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群体说服主要依赖个体说服来完成,因此群体说服中存在二级传播现象,此二级传播过程为"群体说服者——群体中的意见领袖——群体中其他成员",因而在理论上可以构建群体说服中的二级传播模式。该模式构建路径是疏通传播渠道、完善说服内容、丰富说服方法,维持则需要从群体意识、群体交流、意见领袖关注度三个方面强化维持条件,消除维持障碍。  相似文献   

2.
陈汝东 《今传媒》2014,(3):8-12
我国的新闻报道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宣传范式。这种范式遍布各个传播领域,影响并制约着新闻传播及其效果。综括这种宣传范式,分析其表现形态、成因,探讨其利弊得失以及改善策略,对改善中国的新闻传播效率,十分必要。本文以模范人物新闻报道为分析点,综括了新中国的主要新闻宣传范式,提出了在全球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国家传播转型战略。本文认为,以政党和政府意志为先导,以党政权势为说服前提,采用"牺牲生命"、"自我摧残"、"抛弃亲情"、"过度情绪化"等极端化叙事方式,构成了我国政治宣传范式的重要特点。转变和改善传播体制,建立以公共信息服务为指向的国家媒体,建构新的传播秩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传播队伍,培育成熟的传播市场,实现国家传播范式从宣传到传播,从传播到修辞的转型,已成为中国国家传播范式转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公文效用的发挥存在于传播过程中。就民国时期来说,公文传播具有宣传说服与政治教化、修辞行为与政治灌输、符号意义与政治认同等政治功能,皆为树立和巩固政治权威所服务。然而,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公文传播的政治功能效果明显但有限。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说服传播活动高度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源头与缩影。在这一时期,先秦诸子游历各国,试图通过游说的方式使君主或权臣接受自己的治国理政主张。频繁的说服传播实践与大量典籍的诞生使中国说服传播理论在先秦时期萌芽并得以发展。其中,道家学派的老子所著《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虽体现了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与独特的政治哲学,但更重要的是蕴含了几千年前富有中国特色的传播主客体认识、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技巧等传播学范畴的内容。可以说,老子在一定程度上对说服传播已有了深刻的认识与见地。本文从传播学角度考察《老子》,审视并总结老子的说服传播思想,把握其思想的当代价值与意义,以期对构建系统化的且独具中国特色的说服传播理论体系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5.
喻以明理——说服传播的中国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传统文化略加观察,会对人们大量使用譬喻来说理留下深刻印象。且不说思想家、政治家,即使目不识丁的民众,也会说:“人怕出名猪怕壮”;“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比较西方,亚理斯多德那本专门研究说服的《修辞学》,其中有6处论到比喻,仔细看,他讲的比喻大都是从文学修辞角度,很少从说服传播角度阐明道理。因此比喻在西  相似文献   

6.
基于"泛在"的沉浸传播将世界连接成一个整体,网络无处不在,人机互动关系出现手游应运而生。养成类手游构建了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虚拟空间,玩家可以种花养宠物甚至构建自己的王国,智能设备将现实和虚拟连为一体,手游中呈现出来的女性修辞方式和沉浸传播具有独特的含义。本文以女性修辞和沉浸传播为理论基础,通过开心水族箱这一典型案例,致力于发掘养成类手游中普遍隐含的修辞方式和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7.
马原 《新闻世界》2008,(7):102-103
本文旨在用说服传播理论来解决健康传播中的一些问题。在健康传播中,由于意识形态、民族文化、政治体制等各种原因,人们对于健康、疾病会产生种种的态度,例如对非健康人群的排斥、对疾病的慌乱和恐惧、非健康人群对于疾病的无知等等。而说服传播的一个研究领域就是态度变化的研究。在健康传播中运用说服,就是想转变人们一些消极的态度,建立对健康积极面对的态度。依据C·香农的线形传播模式,分析在说服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对每一个组成部分的分析,考量说服是怎样对健康传播产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8.
传播和谐与和谐传播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本文试图通过对现代奥运会开幕式中类似理念的梳理,对此加以分析。一、传播和谐"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个基本命题。如果说"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最佳状态的理解,那么儒家的"孝悌"伦理体系与"家国同构"观念,以及  相似文献   

9.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儒家的传播活动多是“道德教化”的宣传活动。这种宣传行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抛开儒家思想上的传播优势不讲,其成功的传播策略也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0.
礼乐传播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传播过程的角度着重讨论了礼乐传播这一中国历史上极有特色的重要传播活动。首先 ,本文确认了中国儒家已经认识到并自觉利用礼乐的传播功能。在这基础上 ,从传者、内容、渠道、受者、效果五个环节讨论了礼乐传播的全过程 ,指出礼乐传播表现了中国儒家的高度传播智慧和传播道德 ,在今天还有启发意义。由于本文从传播过程的角度对礼乐活动作了新的观察 ,因此对“繁文缛礼”和“礼不下庶人”等问题作了新解释。  相似文献   

