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8 毫秒
1.
读《孔乙己》,恰如欣赏一部充满笑声的悲剧;教《孔乙己》,正像品尝一盘略带苦涩的茴香豆……一、他从笑声中走来小说以“笑”贯穿全文,从“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这一“笑”,既造成了悬念,又笼罩全文。笑声中走来的是“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不伦不类的样子,鲁迅先生只有在悲愤中才能勾画出来。而看客、酒客的笑便只徒有其表了。他们笑他脸上的伤疤,笑他以“窃”换“偷”的狡辩,笑他没有进学甚至笑他没有名字。由外到内毫不手软地揭开他内心的伤痛,直到有人哄堂大笑为止,这笑声也就成了与茴香豆同根的调料了。这笑声中,短衣帮的笑最具魁力,他们近乎是刁钻的、“不见黄河不死心”的笑,非要把孔乙己剥个体无完肤不可。他们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其品行未必比孔乙己高,笑的过程简直就是“同室操戈”,实质就是“受害者”笑话“牺牲品”。如果说短衣帮的“笑”是愚昧的、无知的,至少是无聊的,那么咸亨酒店老板的笑便是另有所图了,他已把孔乙己当成了类似茴香豆的下酒料,是否可以理  相似文献   

2.
《孔乙己》一文中笑声迭起,其作用大致有三种:一造成悬念第3自然段中,掌柜是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在孔乙己出场之前,作者先勾勒了一幅清代末年江南小镇以酒店为中心的社会风俗画,在冷酷的氛围中突出“笑”声,既设下悬念,又笼住全文。二烘托环境在孔乙己一次到店喝酒的过程中,作者将短衣帮对他的嘲笑切分成两个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这篇小说里不仅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一艺术形象,而且还成功地塑造了一群麻本不仁者的艺术形象——“短衣帮” 《孔乙己》一文中作者多次写到“笑”:“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孔乙己的“君子固穷”“之乎者也”之类的话语,常常“引起众人都哄笑起来。”孔乙己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孔乙己是在别人的笑声中出场,又在别人的笑声中走向死  相似文献   

4.
读过小说《孔乙己》,大家一定会对文中的笑声留下深刻的印象。文中多处写到笑,这看似信手拈来,实则为作者的匠心独运。从结构上看,“笑”字贯穿全文。“笑”之一。“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孔乙己所到的酒店——咸亨酒店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课文开头通过对两种喝酒人——短衣帮和穿长衫的介绍,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压抑、沉闷、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等级森严、贫富悬殊、冷酷、虚伪、势利的社会。“我”这样一个刚涉世谋生的孩子便被这样毫无生气的氛围笼罩着,是极少有欢乐的,孔乙己到店引起的笑声对我来说,当然是很…  相似文献   

5.
静昕“笑声” 《孔乙己》这篇小说,主人公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孔乙己又是在“笑声”中消失的——他“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孔乙己从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表演,在笑声中谢幕。  相似文献   

6.
《孔乙己》文字不满三千,但“笑”字却出现了十好几次之多。我们从“长衫主顾”和“短衣主顾”的笑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了他们的精神状态以及他们对待孔乙己的态度。“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接着是“故意的高声”地揭孔乙己心上的伤疤,使他现出种种窘态,陷入尴尬狼狈的境地,以“引的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孔乙己偷丁举人的东西被打折了腿,他们对丁举人的残暴行为不置一词,却一味  相似文献   

7.
我在《孔乙己》的教学中 ,发现鲁迅先生反反复复写到人们对孔乙己的笑 ,孔乙己在人们的嘲笑中出现 ,又在人们的笑声中默默地离去 ,人们对他的笑贯穿了他的一生。因此 ,这个笑也贯穿了全文 ,难道这不是这篇课文的“主旋律”吗 ?鲁迅说 ,写《孔乙己》是要写出“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而文中的“苦人”孔乙己 ,人们对他的“凉薄”是通过人们对他的笑来实现的。课文也正是通过这样的主旋律 ,通过这样的一条主线来揭示主题的。基于这样的思考 ,我在教学中做了下面三点 :一、让学生找出《孔乙己》中的“主旋律”点…  相似文献   

