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闫庆文 《东南传播》2021,(10):145-148
亨利·詹金斯笔下的"参与式文化"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被赋予新的意义,主流文化的能动性逐渐凸显.场景、权力、圈层和语言共同铸就青年观众的参与式互动逻辑."新主流"电视剧是主流文化与亚文化抵抗、收编、融合,近期达到和谐的产物,它顺着青年观众的逻辑,依托流量、圈子、社交媒体,主动化身为电视文本解构-建构者,与青年观众共同"游猎".这不是主流价值观念对青年观众的单方面"收编",而是其与青年观众的一场平等"对话",是达到读者与作者"共赢"的精明策略.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社交网络的普及以及外来文化的输入,"丧文化"对于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通过深入剖析"丧文化"产生的原因、传播机制及对青年群体所带来的影响,就"丧文化"对青年成长和社会造成的冲击与影响进行反思,并提出几点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档案"泛化"是一种历史产物,是档案工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档案"泛化"有其清晰的发展脉络,充分了解其产生、发展的思想渊源和现实土壤对认识和掌握档案"泛化"规律有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9,(9):70-81
本文以湖南卫视热播的国内首档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为研究个案,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一方面探讨了国内电视媒介对于父职议题的媒介再现逻辑,即电视娱乐节目如何通过一种"民众化"的媒介再现策略对当下中国的父职问题进行媒介再现与建构;另一方面则将这种父职的媒介再现与当前中国社会的结构转型以及由这种转型所诱发的复杂的中国父职境况进行勾连,进一步批判性地检视了这种父职媒介再现所暗含的深层次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7,(10):34-38
互联网是通过对于个人的激活以及无限的连接形成了互联网形态下的新的社会现实、市场现实和产业现实的一种重新结构社会的力量;现实的社会实践中所谓"发展的中断"或"破坏式创新"其实是源自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社会发展逻辑的深刻转型;基于传媒领域面对的新现实,媒介融合正确而有效的逻辑起点必须从当下的渠道融合转型到到市场融合、需求融合上来;而互联网发展"下半场"实践操作的关键是:预留出足够的"边缘创新"的制度和产业空间,并确立正确的衡量技术、产业与产品创新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6.
许可心  王彦丰 《今传媒》2020,29(3):80-82
"丧文化"是一种由新媒体平台承载传播,在当代"90后"青年中盛行的带有颓废、悲伤、绝望等情绪色彩的青年网络亚文化,它反映出一种青年人所共有的精神特质。其广泛流行的背后既隐藏着一系列现实因素,又存在着多种心理诱因。如何理性审视"丧文化"的快速生长,探求社会飞速发展下青年人心态变化的根源,积极寻找"丧文化"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结合点,以主流引支流,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文虹任 《传媒》2023,(1):58-60
东盟是中国对外传播的重点区域和优先方向,作为“数字原住民”的青年群体在推进文化交往与文明互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94位东盟青年展开深度访谈,从现实逻辑出发,分析中国文化向东盟青年传播的情况,从而为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张庆园  梁影霞 《当代传播》2024,(1):103-107+112
在主流价值体系中,洗脑广告多被视为一种不和谐的声音存在,与其屡获营销成功的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冲突。在青年亚文化主流化转向背景下,传统精英视角和单一的营销效果分析的局限日渐凸显。本文探讨洗脑广告在普通青年群体中的流行,以及广告营销中被凸显的“沙雕”文化背后的价值体系和行为逻辑。研究发现,现实情境与普通青年的主体性需求是洗脑广告传播实践的重要驱动因素。主流文化起框架性作用,以资本为手段,“框现”青年亚文化特质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框限”了其发展的更多可能,需要在新的社会情境中正视传统视角与青年亚文化转向之间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9.
宋瑜 《今传媒》2014,(7):168-170
微电影的流行与青年群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文化特征和传播特点与当代青年的社会性格和文化行为模式相契合微电影在与青年文化的良性互动中取得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使得传统电影艺术借助青年文化的力量获得现代化的"重生"。本文试图从对当代青年文化性格的分析入手,将微电影作为一种青年流行文化现象展开探讨,分析青年群体对这一文化形式产生消费需求的内在原因,全面了解微电影与青年群体之间的互动机制,进而更深入理解当代青年文化的内涵与能动力。  相似文献   

