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南非作家库切的小说《耻》描述了一名白人教授卢里与女儿在南非的生活及遭遇。作品《耻》中的黑人和白人的地位发生了转变,白人不再拥有奴役和支配黑人的权利,反而在黑人的袭击下,以主人公为代表的白人无力反击。小说体现了压迫黑人的历史已被颠覆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喧哗与骚动》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南方文艺复兴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最富创造性的作品之一,福克纳在该小说中第一次对种族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从文化研究和文本分析的角度出发,对小说中白人角色和黑人角色的种族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指出新的时代背景下白人和黑人的主场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小说中的黑人拥有了主观能动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掌控了白人的生活,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白人和黑人的主仆关系。这种变化昭示了南方种族关系的未来,寄托了作者对民主平等的种族关系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3.
艾丽丝·沃克在<紫颜色>中通过对标准英语语言的置换,提供了一个表现女性自我的不同视角.因此,建构一种语言来颠覆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是十分必要的.这个语言就是美国黑人的土语方言.黑人文学中方言土语的运用不仅表现了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的差异性特征,而且还用来对抗和颠覆白人文化中心论.我认为沃克的<紫色>一书就充分体现了黑人方言土语的功能,同时也达到了作者借用黑人方言土语所起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黑人女性长期遭受双重压迫——种族歧视和性别压迫。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聚焦黑人历史和黑人女性,成功地书写了黑人女性在白人为主导和男权统治的社会环境中积极建构种族身份,寻找自我的艰难历程。莫里森的创作不仅促进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也推动了美国文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理查德.赖特在文学作品里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笔调揭露了美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紧张的种族关系,认为种族隔离和种族界限是以人为的方式把处于共生关系的黑人和白人进行了活生生的社会切割,导致这两大种族之间的误解和仇恨。白人在教育、司法等方面对黑人实施双重标准,引起黑人对白人的更加反感和不信任。种族隔离和种族界限是黑人与白人相互仇视的根源,白人对黑人的仇恨和种族压迫引起部分黑人率先形成自己的第三种意识,激化了他们三重意识中的张力,从而促使更多的黑人加入到追求种族平等和社会公正的斗争中去。  相似文献   

6.
探讨小说《家族》中白人忧郁是如何被赋予政治含义,即小说的叙述过程中体现的源于种族主义的白人忧郁如何颠覆非裔美国人主体性和黑人自我的存在,以及黑人为反抗这种白人种族主义的颠覆所出现的忧郁如何保证黑人自我身份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英语文学是种族时期南非文学的主体。英语的特殊地位和使用范围、英国移民的教育程度、严苛的审查制度等原因促成了白人英语文学作品的兴起。早期殖民机构的资助、方言出版社的匮乏、荷兰殖民者的暴力统治等迫使黑人作家也用英语这种西方语言来传递非洲人的苦难与理想。在特殊历史和政治语境下,南非英语文学呈现出鲜明的文学特征。南非英语文学是创伤文学,作家书写了种种个体创伤及其所遭受的隐伏创伤,也通过写作对群体伤痛和灾难进行宣称和文化建构。南非英语文学也是启示文学。文学作品不仅是对未来时间的一种投射,而更是对当前生活的一种隐喻表达。但是,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作家,南非英语文学聚焦的仅仅是、也只能是种族社会的某个阶层或层面。  相似文献   

8.
对种族问题的关注几乎贯穿了库切整个鼎盛创作时期,他用平实的笔调记录了从殖民霸权时代到后种族隔离时代种族之争的转变,记录了种族间个人身份重建的艰难性。通过对黑人与白人、他者与自我、文明与野蛮三组对立思维模式的颠覆着眼问题的根源,对引起种族问题的殖民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审美认同的概念来探究音乐类型、社会运动与种族认同之间的关系。在20世纪的美国,其民间音乐在某个时期会破坏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绝对边界,而在另一个时期又强化了这种边界。审美认同是艺术类型与社会群体的文化结盟,借助这种结盟,群体就会感觉到某种艺术类型是代表了"我们的"或者"他们的"艺术、音乐和文学。这样,艺术类型的边界就成了社会的边界。民间音乐颠覆了艺术类型与社会边界的这种常规关系。民间音乐总是一些"他者"的文化,或者是种族的、地区的、阶级的文化,或者是民族的文化。在被叫作民间音乐之前,美国的本土音乐更多地体现了种族的完整性而不是其社会性,它是占支配地位的欧洲音乐和主要受非洲音乐影响的音乐相互混合的产物,但是又很好的表现了这两者。在商业唱片时代之前,黑人和白人音乐家们唱着同样的音乐,相互学习歌唱技巧和歌曲,并且共享一个表演的社会空间。民间音乐的概念是由学术精英创造出来的,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后期,当有组织的左派把它当作一个文化事业时,它对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陌生的。无论是学术精英还是政治活动家都将艺术类型建构成另一种种族化的艺术类型,而商业唱片工业又以"种族唱片"和"山地音乐"将之双重化。在那个特定的种族极端化的时代,美国的共产主义者和他们的同盟者非常有意识的使用民间音乐作为一种加强种族团结的工具。由于麦卡锡主义的压制,直到20世纪60年代,民间音乐作为种族统一的类型而得到复兴,但迅速被白人化了。为什么民间音乐的复兴与白人有关,我的解释是有三个因素:连续商业化的种族遗产;新左派不能像老左派那样有效地通过文化设施来控制音乐;在某个时候,当黑人努力要进入白人中产阶级青年所抵制的体制中时,一种把民间音乐理解为"他者"音乐的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10.
莫里森的作品表现了在白人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里黑人的喜怒哀乐 ,展示了黑人 ,特别是黑人女性在黑人信仰与白人价值观、传统黑人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中 ,寻找自我、身份和文化根源的经历 ,向美国社会传达了黑人妇女争取平等、反对种族和性别歧视的声音。  相似文献   

