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景 《视听》2016,(12):95-96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自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以往的传播模式,公众言论的自由化、便捷化以及传播平台的扩大,都使公众言论在网络舆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近几年来,新闻反转频频发生,不仅是公众言论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也折射出新闻媒体公信力的缺失。新闻反转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新闻事件的认识,舆论的引导经过新信息的曝光,有可能发生反转,从一方导向另外一方。本文将以"成都女司机遭暴打"事件为例,分析网民舆论与新闻反转之间的关系,以期对新闻反转现象的研究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现阶段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庞大、持久的系统工程。主流媒体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发挥主导的作用。因此探讨以主流媒体为传播载体,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舆论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要在一定的场域中进行,结合以往"舆论场"理论,从平台建设、内容建设、方式建设三个维度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场建构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社交媒体提供了一种基于社交关系的复杂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①舆论热点事件借助社交媒体强大的社会动员力量,在短时间内击穿一个个社群,形成传播的海啸效应.但是,在社交舆论场中,以自媒体为代表的精英阶层和大众网民产生思维撕裂:精英们频频发出独立于大众的另类观点,与朴素的自然正义社会价值相悖;大众网民在舆论事件中容易自我代入,离开事实基点宣泄情绪,产生大量非理性的、暴戾的泡沫言论.精英与大众产生撕裂,阶层间的理性交往大大减少,“二元对立”的社会价值现状展露无遗.  相似文献   

4.
在网络舆论繁荣的今天,基于高影响力的官方自媒体平台有着第一时间发布真实信息、控制并停止谣言传播的责任.所以,官方自媒体平台的管控和建设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议题.本文剖析了拥有较高影响力的官方自媒体平台本身存在的特质,通过实例提出了舆情新时代下的平台建设最应注意的几个方向,为进一步管理和建设官方自媒体平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微博是一种全新的自媒体信息传播工具,较比于传统媒体具有更加广泛的传播能力。从传播机理来看,所能够起到的作用将不再局限于特定媒体,即可以在不同阶层之间进行任意形式的信息交互,形成对舆论的新引导机制。本文将以微博舆论引导为研究背景,透过科学技术哲学的视角,借助"前见"理论,深刻剖析微博舆论引导的功能,希望能够对社会舆论的健康引导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6.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战略举措。安徽新媒体集团近年来力推媒体融合,在融合中把握导向,依托"八位一体"平台优势,做好融媒传播,构建新型主流媒体舆论引导新格局。本文论述了面对复杂多样的舆论环境,安徽新媒体集团是如何做好融媒传播、创新升级、占领网络主流舆论场的。  相似文献   

7.
微博作为舆论生产平台,是人们关心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人们随心所欲的在微博上发表言论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本文以西安"手术室自拍"事件为例,通过分析其传播机制和事件的影响,对微博舆论暴力的产生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探讨"互联网+"背景下"二次传播"与官方权威媒体议程设置的关系,为官方媒体选取受众欢迎的议题,且为正确引导网络中的舆论走向,通过内容比较分析法,选取奥运会、雾霾等热点事件,发现互联网中"二次传播"的话题与官方传统媒体有一定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二次传播"越热的话题,就越有可能成为官方传统媒体的议题,反之亦然;成为官方媒体议程设置中的议题后,也会影响传播话题的舆论走向。  相似文献   

