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环境产生巨大变革,传播渠道多样化、舆论形态多元化,致使舆论反转新闻事件层出不穷,并引发了广泛关注.本文以"中国老人在日碰瓷"事件为例,回顾舆论的演变过程,探讨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生产与传播机制,建议媒体、新闻从业者以及公众都应加强对自身的管理,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2.
"反转新闻"源自引发舆论高度关注的新闻事件,随着事态发展、真相呈现而发生舆情的分化甚至反转。"反转新闻"的产生,源于信息的不对称与真假混杂,源于受众片面的认知和情感倾向。要减少"反转新闻",要减弱舆论对社会正常秩序的扰动,去伪存真、规范新闻传播运作始终是要坚守的阵地。  相似文献   

3.
随着传媒的发展与变革,舆论环境更加复杂,网络时代的新闻标准也正在发生着嬗变,反转新闻频频出现.我们不难发现"反转新闻"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引起公众关注的并非新闻事件本身,而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戏剧性反转和公众态度的转变.本文借助"反转新闻"对选择标准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讨新闻媒体在两难困境中的博弈与平衡,从而理性地看待反转背后的媒体责任和全民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4.
赵笠鑫 《青年记者》2017,(15):45-46
反转新闻是指伴随新闻细节和真相的不断公布而促使公众态度出现反转的新闻事件.其表现形式通常为某条新闻报道出现时,舆论矛头一边倒,可当新公布的新闻细节出现后,新闻剧情迅速发生逆转,舆论矛头指向对立方向.①近几年来,在新闻舆论传播中,具有戏剧性的反转新闻时有发生,从2015年的“成都司机打人事件”“黑龙江庆安枪击案”“安徽大学生称扶老人被讹事件”到2016年的“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刘永伟肾失踪事件”,形成了新闻报道中的一种高频现象.反转新闻的多发,是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生态不健康的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凸显出当前社会存在着严重的新闻失实现象,反映出我国新闻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可能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同时也暴露出我国网络舆论理性程度不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新闻反转事件频频发生,新闻学界对“反转”现象的研究也愈来愈热.研究文献发现,学者对“新闻反转”和“舆论反转”界定和分析时存在将两者混淆的现象.如:“所谓‘反转新闻’不过是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即媒体开始报道出事件一方的声音,过一段时间又报出了另一方截然不同的说辞与解释,导致舆论逆转.”①“我们还应看到,很多时候,所谓的‘反转新闻’,其实是舆论场上多方力量博弈,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现象.”②类似的例子不一而足,那么什么是新闻反转?什么是舆论反转?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张卓倩 《新闻传播》2007,(11):59-61
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网民数量的激增,一种新的舆论形态——网络舆论,逐渐体现出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所谓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事件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和言论。近几年来,国内外每逢发生一些焦点事件,如曾发生的“虐猫事件”,“哈尔滨宝马车撞人事件”,网络传播主体都会在网络空间中发表自己的言论,  相似文献   

7.
应吉庆 《青年记者》2017,(23):19-20
反转新闻是新媒体时代出现在舆论空间中的新现象.一个新闻事件出来,社会舆论的矛头先指向某一方,而随着事态发展,新闻突然发生大逆转,媒体报道倾向、社会舆论态度等都发生了反转,事情的真相竟然和最初的报道反差巨大.反转新闻的本质是一种失实新闻,而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反转的背后挫伤的是媒体公信力和社会公德心.  相似文献   

8.
在媒介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受众获取的信息量增多、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成为新闻最多的时代,也是新闻最差的时代,新闻反转现象频频发生,而在一次次新闻反转过程中,暴露出了我国公众媒介素养的欠缺,对新闻事件缺乏辩证的批判能力,对新闻事实认知错误。本文通过阐释新闻反转现象的内涵及成因,从提高媒介素养的角度提出减少反转新闻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王润 《新闻传播》2010,(3):103-103
新闻小言论作为新闻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具有短小精悍、语言生动、直面生活等特点,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报社只有坚持开门办报的思路,努力让公众生活成为新闻小言论的题材,同时在公众中培养一支新闻小言论作者群,才能更加彰显新闻小言论的"三贴近"特色,更好地发挥新闻小言论引导舆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我国舆论场中出现了一种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对同一新闻事件的评价中,出现舆情急剧反转的现象。本文通过分析"舆情反转"的两个案例,即"中年男子马路殴打七旬老太"事件和"外国小伙北京街头扶摔倒中年女子遭讹诈"事件,发现舆情反转是新闻失实在舆论场上的表现,其成因主要是记者主观臆断过多体现在新闻报道中、新闻报道信息处理模糊化以及新闻把关不到位。  相似文献   

