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庄子·大宗师》中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ǔ)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我认为,庄子眼中的爱,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相濡以沫"。就像两条鱼活在车辙的水中,眼看水将涸、命将休,这两条鱼为了生存,就相互呼着湿气,滋润着对  相似文献   

2.
一“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庄子如是说。水干涸了,两条鱼被搁浅在河滩,眼看干枯死去,相互间用吐出的湿气泡沫令彼此润湿,为对方奉献自己最后的关怀。于是“,相濡以沫”常用于形容朋友或夫妻在困境中以微薄的力量相互救助而形成的恒定感情。读着庄子的话,心里慢慢氤氲出特别的情味——我和陈晓梅这两朵“梅”,是否就如那两条鱼一样,曾把“相濡以沫”作为我们一起走过的,二十多年生命历程的删繁就简的相守?是否也可以把“相濡以沫”作为未来几十年生命中还要牵手的最美丽的注脚?23年前,在吉林师范学校读书的日子里,我俩…  相似文献   

3.
浏览网页"第17届韩国釜山电影节"内容,其中有这么一句:在第17届釜山国际电影节开幕式上,韩国演员安圣基和中国演员汤唯相濡以沫,一同担任主持人,成为热门话题。这里可以用"相濡以沫"吗?"相濡以沫"是一个典故性成语,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意思是:有两条鱼,生活在大海里,一天,被海水冲到了一个浅浅的水洼里,只能相互把自己嘴里的泡沫喂到对方嘴里生存。后来海水漫上来,两条鱼也终于要回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天地。  相似文献   

4.
相忘于江湖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相似文献   

5.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啕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傺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这段话的意思。在《庄子》一书中,反复出现,多次强调。如果说,整部《庄子》是一首气势雄浑、神奇瑰丽的生命交响曲,这段话就是其梦幻般的主旋律。属文虽短,却微言大义。至博至深,借此一“斑”,可以窥探到庄子思想精神之全“豹”。  相似文献   

6.
江湖的称谓最早是由庄子提出的,出自《庄子·大宗师篇》,原句为“泉涸,鱼双与予处于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江湖,而非溪海,正因为溪水不能容纳更多,给人的感觉更是潺潺细流,清澈见底,  相似文献   

7.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傑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这段话的意思,在《庄子》一书中,反复出现,多次强调。如果说,整部《庄子》是一首气势雄浑、神奇瑰丽  相似文献   

8.
友情的颜色     
一直为一个古老的故事所感动:涸辙之鱼,相濡以沫。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两条鱼是同甘共苦的“夫妻”,但我认为,它们说不定是两个共患难的“朋友”呢!  相似文献   

9.
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内篇·大宗师》)这是《庄子》中的一句话。在原文中的意思是:泉水干涸了,鱼儿困在陆地上,相互依偎着大口呼吸来得到一点湿气,以唾沫相互润湿使彼此能继续生存,不如忘记彼此的存在,自由地在江湖中畅游。后来,人们常用“相濡以沫”来形容关系亲密的人在困境中相互扶持、相互关爱的  相似文献   

10.
相忘于江湖     
庄子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足智多谋的范蠡选择泛舟太湖;叱咤风云的张良选择退隐山林;侠肝义胆、血溅折扇的侯李传奇,在青灯古佛的栖霞寺内落下历  相似文献   

11.
江湖的称谓最早是由庄子提出的,出自《庄子·大宗师篇》,原句为"泉涸,鱼双与予处于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江湖,而非溪海,正因为溪水不能容纳更多,给人的感觉更是潺潺细流、清澈见底,我们不能忍心看到浑浊;海,又失之巨大,猛烈而骇人,心中只有敬畏,感觉望而却步。  相似文献   

12.
两个马师傅     
读罢王手的短篇《软肋》,很自然地想到《庄子》中的几句话:“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为什么会想到这几句话?表面看与小说多次出现“江湖”一词有关,实则源于我对小说的一种理解。我很欣赏王手的一句话:“小说是让人品味的,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我的精神仍然在底层——与王手的对话》.见中国作家网)解决问题是人们赋予小说额外的负担,却往往成为判别小说优劣的尺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读罢王手的短篇《软肋》,很自然地想到《庄子》中的几句话:"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为什么会想到这几句话?表面看与小说多次出现"江湖"一词有关,实则源于我对小说的一种理解。我很欣赏王手的一句话:"小说是让人品味的,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相似文献   

14.
庄子“天籁”本是其“道”的呈现,而“道”是庄子宇宙论、本体论与人生观融合一体的归结,在庄书或庄子思想中乃是“自然”“无为”主观境界与客观自然之义,因而“天籁”也就取得主观境界与客观自然的主客合一之境。  相似文献   

15.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枚璀璨的明珠,这一种文学形式从战国时期初步形成,到唐宋时期达到顶峰,一直保留到今天。古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在字里行间,流淌着中华文明的血液,古诗鉴证了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变化发展。它以幽美的意境,工整的韵脚,给人一种独特的享受。如《诗经·邶风·击鼓》中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表达与另一半厮守到老的愿望。又如《庄子·内篇·大宗师》中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表达出了对于生活和爱情之间抉择的徘徊和无奈。  相似文献   

16.
“逍遥游”是庄子体道和养生的最高境界,渗透在《庄子》一书的诸多论述环节之中。庄子认为,“逍遥游”是具体的,因而任何人通过努力都可以到达这种境界。这个论题得以确认后,《逍遥游》中出现的众多形象也就具有实在性了。  相似文献   

17.
“道”是庄子哲学的中心思想,庄子讲“道”,更讲体“道”,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对中国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它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庄子“道”的境界,而意境的创造和真正实现也体现着庄子“道”的深层意识。  相似文献   

18.
本主要探讨庄子的审美境界,庄子审美的最高境界也是他的“道”的最高境界。庄子的审美境界是以“无为”思想为核心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庄子审美境界的美在极处,美在天然以及美在自由的特点。庄子哲学的最高境界也是他审美的最高境界,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认为达到这个审美境界的途径就是进行审美感受,即进行“心斋”、“坐忘”、“物化”,然后获得最大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庄子认知结构的分析,概括出庄学之“愚者——物”、“明者——理”、“神者——道”三种精神层次递进上升的认知境界。从中提出庄子虽然否定了在“愚者——物”、“明者——理”两种境界的认知可能,却肯定了在“神者——道”境界中完全可知的观点。换言之,庄子的认识论是一种可知论的观点。神秘主义并不构成庄学的缺陷。  相似文献   

20.
阳程 《文教资料》2014,(25):50-51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该如何存在,我们应如何追求理想的生命境界?人们也许可以从庄子的“达生”思想中寻找到答案。庄子的“达生”思想主张顺应性命之情,以通达生命本体。本文以《庄子·达生》篇为基础,从“以何为生”和“为何而生”两个层面,具体阐述践行“达生”思想的要义及“达生”思想对教育的启示。践行“达生”思想的要旨在于形神兼修,既要以技养形,又要不断提升技艺水平,以道养神,努力达到自由创造的境界。与此相应,达生教育应做到率性而化,各尽其用;重内轻外,游心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