也必然要求在文学界上实行变革。因此,《新青年》杂志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同时,又成为以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的发难者。在《新青年》杂志提倡新文化运动的初期,以提倡白话文而显露头角,并成为新文学运动的发难者的,无疑是胡适。  相似文献   

4.
颂扬人的高贵,反对神学对人的蔑视;提倡人的现实幸福,反对宗教禁欲主义;推崇理性与科学,反对盲目崇拜权威的蒙昧主义;主张人的自由和平等,反对封建等级桎梏,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真正价值,在于人的价值发现与人的个性解放.五四启蒙者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倡导个性解放、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提倡个性主义,将国人从蒙昧主义和专制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解放",对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90年后的今天,有必要重新认识五四时期的个性主义,澄清有关个性主义的若干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的主要口号是“拥护德先生(民主)”、“拥护赛先生(科学)”、“打倒孔家店”。提出以资产阶级民主代替封建专制,以资产阶级道德代替封建道德。它的中心内容是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它的目标是革新思想,促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等各种西方思潮,成为反封建的主要思想武器。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一九一九年在我国历史上爆发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爱国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动,而五四运动前三年所发生的新文化运动,则是这场伟大政治运动的先导,它为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起着思想启蒙的作用.一九一五年的新文化运动高举着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向着封建专制和迷信盲从思想所进行的猛烈冲击,为五四爱国政治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上的准备.在我国首先揭起民主和科学旗帜,并站在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8.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其鲜明的民主、科学两大旗帜为先导,对我国近代史上的封建文化思想与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地冲击,它唤起了中国人民的空前觉醒,给古老的中华文明带来了生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那样“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作为一场伟大的革命,新文化运动不仅引发着我国文化思想战线产生巨大的震荡和变革,也使长期在以封建礼教为核心的旧文化禁锢之下而显得干枯的教育事业生长出几片绿叶,如,勤工俭学运动的兴起,平民教育运动的开展等。然而,就强烈幅射教育领域的新文化运动所提出或隐藏的教育思想来看,强调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之人格的个性化教育思想却最能反映新文化运动的意志,体现新文化运动的特色。一“五四”时期,以当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首,并在蔡元培、吴虞、钱玄  相似文献   

9.
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五四”文学革命,从发生到现在已经六十周年了。我国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伟大开端,披荆斩棘,在斗争中成长和发展,发挥了揭露敌人、教育人民的战斗作用,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坚持文学为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原则,正视现实,在创作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反映现实,是“五四”以来新文学的战斗传统的一个重要内容。“五四”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一翼,它完全是适应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需要而兴起并为之服务的。当时,反对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维护封建统治的旧文学,倡导反映“民主”和“科学”精神的新文学,在创  相似文献   

10.
现代新儒家中的主要人物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反传统”都进行过多角度的反思,其中以徐复观的反思最具代表性。他的反思主要体现在反对颠倒学术思想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强调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与传统思想文化应加以区分;拒绝形而上的穷究,强调传统与现代并不矛盾,力主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疏释;主张不应有中西之争,反对全盘西化,重视传统思想文化的历史考索;客观评价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强调知识分子对传统和对历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1.
五四运动是一场政治运动,也是一场文化运动。这场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以一九一五年《新青年》的出版为其开端。当时,运动的领导者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鲁迅等人以《新青年》为阵地,鲜明地树立起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向封建主义的思想文化展开勇猛的进攻。他们反对袁世凯之流推行的政治专制和思想文化专制,主张政治民主和思想文化民主;反对对封建文化传统的迷信、屈从,主张解放思想,尊重科学,对文化传统进行重新评价;反对保守复古,主张革新创新,从而掀起了我国“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提倡科学民主,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文学革命,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社会潮流,冲刷着中国于百年来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这时,一些封建主义的卫道土,封建阶级的遗老遗少纷纷跳出来,向新文化运动进行疯狂反扑。先有林料的出现,之后,又有什么“学衡派”、“甲寅派”。资产…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文学革命,是“五四”时期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新文化运动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新文化运动同五四运动一样,在其开始,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三部分人的统一战线”。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致力于新文化的启蒙运动,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章,为“五四”文化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勋。然而,多年来,不少的历史学家、文学史家在评说这段历史和文学运动时,却往往因人废文,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全盘否定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  相似文献   

14.
德先生和赛先生(Mr.Democracy and Mr.Science)即民主和科学这一口号,是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但这一口号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它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中小学教材的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中小学教材改革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民初教育改革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等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历史使命。随着历史的发展,教材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白话文教材法定性地位的确立,标志着中小学教材由近代向现代的根本性转变,使教材内容与形式获得了内在和谐,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民主与科学精神的普及。  相似文献   

16.
古希腊、古罗马与中国先秦的古典人文教育,以人为中心,以善为导向,追求人性的完整、高雅、和谐与全面发展。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教育,高举人文主义,主张人权反对神权,宣扬个性解放反对禁欲,崇尚理性反对蒙昧,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追求现实人生幸福。新文化运动和十月革命是中国人文教育思想发展的崭新开端,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在中国得到传播,启发了民众的民主、科学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  相似文献   

17.
在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时期,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发动了一场反封建反宗教的启蒙运动。一批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以“理性”为旗帜,进行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蒙昧主义的英勇斗争。他们冲破封建制度的网罗和宗教神学的樊篱,用理性的火炬驱散社会的黑暗,用真理战胜邪恶,从而开创了法国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启蒙思想运动中,卢梭是一个重要人物。他提出的社会政治哲学,是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极大丰富和激烈碰撞的一个关键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在文化教育领域出现了民主主义、民族主义争社会主义三种教育思潮.民族主义教育思潮因其自身局限和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并未得以实现.但民族主义教育思潮肯定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采取虚心学习的态度,关注人在革命时期的发展问题,这对中国当代国学教育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然而,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在五四前后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呈现出五四时期一道与众不同的风景线.研究胡适五四前后的思想及其方法对深入理解中国近代的文化革新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对引导当今文化改革工作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五四”运动六十周年的战斗节日来到了。毛泽东同志曾在总结“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时指出:“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五四”运动前后,我国先进的和比较觉悟的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怀着反抗外敌,改革现状的抱负,努力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他们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无情抨击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其中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则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用以观察国家的命运,考虑自己的问题。因此,作为这个时代民主革命的一种表现形式,“五四”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和文化革新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