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扈翔 《青年记者》2017,(23):7-8
当前,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一极,越来越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外国媒体对中国的广泛关注,一方面为国际社会见证当下中国的迅速发展和崛起提供了信息平台,也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现状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在这些涉华报道中,存在关于中国的一些消极和负面报道,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国际友人对中国的看法.同时,伴随着互联网媒体的日渐流行,涉华报道变得更加繁杂,真伪难辨,网民的态度情绪和行为倾向容易受到小道消息、网络谣言等的蛊惑煽动,进而引发涉华舆情.因此,研究外媒涉华舆情对提升我国的对外宣传和国家形象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国际自媒体涉华舆情现状、传播特征及引导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德宝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1):73-83,110,111
本文选取了10种国际自媒体形式,通过内容分析的方法研究国际自媒体涉华舆情现状及传播特征。通过研究,本文发现:近年,中国重大事件频发引发国际自媒体关注;自媒体对中国报道框架与传统媒体相比并无明显变化,涉华经济、文化、科技往往给予正面反应,而涉华政治、环境以及民族、宗教问题多负面反应。国际自媒体涉华内容并非自创,而以转载西方国际主流媒体为主;英美发达国家基本垄断国际自媒体上涉华信息流;发达国家受众形塑自媒体涉华舆论;传统媒体从业人员成为自媒体时代的舆论领袖;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了针对国际自媒体涉华舆论引导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袁鲁霞  黄廓 《出版参考》2013,(12):43-44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其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影响力日益凸显,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和研究也逐步增强。近年来,境外媒体涉华报道量大幅增加,海外涉华图书出版也稳步增长。本文以2008年-2012年英文版涉华图书为案例,探索国际社会中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剖析中国对国际社会影响的作者群体的特点。研究者通过对2008年-2012年亚马逊网站销售的100多本中国选题书籍  相似文献   

4.
西方新闻媒体的涉华报道是全球新闻受众对中国国家形象加以认识和理解的重要依据.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借助国力、语言和文化的优势,长期以来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如有学者在评价美国最重要的国际新闻机构CNN时所说的:“(它)不仅是一个全球性的媒体品牌,更是国际政治赛场上的一个强大的参与者.”以CNN为代表的美国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已经成为“他塑”中国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中央电视台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为例,在全媒体整合传播背景下,结合跨文化与跨语境传播、国家形象传播及国际关系、外交政治等理论,综合运用个案研究、质化研究等方法,剖析其在全媒体整合传播下打造中国文化软外交与构建中国国家形象两方面的表现。其深层“可视化”地传播中国饮食文化“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理念,凭借优良品质和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发展的准确解读,在品牌构建、国家传播、文化表达、全媒体营销等多领域的开拓式探索,为中国纪录片进军国际市场,实现中国文化国际化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5,(8):24-28
2015年初,韩国KBS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超级中国》以其超高收视率,获得了来自各国的广泛关注。《超级中国》从人口、经济、外交军事、土地、文化、政治六个方面,反映出近年来中国的超级力量,而这股力量将"超级中国"演绎成为了"霸权中国"。本文将通过对《超级中国》的文本分析,归纳总结出韩媒塑造了什么样的中国霸权形象,又是如何塑造的,并由此探讨霸权形象背后的目的和原因。  相似文献   

