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爱因斯坦说:“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不妥协。”当人类遭遇SARS时,这句话越发显得掷地有声。而在此背景下,媒体再次被推到了“一线”的位置。身为采编人员,我再一次感受到“编辑”这个职业的神圣与责任。  相似文献   

2.
《索赔债引发命案(引题)广州大学生杀死同窗(主题)》、《研究生争女友拔刀相向》,这是某报最近刊发的社会新闻的标题。读着这样的标题,读会提出质疑:广州大学生和全国的研究生都如此残暴无情吗?因为这样的标题传达的信息和造成的感觉与结果是:因一人或几人的个人不良(法)的行为,而“株连”整个群体或行(职)业。“一竿子打了一船人”。  相似文献   

3.
过去有人告诉我,编辑就那么回事。“一把剪刀一杆尺,一瓶浆糊一只笔”,圈圈画画,修修改改,抄抄誊誊,粘粘贴贴,为人作嫁的“无名英雄”,好为人师的区区角色。可现在,当我自己在“编辑”这个位置上呆了300多个日子后,我才强烈感受到:编辑并不就是那么回事。他是一个“活导体”,凭借着一种立体意识在大众传播过程中联接着群众和传播者,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编辑的这种立体意识是由编辑的特殊位  相似文献   

4.
徐世平 《新闻记者》2002,(10):19-21
人类已迈入了信息时代。但是 ,一不小心 ,人类同时也跌进了“信息沙漠”。互联网推波助澜 ,功过是非 ,后人自有评说。如今 ,人们常常感叹信息的唾手可得 ,同时也被信息搅得无所适从……于是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 ,信息是应该有所分类的 ,也是应该有所选择的。花最小的成本(金钱和时间 )而帮助人们便捷地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 ,便成了网络人的一种崇高追求。东方网成立之初 ,我提出了一个“十不可用”原则。其初衷 ,就是为了提醒我们的员工 ,如何简单明了地编辑处理信息 ,帮助受众从“信息沙漠”中低成本获取有益的信息。但是 ,“十不可用” ,说…  相似文献   

5.
“克隆”,简单的解释就是复制。细观“克隆”新闻,手法种种,常见之技有以下几种:“东拼西凑法”。这些多冠以“大透视”、“大扫描”、“大揭秘”、“面面观”之类的新闻,地名是代号“S”、“X”……人物是代号“A”、“B”、“C”……从东北到海南,从江浙到西藏,俨然作者足迹遍布全国。其实呢,是剪刀加浆糊,寻找一个主题,把各地新闻拼凑起来的“大拼盘”。“照本宣科法”。有些地方的报纸登载了一条可读性较强的新闻,被相距十万八千里的文抄公发现了,于是将这条新闻原文复制一下,然后投向全国性报刊。这种新闻真是得来全不…  相似文献   

6.
我编要闻版     
张念贻 《今传媒》2004,(2):51-51
“要闻版编辑,责任重大、罪孽深重”。同事们常常这样戏说道,而我偏就被派了这活儿。这不,前一阵,记者部一个记者一篇稿子就给我挖进7个“坑”,埋下7枚炸弹。试举一例,省上领导参加一签字仪式,通稿上说领导甲出席并签字,可事实上是领导乙签的字。这斯拿了通稿人就给窜了,结果可  相似文献   

7.
“策划”,这一原本在广告业广泛使用的专业词汇.被引入新闻传播业后,便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广泛应用着。以广州电台、广州电视台为例.建台以来两台先后策划了一系列大型新闻传播活动。如“世界各地喜迎新千年”的报道:“全球华人喜庆香港回归祖国”的报道;“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连续报道;“广州申办亚运会”的系列报道。等等。  相似文献   

8.
新闻评论课上,老师提供了一幅新闻图片,内容是:与会者接受采访,在其目光的正前方,一个人为其托着稿件,上面写着:“通过这次会议,我对党和政府的有关精神有了深刻的了解,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  相似文献   

9.
新闻传播功能的实现很大程度依靠标题。标题是新闻之“目”,如何使新闻能够“眉目传情”,美目盼兮?是每个编辑的基本功课。从新闻传播的受众——读者角度出发,去研究新闻标题如何实现人性化,展现人情味,体现人文关怀,使新闻标题的信息揭示功能从“人”的角度通过“亲和”途径得以充分体现,我认为应该是编辑的又一“必修课”。概言之——我称之为:标题制作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0.
网络以下不可阻档之势冲着我们的生活,被人称为“第四传媒”的网络传媒,对传统传媒造成了强烈的冲击,面对这一现状和趋势,就传统传媒之一的报纸而言,该如何应对,已成为我们不可回避,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依笔者之见,其对策之一是建立我版面快速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11.
如果有人问我:做记者感觉如何?我会实实在在告诉他:累,不安。累,是指心累;不安,是指良心不安。近年来,这种感觉竞愈来愈强烈。我在新闻队伍,不算老兵,也不算新兵。干了十五六年,获过全省“十佳记者”,有近百件作品得奖,新闻论文两度被收入《中国新闻年鉴》,最近又获高级记者职称,按说一切都满足了,也该心安理得了。然而,愈是这样,我愈是对自己,对我们的一些媒体、一些新闻感到不安,甚至是严重的不安。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与写作》的编辑朋友约我谈谈如何写好时事评论.谈写作经验体会的书籍、文章,我读过不少。总的感觉是,共性的东西,大家都谈得差不多;个性的东西,别人又无法学习。而且,我一直以为,母鸡生蛋,奶牛下奶,前者或许是水到渠成,后者可能是被逼无奈。无论是谈“生蛋”的经过,还是谈被“挤奶”的感觉,都是母鸡、奶牛心中的“隐痛”,未必是一种快乐。  相似文献   