11.
牛长松 《中国德育》2012,(10):25-27
1994年以前,南非实行白人至上的种族隔离制度,国民包括白人、黑人、有色人和亚裔四大种族,黑人又可分为几十种不同的部族。在这里,不同种族的人分别居住、分开教育、分开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苗苗 《考试周刊》2010,(40):31-32
南非作家J.M.库切因获得2003年诺贝尔文学而一举成名。其作品也揭开了人类多种文明间相互冲突的疮疤。本文通过分析库切小说《耻》中代表人物——白人和黑人的举止言行,说明在殖民者失去种族歧视权、失去统治权的社会里,白人对生活的失望和迷茫。殖民主义者在给被殖民主义者造成损害的同时.也害了自己.致使其后代来为其过去的罪恶而赎罪。而黑人被殖民者本身所表现的行为是受白人殖民统治者种族压迫多年的本能的反映.最后得出结论:种族隔离时代的巨大伤痛.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都不会淡忘.更不会忘却,给南非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历史疮疤。  相似文献   

13.
非洲黑人随着奴隶贸易的暴力"书写",被贩卖到美洲大陆为奴,备受奴隶制的奴役和严重的种族歧视。在梦魇的历史和历史的梦魇纠缠的岁月长河里,黑人自发组织社团帮助黑人自己走出苦难,树立黑人民族的自信心,成为黑人民众心中的精神家园。在黑人社团的精神援助下,黑人们终于在白人主流文化中构建了自己的位置,黑人的传统文化和白人文化因此达成妥协性的"共生",并共同构建着美国当今社会的多元文化。本文拟从托尼.莫里森作品《宠儿》、《最蓝的眼睛》和《苏拉》来分析黑人社团形成的不同历史背景和原因,以及黑人社团产生的凝聚和指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南非作家J.M.库切因获得2003年诺贝尔文学而一举成名.其作品也揭开了人类多种文明间相互冲突的疮疤.本文通过分析库切小说<耻>中代表人物--白人和黑人的举止言行,说明在殖民者失去种族歧视权、失去统治权的社会里,白人对生活的失望和迷茫.殖民主义者在给被殖民主义者造成损害的同时,也害了自己,致使其后代来为其过去的罪恶而赎罪.而黑人被殖民者本身所表现的行为是受白人殖民统治者种族压迫多年的本能的反映.最后得出结论:种族隔离时代的巨大伤痛,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都不会淡忘,更不会忘却,给南非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历史疮疤.  相似文献   

15.
安吉罗在《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中,通过一系列黑人被歧视的剪影浓缩和反映了黑人在不同阶段里对种族压迫的种种抵抗。通过深入分析主人公玛雅的成长经历,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玛雅种族意识的觉醒,同时也揭示了白人种族主义的罪恶以及黑人民族为了实现种族平等所做的不懈斗争。  相似文献   

16.
《宣叙》是托尼·莫里森发表的唯一一部短篇小说,作为一部具有开创性的实验性作品,该小说中对种族身份的模糊化处理使其独树一帜。试从解构主义的视角,探究《宣叙》中罗贝塔和麦吉的身份问题,以及其如何打破传统的"白人中心论",瓦解白人与黑人之间的二元对立,为解决白人和黑人之间的种族矛盾指明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非裔黑人女性作家。她的小说主要书写美国黑人女性的生活现状和精神苦闷。莫里森以她独特的视角反映了黑人女性对于其文化身份的焦虑和追寻。黑人女性由于受到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常常陷入身份的焦虑和精神的迷茫,但是她们却从未放弃身份的探寻,她们通过与白人文化和男权文化的对抗,勇敢地探寻自我身份,寻求自我言说的权利。  相似文献   

18.
论文从黑人的种族的历史出发,分析了《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女性杰拉尔丁、波琳、皮克拉对蓝眼睛的渴望的本质是自我憎恨意识,同时阐明他们自我憎恨意识形成的过程及其表现。这两代女性的悲剧命运揭示了黑人女性在性别和种族的双重压迫下被白人的价值观同化的现实。进一步阐明她们的自我憎恨意识是因为其价值观的错位和本民族文化和价值传统的丢失。  相似文献   

19.
“母亲”形象的书写是人类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但在白人社会的种族歧视和同族男性的性别压制下,黑人母亲形象的书写不仅被白人话语异化,还受黑人男权话语的扭曲。本文通过解读《对立的力量》中的母亲形象,思考“圣母颂”背后的历史、文化的原因,以及母亲这个被抹杀了“自我”意识的“他者”怎样迷失于男权文化中。  相似文献   

20.
美国为什么发生百万黑人大游行?10月16日,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了来自全国各地百万黑人男子的盛大集会和游行,显示出黑人的“团结和力量”、反对种族歧视的果敢精神。这次大规模集会游行,是在美国种族关系恶化、黑人与白人矛盾加深的背景下举行的。由于美国历史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