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7 毫秒
1.
敦煌遗书中,佛教典籍占绝大多数,在不少佛经的字里行间,体现出儒家的伦理思想内容.通过敦煌遗书中的《父母恩重经》、《报恩经》、《梵网经》等几部佛经,可以窥知敦煌地区儒佛交融之一斑.  相似文献   

2.
《当代职校生》2005,(5):19-21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语道出了父母之恩的“当报”与“必报”。  相似文献   

3.
《乘恩帖》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90年10月敦煌研究院举办的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期间,承姜伯勤老师惠赐大作《列宁格勒藏本乘恩帖考证》(油印本)。该文对《乘恩帖》之年代、乘恩之事迹、《乘恩帖》所及吐蕃统治时代敦煌的僧官制度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这篇文章虽然还没有正式发表,但已经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特别是日本敦煌学界的重视和引用,此后不  相似文献   

4.
感恩教育使同学们能更好地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学会爱别人、帮助别人。感恩能够弘扬民族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感恩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大中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大足宝顶与敦煌莫高窟佛说父母恩重经变相的比较研究孙修身四川现存摩崖造像和石窟造像多达数百处。①大足县的宝顶山石刻,规模宏伟,内容丰富,人称“北敦煌,南大足”。②宝顶山石刻有小佛湾和大佛湾两处。两处各有一铺佛说父母恩重经变相,大佛湾第15窟保存完好。大...  相似文献   

6.
任江林 《中国德育》2007,2(11):36-39
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切入点。当前大学生缺乏感恩心的主要表现是:遗忘父母的养育之恩,淡化学校老师的教导之恩,忽略用人单位的知遇之恩,冷落社会的关爱之恩。为此,需要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7.
恩报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伦理观念,报恩故事广泛存在于中国文学中,女性报恩更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燕子楼故事是一个女性报恩故事,盼盼的守志不嫁,以及后人对盼盼行为的赞美拔高,都表现出传统恩报观念对古人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从女性报恩角度切入,透析燕子楼故事的文化内涵,亦可管窥恩报观念对文学之影响。  相似文献   

8.
恩报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伦理观念,报恩故事广泛存在于中国文学中,女性报恩更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燕子楼故事是一个女性报恩故事,盼盼的守志不嫁,以及后人对盼盼行为的赞美拔高,都表现出传统恩报观念对古人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从女性报恩角度切入,透析燕子楼故事的文化内涵,亦可管窥恩报观念对文学之影响。  相似文献   

9.
幼儿园的德育工作应该重视感恩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重视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军队的保卫之恩、祖国的呵护之恩……从家庭和幼儿园开始,学会尊重他人。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应充分挖掘教科书中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11.
道教对敦煌饮食文化有着重要影响。通过敦煌文献,从道教辟谷与敦煌饮食文化,道教服食养生与敦煌饮食,道教节日、祈赛活动中的饮食,从三方面探讨道教对敦煌饮食文化的影响,揭示敦煌饮食文化中的道教色彩。  相似文献   

12.
敦煌写本碑刻文书是研究晚唐至宋初中国西北地区社会生活的重要文献资料。文章以前人释本为基础,参核缩微胶片及相关文献材料,就该类文书中部分尚存异议的字词予以补正,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李亚 《培训与研究》2009,26(11):45-47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崇信佛教并极力扶植佛教的发展,从该时期敦煌寺院、僧人数量的增加、寺院经济的繁盛、僧侣政治社会地位的提高及兴盛的写经事业等方面都体现了敦煌佛教在吐蕃政权扶植下的发展。另一方面,佛教的发展也实现了吐蕃政权企图利用佛教来维护其政治军事统治的目的。佛教的全面推行对吐蕃赞普权威的加强、敦煌地区民族矛盾的缓和、社会的稳定都表现了积极有利的一面,延缓了吐蕃政权在敦煌地区的统治。  相似文献   

14.
敦煌石窟艺术既是中华传统艺术的典范,又是全球交往和全球化的产物。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因为全球化而遭劫掠。但就敦煌学的国际化和敦煌艺术的蜚声世界而言,却又是因应全球化而采取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播和交流的结果。敦煌艺术既是继往开来的典范,又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化全球的先声。这不仅从敦煌艺术史成就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吸纳性、同化性和创新性特点,而且从当今的敦煌学国际研究现状和敦煌艺术的创作成就看也可以得到肯定的回答。美学敦煌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强势话语。敦煌艺术的强大功能就在于它不受作为物理存在的时空有限性制约,敦煌艺术作为中华文化传统的现代生成,其艺术的启迪作用仍然会长存人间。  相似文献   