9.
纵观目前的媒介环境中,有两个"舆论场"客观存在,一个是主流媒体的舆论场,主要是以党报党刊、通讯社、出版社为主。还有一个则是以新兴媒体为主的舆论场,其主要是以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兴的互联网媒体为基础。尽管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两个舆论场客观存在,甚至此消彼长,但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们还将会是中国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面对这样的局面,寻求两个舆论场的"最大公约数"是当务之急。好在近几年来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官方媒体出版单位与以微博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在公益活动领域找到了交集,并且以公益的平台开始了良性的合作。本文通过研究官方与民间舆论场在公益出版传播实践中的互动情况和模式,分析它们的互动动因和互动关系,探讨互动面对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王亮 《中国广播》2015,(1):63-66
本文以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抢险救灾中引起广泛关注的“浑水泡面”报道为例,梳理抢险救灾行动报道中,以国家电台为代表的传统主流媒体舆论场、互联网舆论场之间的互动传播现象,剖析舆论生成的机理规律、传播失效的矛盾困局,探寻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效果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万物皆媒”时代下,受众不仅参与信息的生产、消费,还参与了信息的分解。主流媒体设置的议题经由受众分解和重构,新的议题层出不穷,议题迭代周期暂态化,新闻搭车效应愈加显著,种种现象为主流媒体的传播纠偏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升传播纠偏力和舆论引导力,主流媒体从“庙堂式话语”向“江湖式话语”转变,从单一发布平台向融媒体平台拓展。本文试从融情传播视角出发,对《人民日报》在微博平台的新冠肺炎疫情报道进行了数据的抓取、清洗与分析,并归纳总结出主流媒体在实践层面话语转变的策略及特点,旨在为主流媒体报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徐锋 《新闻战线》2023,(4):62-64
在对主流媒体言论“劝服”效能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一个重要命题就是“如何优化主流媒体言论劝服的体制机制”,从而完善主流媒体言论劝服传播活动中不合时宜的方面,提升主流媒体言论劝服的效能。本文尝试从平台再造、流程再造、教育变革三方面,探寻优化主流媒体言论劝服传播机制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以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下,信息的快速大范围传播使许多社会议题不断放大,新闻媒体在利益环境下为了迎合受众,往往以特定的新闻热点为依据进行泛标签化新闻报道,这种传播态势很容易忽视社会舆论走势,影响社会环境稳定,"扶人反被讹"就是新闻热点议题中的代表。本文以2011年至2015年间腾讯新闻中有关"扶人"事件的报道为例,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扶人报道的舆论引导态势和舆论引导现状,探析新媒介环境下切实可行的舆论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两个舆论场”的融合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界》2018,(7):82-86
当前"两个舆论场"的差异和冲突更加复杂,社会共识的达成更加困难。党和政府的舆论引导工作迎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需要对两个舆论场的融合进行进一步分析和考察。"两个舆论场"融合的具体路径包括:推进传统舆论场言论生产机制转型;积极发展传统媒体的新媒体传播渠道;吸纳和鼓励民间化的话语方式;扩大传统主流媒体声音在社会大众中的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15.
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发展使各类涉法事件的舆论形成与传播机制发生重大改变,多元化格局的舆论场呈现多元意志的冲突与碰撞。本文以"李某某案"为例,分析涉法事件舆论场的形成机制与结构特征,进而提出加强舆论引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媛 《新闻世界》2014,(7):179-180
本文主要论述了草根阶层危机传播中网络舆论的演变机制:伴随网络议题的出现,议题的扩散逐渐形成了网络舆论,而极端化的网络舆论引发了网络暴力的出现,而集体反思的作用却微乎其微。针对这样的矛盾,本文试从公关和教育角度来解答问题。  相似文献   

17.
邓若伊 《新闻界》2013,(10):56-59
自媒体传播所具有的自由、开放、便捷等特点,使人们之间的交流行为频繁发生。相较于传统的媒体环境,自媒体舆论空间增强了对言论的包容性,使舆论的形成、舆论的方向、舆论的流变、舆论的叠加呈现出多样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8.
唐伊娜 《东南传播》2015,(12):54-56
中国的两个舆论场由来已久,官方媒体曾长期占据舆论场舞台,一枝独秀的格局直到互联网的普及才被逐渐改变。这一变化体现在新闻传播现象中,浅层的是传统媒体受到新兴媒体的冲击;更深层次的表现在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这两个舆论场之间的互动。本文将以"夏俊峰案"为案例,梳理案件从发生到落幕的四年多时间里,两个舆论场的互动过程和各自观点的转变,以探索两个舆论场未来的离合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6,(6):40-42
在网络时代、自媒体时代,自媒体的反应快速及裂变式传播,对主流媒体的反应速度和传播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与此同时,自媒体反应的随机性、非理性又对正面、理性舆论场的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有时会对社会的稳定、和谐带来不良影响。主流媒体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创新理念、丰富手段,理性、客观又有效地传播信息和回应舆论,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以成都"11.26音爆事件"为例,通过对自媒体和主流媒体反应的比较,提出如何加强主流媒体传播的一些思考,以期对传媒实践能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互联网的高度发展,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自媒体时代,人人随时都可以对社会热门事件各抒己见,发表看法,这就导致了舆论形成和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对舆论走向产生影响。百度、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对于热门事件的舆情发展情况能够起到一定的体现作用,本文对“红眼睛蓝兔子”邮票引发的舆情进行分析,以网络舆论为依据对热点舆情的特点、传播特性等进行分析,探究主流媒体以及新媒体、自媒体是如何在舆论传播的过程中影响舆论发展的,从而摸清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与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