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闻界》2016,(21):42-47
对网络使用类型与用户类型进行细分,综合考察网络使用、害羞与性别三者对孤独感的影响。采用害羞量表,自编网络使用量表与简版孤独感量表对204名高校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1)聊天工具,网络视频,网络游戏与购物网站的使用时间与孤独感均呈现显著正向相关关系;(2)聊天工具使用时间、害羞与性别的三阶交互作用对孤独感有影响。具体的:仅对于害羞程度高的女性而言,使用聊天工具的时间显著正向预测孤独感。  相似文献   

2.
黄文森  江宇 《今传媒》2014,(1):33-35
近年来快速崛起的微博,已成为当下互联网重要的信息交流平台之一,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性格、情感和学习生活等方面。本研究通过对广西大学194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孤独感与大学生使用微博的行为、动机的关系进行初探,以更好了解并引导大学生上网使用行为。结果显示,大学生孤独感越强,使用微博的动机越强烈;孤独感与微博使用强度不相关,与使用习惯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黄文森  江宇 《今传媒》2015,(3):166-168
近年来快速崛起的微博,已成为当下互联网重要的信息交流平台之一,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性格、情感和学习生活等方面。本研究通过对广西大学194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孤独感与大学生使用微博的行为、动机的关系进行初探,以更好了解并引导大学生上网使用行为。结果显示,大学生孤独感越强,使用微博的动机越强烈;孤独感与微博使用强度不相关,与使用习惯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6,(13)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网络对社交孤独的影响,探明网络使用和社交孤独双向影响的机制。本研究调查了大学生的社交孤独感及其投入三类七项网络服务使用行为的频率:1.社交型行为:使用社交网站、在线即时通讯、玩网络游戏;2.休闲型行为:观看网络视频、浏览购物网站;3.信息型行为:浏览学术网站、浏览新闻网页。检验交叉滞后中是否存在的因果联系。结果发现,使用在线社交网站、观看网络视频和浏览购物网站时间可以正向预测下一个时间段的社交孤独;社交孤独可以正向预测下一个时间段的浏览购物网站和玩网络游戏的时间;在线聊天、浏览学术网站、浏览新闻网页与社交疏离感没有显著效应。不同的网络行为与社交孤独之间关系并非一致的,观看网络视频和浏览购物网站行为会导致社会孤独,而社会孤独又会促使个体出现更多的浏览购物网站和玩网络游戏行为。  相似文献   

5.
指出孤独感是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无法满足个体心理需要而产生的不良心理体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功能的完善,网络不仅成为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而且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构建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因此研究互联网使用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成为焦点。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发现一方面我国网民中普遍存在孤独感,且孤独感越强,对网络依赖的程度越深,对互联网各项功能的应用程度越深;另一方面,使用互联网有助于弱化网民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6.
钱伟浩 《东南传播》2020,(5):99-102
大学生感到孤独是高校中比较普遍的问题,本文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来探究微信使用中的陌生人社交对大学生的孤独感有何影响。研究发现,微信使用开拓了大学生与陌生人交流的渠道,与陌生人社交对于大学生孤独感的排解具有一定作用。大学生在与陌生人的交流中通过自我表露来排解孤独感,但是大学生的自我表露水平不高,所以对于自我表露不强的大学生来说,此方式对其孤独感的排解没有太大作用。大学生孤独感的排解主要是通过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而网络上的人际关系对于孤独感排解只起到了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探讨人格特质对网络健康信息传播的影响。研究发现,除开放性人格外,神经质、尽责性、宜人性和外倾性人格都会倾向于分享网络健康信息。此外,社会临场感在人格特质与网络健康信息分享的影响上发挥着中介效应。这一研究结论从性格角度探讨健康信息分享产生的原因,对于未来健康信息传播和知识分享有推动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陈劲 《大观周刊》2012,(46):234-234,248
对广西大学生人际信任和孤独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大学生人际信任的三个维度可预测性、可依靠性、信赖在年级、是否恋爱、是否独生子女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可预测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可依靠性和信赖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②大学生孤独感的两个维度感情孤独和社会孤独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大学生是否恋爱在感情孤独、社会孤独和孤独感总分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③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及各个维度和孤独感及各个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感到同伴的行为是可以预测的,可以依靠的,值得信赖的,个体的孤独感就低。  相似文献   

9.
申琦 《国际新闻界》2013,(2):120-129
本文拓展运用"网络信息隐私关注"概念模型,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上海市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调查》的数据,探讨一般网络使用行为中的网络信息隐私关注、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的状况及其理论关系。研究发现,当前上海大学生普遍担心自己的网络信息隐私安全,且自认缺乏保护网络信息隐私能力;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的网络信息隐私关注度高,网龄越长的大学生网络信息隐私关注度越低;但是,网络使用频次越高的大学生网络信息隐私关注度越高;网络信息隐私关注只对隐私保护行为中的"伪造"类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对"保护"和"抑制"类行为的影响不显著;研究需引入"信任"等因素作为中介或调节变量,来检测隐私关注与隐私保护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6,(19):36-42
理解不同类型个体在网络公共事件中的参与行为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知网络公共事件的特点与发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究了大学生群体中人格特质对媒体信任和网络公共事件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1.大学生群体对网络公共事件的参与行为可二分为围观式参与和互动式参与。2.高外倾性群体在网络公共事件的互动式参与中居于主导地位。3.高宜人性和神经质群体更倾向于围观事件。4.宜人性和开放性人格特质影响个体的媒体信任度,而媒体信任度与网络公共事件的互动式参与呈正相关。5.性别和学科背景对大学生网络公共事件参与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如果从时间点上说,大量网络版权纠纷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自那时起,互联网技术在中国得到迅猛发展,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现行的著作权法律制度遭遇空前的挑战,著作权的网络应用形式出现多样形态:网络音乐、网络新闻、即时通信、网络视频、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网络游戏、博客/个人空间、论坛和网络购物。有研究者认为,版权问题已成为网  相似文献   