15.
广义的当代敦煌题材散文包括几种类型:一是有关敦煌学几代学人的传记、回忆录、报告文学和记人散文。二是有关敦煌史实、敦煌文化的介绍性、解说性散文。三是狭义的散文,又可分三类:文化散文和文化评论;游记;生态散文。敦煌文化的深厚内涵与游客的鄙俗心态形成巨大反差,其结果是敦煌形象被有关莫高窟的一般性知识和导游的解说词定型化为刻板印象,既有某种宗教艺术的神圣感,又被鄙俗化、平面化为感官猎奇的景观。狭义的敦煌题材散文大致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把握敦煌形象:一是依靠刻板印象把敦煌神圣化,或依靠想象将它美化、诗化;二是描绘鸣沙山、月牙泉、三危山等由莫高窟带动的周边景点,从中发现旅游乐趣(主要来自旅游介绍形成的刻板印象);三是关注敦煌生态危机,以切身感受和材料披露表达生态保护意识。其中,从生命体验出发,在敦煌的历史文化、现实生活中体味人生,以人的真实存在呈现敦煌真实形象的作品极其罕见。敦煌游记已经变成快餐消费式的文化商品,暴露出重复写作的弊端。  相似文献   

16.
当代敦煌题材小说涉及敦煌历史、敦煌遗书和艺术宝藏、敦煌民间传说等敦煌文化元素,大都融合情色、探险、悬疑、武侠、玄幻等通俗小说手法。在历史传奇小说中,习见的情节模式是爱情与战争的冲突,凸显梦幻传奇的敦煌形象。在现实题材小说中,敦煌呈现神圣化(寻梦之地、精神家园)与世俗化(生存环境和致富商机)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敦煌题材小说人物涉及归义军节度使、外族公主、王道士、外国探险者、驼队、落第书生、诗人、画工、舞娘、当代艺术家和普通劳动者等。宏大叙事、个人化叙事和通俗叙事分别表现不同的主题。敦煌题材小说的文化内涵与人物本身的文化蕴含、敦煌学知识的应用、叙事方式、美学风格有关。近年来敦煌题材小说创作出现两大趋势:一是学理化、专业化;一是通俗化。敦煌题材小说创作存在模仿、跟风、重复性写作等不良倾向,暴露出创作主体的浮躁和独创性的缺乏。  相似文献   

17.
《说文解字》是我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然而经过历代的传写,而渐失本原。笺注本《切韵》以陆法言《切韵》为底本,以《说文》为主要的订补依据。笺注本《切韵》成书早,又为敦煌文献,因此用该书所引《说文》来校定今本《说文》很有价值。但其引《说文》涉及多方面内容,相应的格式及用语不一。由此在全面整理引文的基础上总结其引用体例。  相似文献   

18.
服饰是人类生存的物质资料,中国自古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敦煌石窟壁画中所蕴含的服饰文化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其中世俗女子服饰最绚丽多姿、雍容大度。通过分析敦煌壁画中的女性服饰特点,可以领略到唐代开放蓬勃的文化气派。  相似文献   

19.
敦煌发现的文学作品数量大、种类多,从先秦到唐代的都有。研究敦煌文学文献,有助于了解唐代文学之原貌,还可为俗赋、变文等寻根溯源。伏俊琏先生2004年出版的《敦煌文学文献丛稿》正是这一研究的结晶。《敦煌文学文献丛稿(增订本)》在原书基础之上补充修订而成,删除了3篇,增加了7篇,共收录论文29篇。除了俗赋校补,还涉及到变文起源、体裁和小说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敦煌写本S.529v是一件包含着丰富历史、地理、佛教信息的重要文书。敦煌学界一向对该文书较为关注,然而对其定名、校释、价值以及利用等问题的研究仍有值得商榷之处。其命名用“佛教圣迹巡礼记”较为适宜;郑炳林、杜斗城等学者的校释虽不尽完美,但仍为该文书的利用创造了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