10.
青年群体使用"网络脏话"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为了挖掘这种语言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以及文化因素,研究在问卷调查法获取数据的基础上,使用列联表分析、卡方检验等量化研究方法,对青年群体"网络脏话"的使用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经检验,青少年使用网络脏话的原因受到网络现实边界模糊、亚文化、情感表达、个人社会化和对网络脏话失去敏感度的影响。对青少年使用"网络脏话"动因的研究有助于人们理性思考、规避网络脏话,为引导措施的实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亚文化的形成和主体心理、社会背景与传播语境改变密切相关.短视频热和主流文化、主体文化心理及商业因素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本文在审视短视频的亚文化属性的基础上,从短视频用户的主体层面切入,分析了网络短视频的亚文化属性和其形成商业逻辑的经济因素,并重点从短视频消费传播的消费主义倾向,以及网民的社会文化心理,探讨了引导青年用户正确消费短视频,规避亚文化风险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7,(6):37-43
本文主要采用跨文化传播理论中的"文化力"(cultural force)理论,考察中国流行歌曲的跨文化传播对非洲青年群体认知和理解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机制。通过对非洲国家苏丹42位学习汉语的青年的深度访谈,本文归纳出中国形象通过流行文化路径实现跨文化传播的三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建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流行文化路径",即在跨境流行文化产品中有意识地植入符合中国文化逻辑的普遍性意象,从而令海外受众在娱乐消费中获取对中国国家形象积极、正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电影中呈现的青年的分析,本文认为"青春"和"青年"的概念是浸透着各种文化政治的且被各种社会政治力量解读的话语。以《青春之歌》和《世界》为主要分析文本,笔者梳理了社会主义革命青年向新时期青年的电影呈现的变化。笔者认为电影文本中所呈现的"青春"已经超越了"年轻人"的生活经验和实践而成为现代中国文化政治的最主要的一个隐喻。而这种文化政治,同样建构了我们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主导的"现代性"的认知。最后,本文将指出"青年"作为一个抽象的且理想化的符号对中国文化政治和中国现代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戴文红 《新闻界》2007,(3):47-48
青年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新生力量,新农村文化建设对其素质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文化载体的媒介,农民和城市居民当前在资源享用上存在巨大的差距,媒介的农村传播远远不能满足青年农民的现实和潜在需求,必须对青年农民媒介消费的观念、行为以及潜在的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突破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媒介传播的"瓶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技术和市场在文化领域的强力介入使当今时代出现了一种明显的文化泛化与审美泛化的趋势,其具体表现就是大众文化的崛起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转型.面对这种深刻的世俗化和广泛的民主化浪潮,高雅文化的至高地位和传统研究的学科视野受到强大冲击,传统的经典艺术的创造方式和审美批评理念不再适用于新兴的大众文化或者大众艺术.从经典艺术美的陶冶到关注身体感觉和生理欲念的快感美学,从经典艺术的"人"之代言到当代文化的大众体验,从经典艺术的文字想象到大众文化的图像复现,从经典艺术的观念幻象到大众文化的身体喜剧,经典美学迅速进入了自身的当代转型和现实重构,其文化立场和理论视域作出了全面调整.  相似文献   

16.
面对中国电影产业化的激烈竞争,部分导演采取了"短、平、快"的创作策略,使"恶搞"得以成为一种电影类型。由于深受商业利益的驱使,此类电影不但日益背离中国电影关注民生问题的传统,难以真正表征当下中国社会现实与个体生存境遇,而且在振兴中国电影产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中也难有作为。  相似文献   

17.
孙黎 《东南传播》2016,(3):32-34
社交媒介的合理使用已经成为当代青年亟待认识并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不同于新媒介依赖的既有研究成果,本次研究运用美国传播学家鲍尔·洛基奇和梅尔文·德福勒提出的"媒介系统依赖理论",试图还原"媒介——受众——社会"的媒介依赖研究的基本框架,深度植根社会文化这个领域,结合青年受众群体与个人的特点,关注社交媒介技术和青年亚文化的转向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客观地分析青年受众社交媒介依赖的变化以及社交媒介依赖存在的原因,并为青年受众在社交媒介依赖中的异化问题提供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青年》于1939年4月在延安复刊,是青委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在延安复刊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边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面貌的现实条件,以及党对青年工作的重视等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该刊以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关注青年需求,对当下办好青年刊物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声明     
正本刊2014年第1期所载《传统文化图书出版"走出去"的文化传播思考》一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中国传统文化出版‘走出去’问题及策略研究"(13YJC860022)阶段性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自2003年"芙蓉姐姐"以凭借风格独特的照片在网络走红后,互联网进入一个"哥"和"姐"的时代,因择偶标准而备受关注的"凤姐",因混搭时尚的穿着而广为流传的"犀利哥",类似的传播符号层出不穷。近两年,微博上又兴起了以"马云爸爸"为代表的另一类亲属称谓合成符号,亲属称谓的泛化运用已然成为网络戏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立足于当下的社会文化背景,着重探究亲属称谓泛化运用背后的传播机制,即亲属称谓怎样与传播主体相结合的从而形成一个整体传播符号,在亲属称谓的选择和传播过程中,反映了网民何种心理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