12.
邓芷君  朱秀凌 《新闻知识》2023,(2):45-52+94-95
随着社交网络成为大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大学生通过社交网络进行网络医疗众筹行为也日益普遍。本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以395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大学生在社交网络新情境中社交网络使用对其网络医疗众筹捐赠意愿的影响,并揭示社会网络、人际信任和共同目标这三个维度的社会资本在影响机制中发挥的效应。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社交网络使用强度对其社会资本和网络医疗众筹捐赠意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社会网络、人际信任和共同目标对网络医疗众筹捐赠意愿也存在显著正向作用;同时社会网络、人际信任和共同目标在社交网络使用强度和网络医疗众筹捐赠意愿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伴随迅速扩大的网民规模,互联网对舆论形成、公共治理等方面的影响力愈发突出,本研究力图从网民的互联网使用偏好出发,探究不同互联网使用偏好对网络信息环境感知的影响,以期为政府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公共管理及政府治理等工作提供参考。研究显示,BBS、博客、网络游戏、社交网站、视频网站等使用偏好与网络言论自由度感知呈正相关;博客、网络游戏、社交网站、视频网站等使用偏好与网络信息安全性感知呈正相关,购物网站使用偏好与网络言论安全性感知呈负相关;购物网站、新闻网站等使用偏好与网络信息失范化感知呈正相关;与此同时,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及居住地等人口统计学因素对网络信息环境的感知也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移动端网络视频发展迅猛,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视频网站的使用意向,本文在对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民生学院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大学生对于视频网站使用表现出的新的消费现象和规律:手机终端占主导地位、APP客户端成为首选、视频网站与社交媒体交互性发展、大学生乐于分享视频但网络付费意愿较低。  相似文献   

15.
社交机器人越来越多出现在社交网络中,用户与社交机器人的交往日益频繁,这种准社会交往行为会让人变得更孤独吗?本文研究准社会交往、媒介依赖如何对孤独感产生影响.采集并分析微软小冰用户数据(N=2886)的结果显示:媒介依赖在准社会交往和孤独感之间有显著的遮掩效应.在准社会交往的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上,社交机器人用户的准社会交往程度对孤独感的直接效应均是负向影响,但通过媒介依赖路径后的效应是显著正向影响,正向影响远大于负向影响,遮掩效应显著,即用户与社交机器人的准社会交往程度越高,越会对社交机器人产生媒介依赖,而这种媒介依赖会加深用户的孤独感.研究者认为,尽管准社会交往普遍存在于人的媒介使用中,但它可能并不是"原子化的个体"减少孤独感的有效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李淑颖  王晓羚 《今传媒》2013,(10):151-153
在使用与满足框架下,本文以苏州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调查数据描述苏州市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数据分析发现,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网络成为大学生消极情绪的释放口和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方式。大学生受网络游戏影响较小,大学生对网络的态度大部分积极向上。调查还发现,网络的使用动机与受众需求之间呈现正相关。因此,各社会主体理应清楚地认识大学生的网络需求,正确进行应对和控制。  相似文献   

17.
李淑颖  王晓羚 《报刊之友》2013,(10):151-153
在使用与满足框架下,本文以苏州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调查数据描述苏州市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数据分析发现,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网络成为大学生消极情绪的释放口和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方式。大学生受网络游戏影响较小,大学生对网络的态度大部分积极向上。调查还发现,网络的使用动机与受众需求之间呈现正相关。因此,各社会主体理应清楚地认识大学生的网络需求,正确进行应对和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信息搜寻行为是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点,研究大五人格特质对大学生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可为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提供参考意见。[方法/过程]通过对21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获得数据,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论]发现除了宜人性维度,大五人格特质其他维度都与搜寻行为正相关。同时进入回归方程预测时,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正向预测信息检索策略使用;外向性和严谨性正向预测信息评价和总分;开放性预测信息参考;外向性预测行为调整。  相似文献   

19.
贾煜  刘天元  杨旸 《新闻大学》2023,(10):31-45+120-121
老年人的媒介使用效果是数字社会和老龄友好社会建设关注的重点。研究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和深度访谈资料,描述了老年人网络成瘾的现状和表征,并从代际关系视角分析了老年人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网络成瘾主要表现在对短视频和即时通讯类应用过度依赖;在其背后,网络成瘾是老年人社会经济地位差距在网络和新媒介使用领域的延伸。从代际关系视角看,随迁、照料孙辈以及与子代交往频率与老年人的网络成瘾密切相关,亲子间“爱而不亲”的情感张力、社区参与的消失共同强化了老年人的孤独感,进而诱发了网络成瘾问题;隔代间的数字反哺虽然能够缓解数字鸿沟,但也间接加重了老年人对网络的依赖。  相似文献   

20.
面对网络传播“反连接”及社交媒体消极使用现象的浮现,本文基于传播心理学视角,考察评价恐惧对社交媒体分享回避的影响以及社会网络的调节作用,使用负性评价恐惧量表(BFNE-S)、正性评价恐惧量表(FPES)与自制社交媒体分享回避量表,对659份样本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正性评价恐惧与负性评价恐惧对社交媒体用户的分享回避均具有正向影响,其中负性评价恐惧的影响更大。社会网络的强弱关系对正性评价恐惧之于社交媒体分享回避的影响具有调节作用,相比弱关系社会网络而言,强关系社会网络中正性评价恐惧对分享回避的影响力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