8.
短篇小说《孔乙己》,全文仅2500来字,前后却出现了14个“笑”字。这14阵“笑声”,使“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笑声”引来“快活”,“快活”却带来了“可悲”。仔细品读,其“笑声的可悲”,流露于小说的字里行间。 小说第一部分写道:“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接着,小说第二部分描述了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残废的情景。究竟人们对孔乙己笑什  相似文献   

9.
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笑”字出现的频率很高,粗略统计有14个之多。孔乙己作为主要人物,不仅在笑声中出场,也在笑声中离去。“笑”贯穿了孔乙己的一生,也贯穿了全文,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深刻揭示了主题。教学时,可以抓住“笑”这一线索,引导学生剖析“笑”中呈现的复杂人性特点,理解文本潜在的深意。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悲剧形象。他在咸亨酒店受到掌柜的和“短衣帮”的无情嘲弄,后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在贫病交迫中走向生命的终点。对此,“短衣帮”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以说,就是他们那杀人不见血的刀——无情的“快活”的“笑”,间接地把孔乙己送上了人生的末路。对此我们不能草率地以“封建社会的冷酷”来解释悲剧的成因,还应该从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特征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孔乙己高大而懦弱的身躯出现的,是无尽的嘲笑之声,孔乙己迂腐,麻木的变态性格及其病态身份,“是这样的使人快活”,以致使这小小的“咸享酒店”常常“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咸享酒店的笑声构成了小说喜剧式的氛围,从而更反衬出孔乙己这个黑暗时代殉葬品命运之辛酸和结局之可悲。小说从头至尾的许多笑声,除了“一副凶脸孔”的掌柜和“赶热闹”的孩子们发出的外,最多的是“短衣帮”的“哄笑”.孔乙己是在他们的笑声中来,又在他们的笑声中去的.他们笑孔乙己的  相似文献   

12.
《孔乙己》一文中十三处出现“笑”字,写小伙计的“笑”有三处,短衣帮(众人、旁人)四处,掌柜四处,邻里孩子两处.而这些不同身份人的笑,都是由孔乙己可笑的行状、言语、动作而引发的,穿长衫站着喝酒不伦不类,一到店酒客看着他笑:要面子,“偷”和“窃”的辩解,自欺欺人,实不高明,酒客哄笑;戳痛精神,满嘴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招致哄笑;教“我”“回”的四样写法,无用,无聊,真是好笑;不看对象,面对单纯、天真的孩子,也是“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孩子不解在笑声中走散;以手帮脚,凄惨兮,仍要面子,落得个最后一笑.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读《孔乙己》,恰如欣赏一部充满笑声的悲剧;教《孔乙己》,却像品尝一盘略带苦涩的茴香豆。“笑”犹如调料,“笑”出了世俗的冷漠,“笑”出了“我”对孔乙己的喜爱,“笑”出了孔乙己的可笑,“笑”出了科举制度的毒害,“笑”出了作品所揭示的社会问题。我从“笑”字人手,设计了问题链,进行教学预设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最喜欢的作品。小说中的孔乙己是清朝末年一个下层的知识分子,他的悲剧在于一个善良的读书人被他自己所虔诚信奉的封建思想和忠心拥护的科举制度愚弄以致毁灭。在一定程度上,它同《狂人日记》一样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吃人本质。同时它也描写出“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对于后者,鲁迅先生主要是通过孔乙己所经常活动的咸亨酒店中的阵阵笑声来表现的。首先,冷酷地赏玩孔乙己的不幸的人不只是个别的、少数的“上层”人物,而大多是非常广泛而普通的处在社会底层的“短衣帮”。孔乙己这个没有中过举的读书人,在鲁镇的咸…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文章《孔乙己》文中多次出现孔乙己那双特殊的手,那是一双多面手.它隐含着主人公太多的不幸与辛酸,也折射出封建社会怪异的病态与腐朽. 一、一双用来排出大钱的手 孔乙己一到店,便用“手”在柜台上排除九文大钱(哪怕是身上仅有的九文钱),要一碟茴香豆,一碗温热的酒.孔乙己这时的手,给了自己莫大的信心和自尊:他在短衣帮面前极显“阔绰”,这就是读书人的优势,随便一摆就是九文大钱,可以有一碟难得的茴香豆下酒,极显高傲和气派.哪像他们只用四文钱,要一碗“素”酒,站在柜台前慢慢地喝.在长衫主顾面前,虽然不能踱着方步到里间要酒要菜慢慢的品,但也同样有下酒的东西,仅比他们差那么一个档次而已,自己也有一定的底气.在掌柜面前,表现得很踏实,喝酒付的是现钱,有从不赊账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6.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这就揭示了生活中悲剧和喜剧产生根源的一致性,因此,鲁迅的小说的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总是互相联接,互相渗透的。《孔乙己》就是以“笑”贯穿全文,以喜衬悲的悲剧。孔乙己正是人们的笑声中登场的,他穷到无以为生的地步,仍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仍然保持着比劳动者高出一等的优越感,极力维护着自己读书人的体面。满口“之乎者也”的,不由令人发笑。当人们戏弄他,特别是用“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来取笑他时,孔乙己立刻变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相似文献   

