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朱迅壵 《视听界》2010,(6):11-11
11月3日晚,腾讯发布公告,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腾讯QQ软件。由此不仅标志着腾讯QQ和360之争进入决战阶段,更带来一场互联网地震。如果说双方之前的争斗至多停留在一种舆论的斗争中,那么现在已经严重影响到民众的个人生活,因为腾讯实际上是逼迫用户在腾讯与360之间进行二选一,对于广大用户来说,如何取舍显然是很头疼。  相似文献   

2.
持续一个多月的腾讯与360之争,继网上口水、软件攻防、弹窗大战、提起诉讼后,11月3日进入高潮:腾讯宣布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采取与360软件不兼容的紧急措施,逼迫用户在两者之间作出选择。奇虎360回应称将保证用户能继续同时正常使用QQ和360软件,并同时推出WEBQQ客户端,360回应发出后,腾讯关闭了WEBQQ网站入口,  相似文献   

3.
龚文庠 《今传媒》2010,(12):23-25
今年11月3日腾讯公司《致广大QQ用户的一封信》(下称《QQ公开信》)中说:"在360公司停止对QQ进行外挂侵犯和恶意诋毁之前,我们决定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这就意味着腾讯给数亿QQ用户下达的最后通牒:必须立即在QQ和360之间做出"二选一"的抉择。腾讯QQ负责人称"这是我经历的最惨烈的战争!"奇虎360公司则称:"目前是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恳请用户为了互联网安全的未来停用腾讯QQ三天。"[1]不管双方怎样陈述自己的理由,以11月3日腾讯QQ的"最后通牒"为标志的这起恶性竞争事件将载入中国互联网的史册。  相似文献   

4.
胡瑛  许玲 《新闻前哨》2011,(3):66-68
一、事件背景 2010年11月3日,见惯弹出窗口的网民在登录QQ时发现,这一次弹出的内容非同寻常:腾讯公司以一封信的形式告知用户"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安装了360软件的电脑上将不能同时使用腾讯QQ。显然这是一个两难选择:要么删除占同类软件市场份额90%的奇虎杀毒软件,要么就告别腾讯QQ这个拥有5.7亿活跃用户的网络聊天工具。  相似文献   

5.
2010年11月3日下午,腾讯在官网和QQ软件弹窗上发布<腾讯公司致用户的一封信>,并在装有奇虎360软件的电脑上强制停止运行QQ软件.此前,360曾发布"扣扣保镖"限制QQ软件的一些功能.腾讯QQ是即时通信软件,360是互联网安全服务软件,腾讯公司为什么要公开发布战书,挑起这场网络大战呢?  相似文献   

6.
2010年5月31日,腾讯将"QQ医生"升级并更名为"QQ电脑管家",9月22日,腾讯强推"QQ电脑管家",众多QQ用户发现,其"QQ软件管理"、"QQ医生"被自动升级为"QQ电脑管家",其功能与"360安全卫士"十分相似,对于奇虎360来说,这严重损害了自身利益.  相似文献   

7.
2010年11月3日,一件轰动性事件在互联网上炸开了锅,作为中国互联网的龙头企业,腾讯QQ宣布不兼容360公司所推出的一切软件,同时通过软件控制使得使用360杀毒软件的用户在登录QQ时被强制下线,倡导必须卸载360软件才可登陆QQ.在腾讯的声明里有这么一段话:"360已经在用户电脑桌面上对QQ发起了劫持和破坏.我们本可以选择技术对抗,但考虑再三,我们还是决定不能让您的电脑桌面成为"战场",而把选择软件的权利交给您.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是另一个江湖。 在过去的一周,中国第一大在线杀毒软件公司360,和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腾讯进行了一场生死对决。马化腾无可奈何地说,如果不让用户二选一,QQ三天就完蛋;周鸿祎在投掷QQ保镖时,直呼腾讯为"这个横行的霸权"。  相似文献   