13.
编稿两得     
张兵 《军事记者》2006,(5):58-58
写文章,谁都希望“出新”。但怎样才能出新呢?——换个“说法”。譬如:有句俗语叫“杀鸡给猴看”,说的人多了,便不新了。有人反其义而用之,说:“杀猴给鸡看”,意思新了。还有人说:“杀鸡猴不看”,意思又新了。又譬如:“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是句老话。有位作者写了篇文章寄给我,题目是“磨刀也误砍柴工”,“说法”挺新。再譬如:“雪中送炭”,意思都知道。一位朋友跳出原意,作一文叫“雪中拒炭”,新不新?有一则故事,说的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个双目失明的乞丐在乞讨。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书“自幼失明”四个字。一天,…  相似文献   

14.
“图文并重”在新闻界是一个响亮的、有诱惑力的口号,愈来愈多的报纸在向往着、尝试着、实践着。 一“图文并重”是办报理念的创新 1、从“并茂”到“并重”是当代报纸的与时俱进。 我国的报纸经历了无图到有图的漫长阶段。即便到了有图的时代,版面上的图片最初也是很少、  相似文献   

15.
刘连军 《声屏世界》2003,(11):48-48
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除了冲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还有大量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在用笔、用话筒、用摄像机记录下人类抗击SARS病毒的历史,在让公众了解事件真相、掌握这种可怕病毒预防知识的同时,也在粉碎着一个个谎言,稳定着社会秩序……如果说白衣战士是最可爱的人,那么冲在一线的新闻界同行同样是可敬的人。当“非典”突然袭来的时候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我们不应忘记他们:广东《新快报》的记者王小明。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在对SARS的传播途径尚未弄清的情况下多次冒险零距离拍摄,及时把事件的真相告诉公众,却不幸成为第一例感染“非典…  相似文献   

16.
邹默 《新闻前哨》2000,(6):16-17
同一个新闻事实发生了,或同一个新闻线索同时被发现了,楚天都市报的报道如何做到在本埠的媒体竞争中胜人一筹?这,是我们每一个记者编辑都时时面对的课题,也是我们经常在思考的问题之一。 “在公共信息资源面前,除了靠拼抢作风做到人无我有外,更多的是要靠技巧做到人有我优。”在此,结合今年4月上旬的几则报道,谈谈我们在稿件组编上的认识与做法。 一、优在开拓或挖掘背景上,使新闻“立”起来 同一个新闻,能不能给读者更多的东西?能。 3月31日,省委常委、公安厅长陈训秋发布命令:全省“网上打拐”集中统一行动正式开始!第…  相似文献   

17.
骆赤明 《新闻知识》2002,(12):39-39
奇闻,可说是新闻中最能吸引读者的文体之一,但很多奇闻离奇古怪,并没有什么新闻价值。要对奇闻做报道,以丰富版面内容,吸引读者,很重要的一着是要透视奇闻本质,提升报道价值,以达到既有趣味性,又有教育意义的目的。 有的新闻现象与新闻本质是一致的,但有的新闻现象却把新闻本质掩盖起来,尤其是奇闻、趣闻更是这样,其本质或意义都被其离奇、趣闻所掩埋了,要深挖才能露峥嵘。下面,就以几则奇闻做例子,谈谈如何透视其本质,做好奇闻的采、编处理。 “天价荔枝”是商业炒作,揭露本质,毁弃寄闻 7月1日,深圳、广州各大报都报道了《1颗荔枝竞拍到55.5万元》的奇闻。该文说,增城挂绿荔枝今年拍价竞卖,1号的1颗荔枝,拍卖到55.5万元。1颗荔枝怎能卖这么多钱,真是从没有的新闻,令人目瞪  相似文献   

18.
一路情深     
好久未去广东了,上一次还是2000年5月为我院在广州开办的研究生班同学们讲课,转眼六年过去了。广东省有什么变化?老朋友们的工作、生活、身体如何?听说广东省档案馆新馆大楼早已建成,而且是全国首屈一指……带着这些美好的期待,8月8日在炎热的夏日再次来到广州。校友情到广州的第二天,几位阔别多年的校友到我下榻的广州大厦来看我。同班同学李志业,曾是广东省档案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刚刚从美国西雅图市女儿家探亲归来,那里四季如春的气候,舒适的居住环境,使他有一种“乐不思粤”的感觉,但是语言不通,生活与文化上的差异,他最终还是选择了…  相似文献   

19.
最近尽是怪现象,所以暂时没有写时评。1、收到《湖北日报》刘老师的信,说是把我和XX的文章编成了一篇,署名两个人,并发给我了编好的文章,结果《湖北日报》还没登出来,那位“合作者”却已经在一报纸上公开单独发表了。我只能什么都不说。  相似文献   

20.
新闻摄影是新闻体裁的一种,而新闻又常常被称为“易碎品”,很多新闻摄影作者平时背着相机忙里忙外,稿子见报不少,可却留不下几张像样的作品来。而我作为一名编辑,每天收到数十幅图片,所反映的内容是“老相识”,抓取的瞬间是“常相见”,连图片说明也是“差不多”,吸引不了读者,更震撼不了读者。那么,新闻摄影怎样才能突破固有的模式,使读者看后“眼前一亮”?在情感上觅新。一幅图片作品能不能拔动读者心弦发生共鸣,重要的是情感。关注摄影对象的情感世界是贴近生活的一种深层次体现,也是摄影作者获取形象价值的关注点。情感的主要显现因素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