17.
“半个秀才”就是半个秀才王棘孔乙己穷困潦倒,落魄到只能在咸亨酒店柜台前站着喝酒的地步。这在实质上已经和“短衣帮”没有什么两样了,可是他却羞与“短衣帮”为伍。一袭长衫,虽然又脏又破,仍不肯脱下,以显示自己的读书人身分与众不同。但因此孔乙己也就受到“短衣...  相似文献   

18.
张思乾  李洪荣 《师道》2006,(7):35-37
《孔乙己》是鲁迅短篇小说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文中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艺术典型,这也是该小说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如果目光只局限于这一点还远远不够,文章对孔乙己之外的人物的刻画也同样精彩,甚至可以说是更胜一筹,但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一同为来酒店喝酒的酒客,短衣帮与孔乙己都处于社会的最底层,都受着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他们之间本应当互相同情,互相帮助,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些短衣帮在穷极无聊中拿不幸者的痛苦作笑料来寻求一时的快乐:“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的文章大多比较深奥难懂 ,就《孔乙己》这篇文章而言 ,就有许多需要解释的地方 ,这就需要开动脑筋 ,大胆创新 ,敢于抓住细节 ,设置疑问 ,寻找突破口 ,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孔乙己》这节课中 ,老师可以抓“笑”设置以下几个问题 :①谁在笑?②笑谁?③为什么笑?④这样的笑又说明了什么社会问题?经过学生细读就会发现 ,这笑有短衣帮的笑。他们把孔乙己的不幸当作笑料 ,虽然他们和孔乙己一样处在社会最底层 ,同是受害者 ,但由于他们受封建思想毒害而变得冷漠无情 ,麻木不仁 ,对剥削者充满敬畏 ,对不幸者却肆意嘲弄。他们的笑只…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的生花妙笔曾“生”出个穷酸文人“孔乙己”。这“孔乙己”不知是托鲁迅的福,还是时来运转了,半个多世纪后,他竟声名鹊起,成为绍兴商贾眼中的“明星”。绍兴卖茴香豆的张秀珍就是捧红“孔乙己”的“经纪人”之一。张秀珍只念过3年书,所以只能摆摊卖点土特产。当时,绍兴鲁迅路上卖土特产的可是从这头望不到那头啊,生意确实不好做。偶然一次机会,张秀珍听说了孔乙己和茴香豆的故事,而她祖上恰好是做茴香豆的,于是她灵机一动,马上注册了“孔乙己”牌茴香豆商标。孔乙己的知名度再加上张秀珍的祖传技艺,使她的小店发展迅速。在绍兴市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