11.
熊顺聪 《新闻界》2013,(4):30-34
村干部是国家政权的代理人,也是农村社会的当家人,他们也是农村人际传播中的重要成员。本文以村干部的形象为切入点,探讨他们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所形成的人际网络,以及他们在农村人际传播中的核心地位,并借用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经典传播过程模式,分析村干部人群的人际传播的具体过程,探索村干部在乡村人际传播中的不同角色。  相似文献   

12.
吴迪 《当代传播》2015,(2):100-102
本文选择传播要素中的"传者",作为分析健康传播症结的思考维度,通过对目前中国健康传播中议程设置和说服策略方面的乱象进行梳理,探究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旨在为问题的纠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公共政策在我国的传播实践都体现为一种单向的层级传播和宣传范式,本研究从修辞结构视角切入,通过分析"全民阅读"政策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提出为优化新闻出版政策传播策略,要运用人性化的传播手法,协调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倡导互动性的传播理念。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回溯说服研究路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说服研究的主要特征,结合中国本土传播特征,提出了"突出中心说服模式".  相似文献   

15.
曹茹  张萌 《编辑之友》2023,(8):36-42
叙事修辞的观念、策略与技巧在关系、时空和效果三个维度为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了指引。文章旨在借鉴小说修辞、新修辞学的理念,聚焦讲好中国故事,尝试廓清叙事修辞理论概念、基本观念、策略技巧。研究认为,叙事修辞的基本观念为道德性、交流性和感性。这就确立了叙事的社会性属性,超越了经典叙事学将叙事视为文本操作的局限。叙事修辞的主要修辞策略是视点的选择、距离的控制,展示与讲述是叙事修辞的核心技巧,这既关系到如何叙事,也涉及对受叙者、叙述者与受叙者关系的考量。叙事修辞理论着意于受众的主动性与能动反馈,这也是叙事修辞理论发展的题中之义。叙事修辞弥补了叙事说服理论提供叙事文本操作知识的不足,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效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新闻报道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宣传范式。这种范式遍布各个传播领域,影响并制约着新闻传播及其效果。综括这种宣传范式,分析其表现形态、成因,探讨其利弊得失以及改善策略,对改善中国的新闻传播效率,十分必要。本文以模范人物新闻报道为分析点,综括了新中国的主要新闻宣传范式,提出了在全球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国家传播转型战略。本文认为,以政党和政府意志为先导,以党政权势为说服前提,采用“牺牲生命”、“自我摧残”、“抛弃亲情”、“过度情绪化”等极端化叙事方式,构成了我国政治宣传范式的重要特点。转变和改善传播体制,建立以公共信息服务为指向的国家媒体,建构新的传播秩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传播队伍,培育成熟的传播市场,实现国家传播范式从宣传到传播,从传播到修辞的转型,已成为中国国家传播范式转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儒家的传播活动多是“道德教化“的宣传活动。这种宣传行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抛开儒家思想上的传播优势不讲,其成功的传播策略也值得认真研究。为了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论语》要求传播者必须是“仁人君子“,因为“己身正,不令而行“。在传播的叙事策略上,《论语》提出了“述而不作“的传播立场;在对受众的把握上,提出“道不同,不相为谋“,要求“对中人以上,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奢侈品品牌传播中的提示模式、释义模式和诉求模式作为自变量,以说服效果作为因变量,以文化程度作为个体层次调节变量,以群体规范作为群体层次调节变量,构建理论模型。接着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资料,使用多层线性模型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假设检验,得出如下结论:(1)在奢侈品品牌传播中,单面提示、明示结论和感性诉求能产生较佳的说服效果;(2)文化程度和群体规范在信息单面性程度与说服效果间以及诉求的感性程度与说服效果间存在正负向调节;(3)文化程度在结论明示程度与说服效果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但群体规范在其间的调节作用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和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概念之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也成为传播、交流的终极目标。儒家和谐传播的理论关注入自身的和谐、人际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出了一系列和谐传播的理念。可以说,儒家关于和谐传播的理念是中国传播理论对国际传播理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以基督宗教为研究对象,透视修辞化生成的网络语境、文本、形式对宗教网络传播的影响,寻找基督宗教网络化所隐含的理论和社会实践因子。基督宗教网络化传播中的修辞策略体现出网络对宗教、社会和个人的模塑作用。网络亦有助教会大规模地弘扬信仰;借助宗教的道德指导,网络也能克服其自身的无序状态的弊端,使网络传播得到更好的公共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