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句法结构"想V不想V的"和"想(V)不想V"在语表形式上、语义、语法、语用上都有差别。  相似文献   

2.
《小读者》2011,(6):72-72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有花……”想必这首歌曲很多同学都不陌生。在想与不想长大中徘徊时,时间已经悄悄地溜走。那么,本期话题就来看看分成两派的同学们的想法吧。  相似文献   

3.
"想+N(P)+V"格式是"想+V(P)+N"格式的转化,但并不是所有的名词和动词都能够自由地进入"想+N(P)+V"格式,它会受到结构、音节、感情色彩、功能指向等诸多语法条件的制约。文章探讨了进入"想+N(P)+V"格式的语法条件。  相似文献   

4.
“V起”与“V起来”在语义上相似,但句法上却有着明显的不同,在语体选择上也存在着殊异。从韵律学的角度来看,“V}起”是一个标准的韵律词,并且有词汇化即成为复合词的趋向,而“V。起”则是不合法或是不常用的结构。无论是“V起来”还是“V。起来”,它们都只能是短语,没有成词的迹象。  相似文献   

5.
“V哪儿V”是枣阳方言中一种特殊的结构,本文通过对这种结构的考察,总结能够进入该结构的动词的条件,同时,将枣阳方言中“V哪儿V”与普通话中的结构相似的“V哪儿”、“哪儿V”进行比较,并阐述枣阳方言中“V哪儿V”的句法功能。  相似文献   

6.
“V哪儿V”是枣阳方言中一种特殊的结构,本文通过对这种结构的考察,总结能够进入该结构的动词的条件,同时,将枣阳方言中“V哪儿V”与普通话中的结构相似的“V哪儿”、“哪儿V”进行比较,并阐述枣阳方言中“V哪儿V”的句法功能.  相似文献   

7.
“V不上”和“V不下”之间的对立和非对立,主要受“上”和“下”原型义及相关引申义的影响,在结构内部,动词的语义特征与之兼容者可以进入,否则不能;在结构外部.“V不上”和“V不下”都受外部条件的制约,但结构义上“V不上”结构强调目标性,“V不下”结构强调空间性,两者存在明显的对立;在认知图式上,“V不上”形成的是二雏的目标模式。“V不下”形成的是三维的空间模式,对立是很明显的。而在“上”和“下”通过引申表示“到达、达到、完成”等结果的意思时,“V不上”和“V不下”是非对立的;在空间特点的语境里,两者有非对立的现象,但是在原因侧重上却是对立的。二者的对立是主流.非对立是支流。  相似文献   

8.
V不了”和“V不下”是外表结构相似的动补结构,但是对“V不了”的综合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从“V不了”形成的前提条件,“V不了”在语法、语义、语用上的特点这些方面对该结构作了浅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V不得”是一种兼属词与短语的语法单位,只有少数几个“V不得”形式已经词汇化。而当“不得”取“不能”、“不可”之意时,这里“V不得”的意义是“V”与“不得”的意义相加,这时的“V”与“不得”的位置可以相互调换而意义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0.
“V不得”是一种兼属词与短语的语法单位,只有少数几个“V不得”形式已经词汇化。而当“不得”取“不能”、“不可”之意时,这里“V不得”的意义是“V”与“不得”的意义相加,这时的“V”与“不得”的位置可以相互调换而意义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中,"看、想、说、听"可以构成"V来"与"V起来"两个结构体,学界对这两个结构体可以作为插入语的观点基本达成共识,一些工具书中对"V来"与"V起来"的解释相差无几,甚至存在互释的情况。本文将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来探索"V来"与"V起来"结构的异同:一、历时平面中"V来"与"V起来"形成的先后及推衍关系;二、共时平面中两个结构式在具体语言使用中表达功用上的差异及原因理据。  相似文献   

12.
郑芩 《文教资料》2013,(32):160-162
“爱VSV”构式是汉语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构式。文章以句法为切入点。从句法构成、句法功能这两个方面初步探讨了“爱VSV”构式。“爱V不V”构式由两个固定不变的常项“爱”、“不”和一个变项“V”构成。常项动词“爱”表示个人主观意愿;常项副词“不”是对行为发出者或说话者主观意愿的否定;变项动词“V”以不带宾语的单音节动作性、自主性动词为主。“爱V不V”构式的句法功能较为丰富,它既可以充当单句的句法成分,又可以单独成句或作为分句,而且不同的句法功能还在使用频率和语义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初中生》2011,(25)
车站售票窗口,一位同学买了两张站票,问售票员:”这两张票是在一起的吗?“售票员想了想,回答说:”想站一起就在一起,不想站一起就不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V1着V2”构成的动词性短语,分析其结构形式和意义关系,同时从V1的语义特征及V1、V2的语义关系着手,分析其间的句法结构关系,认为只有当V1为“留存、催促”等类动词充当时,“V1着V2”是连动式,当V1为“期盼、准备”等类动词充当时,“V1着V2”是动宾式,其他都是状中式。从句法关系来看,“V1着V2”结构中状中式应占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15.
“V着V”结构的意义关系及结构中“V”的语义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讨论“V1着V2”构成的动词性短语,分析其结构形式和意义关系。同时从V1的语义特征及V1、V2的语义关系着手,分析其间的句法结构关系,认为只有当V1为“留存、催促”等类动词充当时,“V1着V2”是连动式,当V1为“期盼、准备”等类动词充当时,“V1着V2”是动宾式,其他都是状中式。从句法关系来看,“V1着V2”结构中状中式应占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16.
不想想太多     
不想想太多,只想好好学习,好好地活着;不想受伤害,只想安静地过着生活。不想哭,哭多了,父母知道后比我还难受。不想笑,真的笑不出来。不想多说话,多说多  相似文献   

17.
我不想长大     
小丸子 《家长》2011,(7):48-49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有花,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我宁愿永远都笨又傻。”听着S.H.E的《不想长大》,我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我很喜欢这几句歌词,因为它唱出了我的心声:我不想长大!  相似文献   

18.
从认知学的角度对“V toinfinitive”和“V Ving”现象进行阐释,认为“V toinfinitive”与“V Ving”有其自身的框架与ICM,可视为一种构式。  相似文献   

19.
“N1V1V1给N2V2V2”是一种具有委婉表达功能的常用口语格式,基本语义是说话者委婉地请求N1去做N2希望获知的某事。该格式在句法结构上是一个兼语句,“给”是该格式作为兼语句的标记,可以隐现但语义上必不可少,是连接“N1V1V1”和“N2V2V2”的关键。格式中两个动词重叠本身具有的委婉表达功能加上其出现在祈使句语境中,使该格式在语用上最具委婉的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20.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我一直坚信这句话。所以,要想享受教育的快乐、成功,就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多想想自己的方式、方法是否合理。相信办法是想出来的,只要多想想或许就能“柳暗花明”,相信“想”就能“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