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校德育的“经典缺位”及其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传统的文化经典和价值观念曾屡次遭受批判与否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现代学校德育的“文化断裂”与“经典缺位”现象的产生,即传统文化经典在现代德育体系中失去了合法性基础,处于“缺位”的状态.当前学校德育的“经典缺位”,集中体现为德育观念、德育目标、德育课程和德育理论研究等对于传统文化经典的排斥,最终导致经典阅读和经典教育在学校德育体系中丧失立身的基础,从而深陷于“断裂”与“缺位”的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2.
余小刚 《四川教育》2014,(11):16-21
2011年11月26日.北京.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礼堂.“首届全国中华文化经典教育交流展示”活动在这里举行.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亲临会场.当主持人、全国少工委副主任孙柱宣读授予四川省双流县东升小学(以下简称“东小”)“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先进单位”和该小学教师白茹、刘颜、张艺霖、唐玉兰“中华传统经典教育优秀教师”、小学校长唐弘容“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先进工作者”时,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相似文献   

3.
为了应对世人对于“阳明学”诠释经典日益“空疏”的责难,泰州学派发起了一场旨在不背叛阳明学立场而修正王学之弊,让经典解读与“百姓日用”相联系,建构平民化诠释学的运动.他们以“身本论”替代“心本论”,重建儒家经典诠释形上学;以“淮南格物”替代“穷理”“正心”,发明“百姓日用之道”;以“践行”替代“践形”,主张经典平民化诠释之实用性.在其学说建构中,充满了近代文化转型的启蒙因子,佛学元素在经典平民化诠释的生成中不断闪现,颇具美学意义的“狂”是其独具的学派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读经典的孩子可以说是“以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以“经典”为规则,学习礼仪规范;以“经典”为典范,传承民族精神;以“经典”为根基,夯实文化底蕴.让每一个孩子捧起一本书,与圣贤为友,与知识为友;与经典同行,与时代同行!  相似文献   

5.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一书中曾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近日得暇,再次重读归有光《项脊轩志》,切实体会到了卡尔维诺对“经典”的评价是如此的“经典”.这次发现两处疑问:其一,在“回忆母亲”时,文中写道:“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2016,(35)
2016年9月底,北大学者秦春华老师在《中国青年报》发文,指出古典四大名著不适合孩子阅读.“三国”尔虞我诈,“水浒”打家劫舍,“红楼”容易产生诱惑,“西游”又涉及太多宗教奥义.秦春华老师认为:“经典是成年人的经典,并不是孩子的经典.”文章发表后,引起了热烈的争论,大家观点不一.  相似文献   

7.
读书不在于书是否是经典,关键在于“读对书”——读到自己想读的书.《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不是经典类的书,甚至称不上“新”书.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政治思维的基础框架,由系统回答十大经典问题的十大经典命题组合而成.就其理论功能而言,则可分为“立君为天下”、“天下为公”、“天下一统”、“政由君出”、“君臣合道”五大制度性命题,以及“君主无为”、“广开言路”、“平均天下”、“孝治天下”、“法理天下”等五大行政性命题.十大经典命题将政制理论与政事理论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一种模式化的政治学说体系.它源远流长,世代传承,贯穿古代,超越学派,堪称政治学说体系的“中国古典模式”.  相似文献   

9.
国学经典教育的尺度与分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霞 《教育学报》2012,8(1):13-18
面对围绕国学经典教育所产生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状态,应重新确立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的尺度与分寸.从价值功能上看,应科学理性地看待国学经典教育的功用,而不是一味地追捧或贬损;从资源选择和设计上看,应在保持传统文化根气的同时与现代观念意识进行智慧对接与整合,而不是简单地泥古、复古、照搬经典;具体到教学方式和作用途径上,则应力求让国学经典教育成为“唤醒”与“激励”,而不是“灌输”与“规范”.  相似文献   

