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派主张乡村教育是立国之本,积极开展了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改进乡村经济、推进乡村社会整体建设的乡村教育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教育重心由城市向乡村转移的一次重大探索,其经验对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仍有切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派主张乡村教育是立国之本,积极开展了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改进乡村经济、推进乡村社会整体建设的乡村教育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教育重心由城市向乡村转移的一次重大变革,其经验对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仍有切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我的小学时光是在乡村学校度过的。在那里,我享受到了专业的语文教育和来自老师无微不至的爱,在心底立下了要当一名教师的志愿。后来,从师范毕业后,我如愿扎根乡村学校,时刻牢记“让乡村孩子也能够享受优质的小学教育”的使命,一教就是二十年。这期间,我全身心投入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在语文教学之路上经历了三次“追求”,每一次“追求”都将我的专业发展引入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我从乡村走进城市,在物质上获得了巨大的满足,可在精神上却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向内心里仅有的乡村记忆去打捞营养。我和社会这台巨大机器的碰撞,也得益于我的乡村生活经验。我对办公室的同事像对待自己的邻居家的哥哥姐姐们一样,对路过的摔倒在地上的陌生人像对待前街里腿脚不好的五奶奶一样。我正是靠着这些乡村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经验,慢慢获得伤痛和温暖。我和母亲一样节俭,我像父亲一样在受到欺骗后选择马上忘记。我对邻居的一头驴子充满了感情,因为它曾经驮着我走了一次亲戚。  相似文献   

5.
<正>提到曹燕,“踏实、热情、爱思考、爱教育……”这些词会自然蹦进我的脑海。认识她快二十年了,这位用爱滋养乡村教育的“领头雁”,时刻牢记“让乡村孩子也能够享受优质的小学教育”的使命,一次次地超越着自我。初识曹燕,源于一次片区教研活动。那时,她还是个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教师,听完她执教的《鼎湖山听泉》一课后,我与她交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你的课堂注重了语文知识的传授,但忽略了学生是如何获取这些知识的。”她领悟得很快,我心里暗暗想道:这是一个有灵气、有悟性的小丫头。  相似文献   

6.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举办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简称定县实验),是20世纪初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验被誉之“定县模式”,为当时众多乡村建设实验区所效仿。这一“从都市到乡村的历史性跨越”,对当今农村建设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诗人艾青的诗句。套用之,可以代表我对乡村教育的一片深情。我走上乡村教育之路,与我的父亲有很大的关系。我的父亲是一位乡村教师,对于乡村教育,他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为了乡村教育事业,他是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又贡献了自己的儿女。当时的乡村教师,地位低下、收入微薄。记得小时候,我家是村里最穷的人家,生活常常陷入入不敷出的拮据状况之中。从小我就在心里暗暗发誓,长大了坚决不做乡村教师。1987年,我以优异的成绩中学毕业。父亲极力要求我填报师范学校,虽然心有不甘,但父命难违,最…  相似文献   

8.
个体化社会背景下,中国乡村社区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社会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农村公共管理面临挑战;人口迁移与流动成为常态,乡村社区由熟人社会变为半熟人社会;维系农村社会的传统价值体系瓦解,乡村文化呈荒漠化;乡村家庭赡养与教育功能弱化,隔代养育成为“常态”.随着这一系列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各级政府对待乡村学前教育的政策已逐渐由“市场主导”向“政府主导”回归;乡村幼教机构的增多在给予乡村家庭更多学前教育选择机会的同时,也带来恶性的价格竞争,加之乡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因经济收入低下而极其不稳定、“逆向选择”现象普遍,致使乡村学前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质量挑战.政府在主导乡村学前教育发展时必须在扩大教育机会的同时保障基本的教育质量,加强乡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规范乡村幼教机构办园行为.  相似文献   

9.
<正>Q:从教以来,什么让你30年坚守乡村教育一线?A:我自己是农村出身的孩子,知道农村孩子求学、求知历程的艰难,艾青在《我爱这土地》里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也是我一直坚守乡村教育的原因,我想为自己的家乡、为家乡的教育、为乡村的孩子们做点事情。Q:假如让你给乡村教师身份“画像”,会是什么形象?A:在我们贵州山区生长着一种树,主干空心了靠旁支供给营养仍然枝繁叶茂,我们对教育、对学生就有这种精神。给乡村教师这个身份画像的话,我觉得这种树就是乡村教师的写照。  相似文献   