11.
后真相时代反转新闻频频出现,令真相扑朔迷离.反转新闻对公众的信任、媒体公信力、正常的舆论生态会产生持续性的影响,极大阻滞了新闻业的正常发展.文章围绕近年的反转新闻,运用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探究造成反转新闻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以减少反转新闻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高翔  旷宗仁 《青年记者》2016,(33):54-55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受众已然习惯于通过网络及媒体营造的“拟态环境”感知外部世界的风云变幻。
  然而近些年来频频出现的富有戏剧性的新闻反转事件令公众大跌眼镜。更值得深思的是,新闻反转事件的背后是舆论的一次次倒戈和媒体公信力的贬损,该现象阻碍了媒体的健康发展。因此,探究新闻反转事件的产生模式及原因是有效避免新闻反转事件的重要前提及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3.
吴梦婷 《今传媒》2016,(10):22-24
反转新闻是新媒体时代在舆论空间中的新现象,媒体的系列行为直接促使了这一现象的不断滋生,所以对基于反转新闻的媒体行为研究很有必要。在“上海女逃离江西”事件中,媒体求快求新、把关弱化、对新闻人物标签化、网络媒体自我约束力不强促使了该事件的广泛传播,媒体要进行深刻的反省,把新闻真实性放在第一位、加强网络媒体的自律及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积极避免反转新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无反转,不新闻。对于目前网络上流量大、关注度高的热点事件,很多网友采取"淡然处之""让舆论再反转一会儿"的态度。此种对舆论热点事件反射式"期许",伴随众多反转新闻出现的"期许"正照进现实。但是,目前中国网络舆论场鱼龙混杂、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网民尚未具备专业的新闻辨别素养。因此,基于多个反转新闻案例,本文从多角度分析网络自媒体环境下的反转现象的基本理论、形成原因和危害,以期在真相弥足珍贵的时期有助于本质真实的呈现。  相似文献   

15.
反转新闻频出成为新媒体环境下新闻领域的"新常态",微博评论是公众在社交媒体平台接收反转新闻后态度观点的最直观的展示窗口,微博评论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态信息,但是学界对于这一反转新闻舆论爆发的重要来源并未给予过多关注.本研究基于微博评论的文本挖掘,从社会信任视角出发,分析反转新闻受众的情感结构和影响因子.研究发现,反转新闻微博评论表现出对涉事主体的情绪归因和弱势群体的高度关注,负面的情感势能直接映射至公众对社会和媒体的信任感知.反转新闻的发生年序和议题设置是引发情绪变化、影响公众信任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建立社会、市场和主流媒体的协调机制,抓住舆论引导主动权和主导权是昆明"3·01"暴恐事件舆论引导的成功经验。暴恐事件舆论引导是一项涉及社会法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的综合性社会工程,只有加强反恐宣传活动和普法教育,才能让暴恐事件舆论引导具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发挥媒介市场对信息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让信息传播主导舆论引导。主流媒体用新闻专业主义报道消除谣言影响,满足公众信息需求,掌握暴恐事件舆论引导主导权。  相似文献   

17.
继2013年底曾火爆一时的"外国小伙扶摔倒大妈反遭讹"事件之后,类似的新闻反转剧一直在生活中频频上演。从去年的"湖南湘潭孕妇惨死手术台"到近期的"成都女司机被暴打",这些新闻事件中无不出现了戏剧性的大反转,而新闻背后的网络舆情态势也如过山车般跌宕起伏,多次发生转向。本文将以"成都女司机被暴打"事件为例,探析在新闻反转剧中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及其舆论反转背后的原因,以期对次现象进行初步探索,达到抛砖引玉效果。  相似文献   

18.
唐晶晶 《今传媒》2016,(7):43-44
2013~2015年,舆论反转这个新兴话题受到学界和网民的极大关注.网络受众碎片化的信息接收习惯和媒体从业者片面报道新闻事件等因素,导致在新闻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舆论出现倒戈,这种舆论反转的背后反映的是社会集体情绪的爆发,无论是“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还是“手术台自拍事件”等舆论反转的新闻都将如何避免谣言传播的问题摆在大众面前.本文以相关的文献研究和事例分析,对舆论反转现象的内容、原因、过程、引导方式等方面分析,归纳出同类事件的一些共有规律,总结出针对主流媒体、意见领袖、网络受众等不同主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反转新闻频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基于其有别于其他新闻事件的特性,研究反转新闻就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试从反转新闻在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从媒体和公众两个方面进行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20.
赵秋慧 《视听》2018,(11):156-157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闻报道的门槛降低,自媒体等舆论领袖可以借助网络将普通的新闻消息变为公共事件。一方面,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报道有补充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监管不足,网络媒体也容易促使假新闻、反转新闻等产生和传播,为社会带来消极的影响。本文以王凤雅事件为案例,借助克罗斯的谣言公式,从事件重要性、事件模糊性和公众批判力三个角度探析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