10.
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典“好味”永流传.在众多竞争中,有哪些“好味”脱颖而出成为经典?它们一直让人津津乐道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
经典历史比较是以“一维度词源学”为核心、以“对应同构考证”为方法的历史比较.而“元历史比较”则是以“二维度词源学”为核心、以“相似同构考证”为方法的历史比较,它是笔者在博士论文中率先建构的.“元历史比较”较之于“经典历史比较”,有较大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12.
关于大学生课外经典名著阅读原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无论是中文专业学生还是非中文专业学生,其经典名著阅读的比例均未达到理想的程度.就阅读原因而言,“老师推荐”和“报刊等媒体推介”还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诚然,促使大学生多阅读经典名著的责任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部让教师和媒体来承担.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无论“同学朋友介绍”还是“其它(包括兴趣等)”抑或“家长要求介绍”,都同样因其非专业的性质和覆盖面的局限而难以在大学生经典名著阅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故而,要使大学生的经典名著阅读变得越来越合乎理想,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与媒体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所论定的“经典文本”,是指“经典生成期传播”阶段的柳州彩调剧“第三方案”文本,由郑天健执导改编的歌舞剧《刘三姐》文本及电影《刘三姐》文本.由这些经典文本探讨文本呈现的传播语境,认定刘三姐经典文本的生成与雅俗文化的转向、北大歌谣学及中大民俗学运动、周恩来等领导人对地方曲艺之重视等文化动因有关;并关注抗战期间以桂林为中心的“西南剧展”与广西“刘三姐大会演”之“自我呈现”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4.
被誉为“棋中圣品”的“永子”在围棋界已是不可复制的“经典”,它的“经典”源于它诸多优秀的品质:如悠远性、独特性、平和性,这些优秀品质的形成既有历史文化的原因,也有永昌大地独特的风土物产和“永子”制作中绝妙技艺等成因.  相似文献   

15.
根据互文性理论,我们可以将唐诗经典与后世与它产生联系的文学经典看成是一种互为经典的关系.唐诗经典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后世各种文学样式的创作或直接或间接都受其影响,其影响具体表现在诗文、小说戏曲等多个方面.后世这些文学作品与唐诗经典一起形成一种“共生效应”,在实现自我经典化的过程中,也促进了唐诗经典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王梅 《华章》2011,(33)
中华传统经典文化走进校园,“书香校园”营运而生,凸显的效果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中华文化对孩子发展、成长的影响力.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以经典为伴、与圣贤同行”,我们通过营造宣传性、教育性、浅显性与可操作性的环境,让幼儿经常沉浸在经典文化之中;通过抓住生活环节,建立了两个特定常规制度,让幼儿时刻与经典文化为伴;我们以活动导入,幼儿参与到形式多样、富有游戏趣味的经典诵读活动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喜爱经典、亲近经典.  相似文献   

17.
对于一堂课的经典性的探求,课程意义上的探究显然要比方法上的探究更有意义.钱梦龙老师的课程意识集中表现在“我教的是语文课”“认定读书这个目标”等方面,文章在比较中具体阐述了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与文化的民族,而“经典”与“礼仪”更是民族文化中的精髓。近年来,我园本着探究如何在幼儿教育领域传承与拓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教科研理念,将“经典”与“礼仪”教育融为一体,开展“诵经典、习礼仪,诵经典、识博文”的经典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9.
时下,将“红色经典”改编成电视剧正在成为一股热潮,但是观众对改编后的电视剧的反映却并不理想。“红色经典”改编遇到困境的原因在于几个基本的问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其一,什么是“红色经典”?其二,“红色经典”为什么能够重新“热”起来?其三,“红色经典”在改编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尊重原著?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模仿”理念应运而生的湖南卫视《百变大咖秀》,是内地首档明星模仿秀综艺节目.《百变大咖秀》让明星模仿明星,让经典重铸经典,在展现明星不为人知的“另一面”的同时,也给予观众耳目一新的视觉、听觉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