10.
邹平教育模式是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中一次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也是梁漱溟新儒学思想的践行,其实质是一场乡村文化重建的尝试.它促进了知识分子由城市向乡村流动,抑制了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缔造了以道德精神为基础的新的乡村文明,对当时乡村学校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当前乡村学校建设要突出知识分子的引导功能,重视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强化道德精神的辐射与熏陶作用,彰显邹平教育模式的现实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1.
短暂20年间,我做过匠人,做过生意人,当过代课教师、民办教师,后来转为公办教师,成为一所乡村小学的校长。这期间,我曾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特级教师,荣获香港柏宁顿孺子牛金球奖,被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管专家”称号。我所在的乡村小学主持承担了国家教育部“九五”、“十五”国家“特级教师专设课题”和“规划课题”。多年来,一直有一个信念在鼓舞着祝努力带领乡村教育走进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12.
<正> 梁漱溟先生30年代与其同仁来到山东,在邹平县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并先后任研究部主任、副院长、院长,曾兼任邹平实验县县长。在邹平期间,梁漱溟对其创立、并努力奋斗实现的乡村建设理论进行了一次完整、全面、系统的实验,直至1937年日寇入侵山东为止。梁漱溟是一位认真探求中国的真理并致力于实践的人,乡村建设亦即乡村教育就是他这种理论和实践的主要内容。梁漱溟在邹平七年的实验中,社会成人教育是其基本的内容并有惊人的创举,这是其乡村教育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是由其通过乡村教育改造农村  相似文献   

13.
对幼儿进行热爱祖国的启蒙教育,是幼儿园德育的重要内容。从幼儿入园开始,就应结合常规教育和园内升国旗、唱国歌、文艺演出、体育比赛、游戏活动等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幅圆辽阔、物产丰富,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从这一教育目标出发,结合家乡实际情况,我把“知我家乡”与“爱我中华”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活动。我们的家乡建水,是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她拥有了城市的繁华,又不失原来的古雅,还可领略乡村的清幽。我利用这一优势,选择春暖花开的三月,精心制定路线和要…  相似文献   

14.
批改作业     
我是一名乡村小学教师,1997年7月毕业于海南琼台师范学校,2002年7月函授专科毕业于海南师范学院。至今扎根在这片红土地已整整10年了。10年的教学生涯令我深深的感动,多少艰辛,多少欢喜,其中的滋味谁能深刻体会?3650个日日夜夜我无怨无悔。既然选择了教育这一行业就不要怨天尤人。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崇拜您——爱职业,爱学生,爱人民,在教育中实现我的人生价值,在教育中寻找生活的快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教育振兴是优化乡村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和乡村教育振兴的现实选择。人工智能作为“手段”之利和乡村教育振兴的“目的”之需共同构成了人工智能与乡村教育融合的逻辑基础。同时,人工智能不是万能的也不是面面俱到的,在乡村教育振兴中存在着乡村教育精神空虚、乡村教育文化遮蔽、乡村教育特色丢失等方面的使用限度。应从智慧助推育人本质的回归,技术借力乡土文化的传承,智能推动异质发展的促进等方面加强乡村教育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共生。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是20世纪我国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的先驱。他强调乡村建设要坚持“民为邦本”的理念,塑造“共和新民”,发扬“农民民主”、对农民进行“科学与生利教育”、采用“创新与试验”的方式,建设一支“服务型”的领导队伍,积极“缩减城乡教育差异”等思想,这对于当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卢作孚是近代中国建设现代化事业的先行者之一.他创办的民生实业有限公司展露了经济现代化的无限生机,他开拓的现代北碚显现了乡村现代化的魅力前景,成功演绎了经济与教育在社会建设中的双重变奏.卢作孚在北碚成功进行的民众教育现代化建设实践,展现了"教育是民生之基"这一命题在乡村向市镇转型过程中的独特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学口令     
姚良卿 《广西教育》2013,(44):65-65
迈出大学校门,来到一所偏僻的乡村中学任教,这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我到来之前,该校从来没有过正规的体育教师。我负责初中班的体育课,这让同在一个校园内的小学生们羡慕不已。一天,我正在教初二(1)班学生练习“行进间转法”,在进行“向一左转一走”口令练习的时候,突然听到从我身后的二楼上也传来了一声“向一左转一走”口令,语调生硬,是一个童音。我很生气,因为进行队列队形练习最讲究课堂的严肃性和纪律性。我当即转身怒目而视,只见一个小学生转身跑回教室。我强忍怒火继续上课,可当我再次喊“向一左转一走”的时候,身后二楼上又传来了同样的声音。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名乡村教师。1988年7月执教鞭走上讲台.春去冬来19载。我心向教育,立志从教.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心甘情愿地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将智慧.埋进乡村儿童的稚嫩心灵,将汗水浇灌校园里的待放花蕾。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我本着今天的儿童进校读书.不成材也要成人的教育思想。始终抓住爱国主义这条主线,倡导学生爱祖国、爱人民,尊老爱幼,懂得礼貌,讲究文明.有社会公德感与责任心。开展了一系列的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的校里校外活动。  相似文献   

20.
钱伟 《贵州教育》2012,(11):25-25
近一段时间,上四年级的儿子常常向我炫耀他被老师表扬的事,看他那神采飞扬的样子,比我给他买一个梦寐以求的“溜溜球”还高兴。我问儿子:“是什么事老师表扬了你?”他说一次是他帮助同学扫地,另一次是拾到5角钱交给了班主任老师。听后,我非常钦佩儿子的老师不失时机地表扬和赏识学生的做法。同时,也引起我在教育教学中对赞赏学生这一课题的探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