9.
郭全中 《今传媒》2010,(12):26-27
2010年11月3日,QQ窗口弹出一段通知:"当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们刚刚做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在360公司停止对QQ进行外挂侵犯和恶意诋毁之前,我们决定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标志着360和腾讯QQ的斗争进入白热化,随着工信部的介入,双方的战争暂时告一段落。当然,3Q之争是互联网行业这一蓝海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最好注脚,但我们也能从中学习到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商业模式、发展趋势以及我国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的管理现状,本文不谈谁对谁错,而志在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分析,希望能给予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郭全中 《报刊之友》2010,(12):26-27
2010年11月3日,QQ窗口弹出一段通知:"当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们刚刚做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在360公司停止对QQ进行外挂侵犯和恶意诋毁之前,我们决定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标志着360和腾讯QQ的斗争进入白热化,随着工信部的介入,双方的战争暂时告一段落。当然,3Q之争是互联网行业这一蓝海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最好注脚,但我们也能从中学习到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商业模式、发展趋势以及我国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的管理现状,本文不谈谁对谁错,而志在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分析,希望能给予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腾讯与360之争,从最初的口水战上升为互联网实战对决,腾讯公司的二选一,360公司公布腾讯超级黑名单,更有金山、搜狗、傲游、可牛、百度5家公司联手宣布,将不兼容360系列软件。原本两家公司为一己之私而争,演变成互联网行业的"大地震"。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360与QQ闹得沸沸扬扬。首先说为什么360与腾讯会刀兵相见。乍看上去,一个做网络安全,另一个做即时通讯,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领域。仔细想来,主营业务只是这两个雄心勃勃的网络巨头的招牌而已——或者说是吸引客户的促销卖点,但其核心商业模式已远远不止于此。无论360,还是腾讯,它们真正的商业野心是成为个人电脑终端的大管家。  相似文献   

13.
腾讯起诉奇虎360一案一审在4月26日尘埃落定。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公开宣判腾讯胜诉。本文无意分析此案,而是关注这场软件之争背后凸显的传播现象。  相似文献   

14.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成为"群"众,网络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群".在腾讯QQ群的主页上显示.目前已经有超过5000万个QQ群".对于QQ群.腾讯的定位是"优质社会网络,无限拓展好友;高效即时聊天,在线群聚互动;实用群体空间,时刘分事精彩".除了腾讯的QQ群,开心网、MSN、雅虎通等都开发了自己的"群"功能.  相似文献   

15.
腾讯微博:快速搭建信息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地震之后,腾讯网迅速行动,以腾讯微博为平台,搭建"直击日本强震""微博寻人报平安"等日本强震相关话题页,连接起了日本震区与国内的爱心通道.腾讯网在当晚向约70万在日QQ网友发布弹窗消息,发布微博网络寻人平台,迅速获得上万在日网友响应.据统计,当晚有近6万在日腾讯微博用户陆续更新信息、报平安,截至3月21日18点,至少360人通过腾讯微博报平安或找到亲友.  相似文献   

16.
QQ——中国最成功的网络产品,腾讯——中国最具市场价值的互联网公司。8.919亿QQ注册用户,覆盖了90%的中国网民,文弱的马化腾如何打造出他的“互联网帝国”?《南方人物周刊》记者薛芳深入腾讯采访,写就中国第一互联网企业传奇,用文字的力量记录中国网络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青年记者》2012,(11):47
近日,腾讯公布2011年四季度财报显示,搜索及视频广告的收入增加抵消了传统展示广告业务的四季度淡季。尤其是视频广告收入同比增长70%。腾讯视频对内融合腾讯微博、腾讯朋友网、腾讯网、QQ空间、QQ音乐等众多强势平台,实现视频资讯化、视频社交化和视频互动化运营,不仅通过全平台联动实现多平台互助发展的模式,同时增强了用户黏性,也提升了腾讯视  相似文献   

18.
继互联网企业金山、百度、可牛、遨游、腾讯公司对360不正当竞争发布联合声明之后,腾讯与360之间的战争越演越烈。互联网作为第五大媒体成为了广大网络用户的舆论平台,一时间网络中出现了各种声音,反对360、支持腾讯,反对腾讯、支持360。当下公众站在各自的角度看待这次互联网的竞争之战,由于缺乏权威对谁是谁非的认定,舆论一片...  相似文献   

19.
《电子出版》2006,(1):55-55
他从当年5条电话线和8条台电脑所组成的局域网,到今天为近3亿注册用户提供基于 QQ 的各种通信服务,从5万元起家,到2004年6月上市后的8.98亿港元身价,从一位软件工程师,到中国即时通信业务的开拓者,腾讯董事局主席兼 CEO 马化腾把自己与 QQ 联系在一起。QQ 业务发展所带来的资本膨胀并不能改变马化腾一贯低调的行事风格,他宁愿把自己当成网民。他说,只有按照网民心态做事,才能推出更加符合用户需要的业务。在我的生命中,除了工作之外,现实生活中其他事情很少能使我产生兴趣。我对任何事情都很专注,专注使我获得了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20.
翟彧 《东南传播》2012,(10):19-22
信息技术的兴起与更迭不仅为网民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调动网民参与公共议题讨论的积极性,也在与社会互动过程中带来一系列束缚与挑战。本文以"腾讯与360之争"事件过程中凯迪社区猫眼看人论坛与新华网发展论坛的2026条帖子作为切入点,描绘网民对事件的认知态度及行为取向。网民对自身权利与角色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网络言论的状态。本文认为"腾讯与360之争"作为一起极端事件不仅反映了技术行业内的不规范竞争,更暴露出网民在当前技术生态下的主体性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