7.
纪录片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掌握国外主要媒体制作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他者"眼中的中国,从而更好地为传播国家形象服务.NHK作为日本最大的公共广播电视媒体,长期以来高度关注中国,其制作的中国题材纪录片通过不同角度呈现了一个多样的中国形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印象.本文梳理并分析了1963年之后各个时期NHK制作播出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并尝试探索如何通过电视媒体更好地传播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的外宣实力与国际关注度差距悬殊,我国的国家形象主要依靠外媒来塑造。因此,了解外媒涉华报道的特点对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英国与美国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方面存在很大的相似之处。本文对《纽约时报》在过去一年里的涉华报道和涉英报道按一定方法进行抽样,分析美国主流媒体在报道英国事务时采取的口吻和形成的报道特点,以此对照《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主要侧重点,得出两者的异同,并分析原因,为我国进一步利用外媒改善国家形象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其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影响力日益凸显,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和研究也逐步增强.近年来,境外媒体涉华报道量大幅增加,海外涉华图书出版也稳步增长.本文以2008年-2012年英文版涉华图书为案例,探索国际社会中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剖析中国对国际社会影响的作者群体的特点. 研究者通过对2008年-2012年亚马逊网站销售的100多本中国选题书籍的内容、态度和作者身份进行交叉分析,发现作者年龄、性别、国籍、教育程度等因素对作品的影响力较小,而职业身份、工作经历、汉语程度和国际化程度对作品影响较大,由此,涉华图书呈现出角度不同、观点有别、态度各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高博  武文颖 《新闻世界》2008,(12):112-114
本文分析了《星期日泰晤士报》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所有涉华报道,总结了其版面分布、主要内容、倾向性和报道手段等特点,从中透视在北京奥运会的影响下国际社会关于中国的舆论变化以及中国国家形象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5,(7):67-72
NHK纪录片中的中国经济形象并非是单一的,而是"腾飞的"中国经济形象与"衰退的"中国经济形象并存;在中日竞争型关系的背景下,NHK纪录片中所塑造的是带有等级观念的、不对等的中国经济形象;NHK纪录片中的中国经济形象往往与政治问题混杂在一起,以经济威胁入手,导向军事威胁、政治威胁和文化威胁等议题。本文通过一系列典型文本,分析中国经济被NHK纪录片重塑的过程及其呈现出来的形象特征,进而讨论日本媒体塑造中国经济形象的话语策略和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推特等境外社交平台,政治机器人频繁操纵涉华议题,给我国国家形象建构带来挑战。本研究综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内容分析及时间序列分析,从交互关系、主题分布以及议程引导这三个方面,对中英文语境下政治机器人涉华议题舆论干预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传播策略上,不同语境下政治机器人信息会进行差异化投放,在中文语境下政治机器人发布更多有关中国政府的负面信息;传播效果上,受“网络民族主义”“粉丝民族主义”等因素影响,中文语境下的人类用户注重自身态度的表达,更加倾向于和人类用户之间互动,议程更少被政治机器人引导。本文从宏观层面对两种语境下政治机器人涉华议题干预进行探索,以期为今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借助新闻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从新闻来源、报道议题和报道方式三个方面,对《环球时报》"关注中国"栏目,如何选择和建构境外媒体的涉华报道进行了分析。"关注中国"通过对新闻材料的选择和建构,呈现的图景是西方主流媒体中的和平崛起的中国形象,体现了支持国家利益和既有政治立场的编辑政策,在解读国际舆论上,对西方涉华报道虽有所遮蔽和凸显,但是作为一份国际新闻报,也显示了其力图听取多种声音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与全世界做生意》纪实拍摄三十四个中国与全世界之间的商业故事,荣获四川电视节"金熊猫·社会类纪录片大奖"。纪录片是建构国家形象的"有力武器",《与全世界做生意》以平民化视角展现中国人对财富和梦想的理解及追求,弥补经济视域下国家形象建构的缺失,同时呈现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商业智慧和民族精神。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与全世界做生意》中由商品、贸易、商人等元素折射出的国家形象做出新诠释。  相似文献   

15.
中国媒体近年来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旨在提升国际传播力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合作效果不仅取决于合作产品,社交媒体时代受众也直接参与了国家形象的塑造。纪录片是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本文选取中俄合拍纪录片《这里是中国》第二季和YouTube网评为研究对象,以互文性理论为依据,分析两者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共同建构。《这里是中国》系列纪录片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积极正面,同时展现国家实力形象和国家意图形象的单集纪录片更受欢迎。YouTube网评对纪录片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进行了回应、延展和补充,互文的语境更为宏大,体现了国际受众“前理解”的显著影响。由于意识形态和文化视野的差异,网评中也存在误读现象。本文认为中国国际传播“借船出海”落地取得实效,但也面临一定阻力。  相似文献   

16.
网上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宏伟 《新闻界》2001,(2):28-29,31
因特网的出现对人类传播活动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因特网对一个国家的对外宣传和国家形象塑造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国家形象影响到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地位、经济参与力,关系到一个国家根本的政治经济安全和利益。江泽民同志指出,对外宣传的核心任务就是形象设计,即通过全面地、完整地反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展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良好形象,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而服务。所以,认真审视国际传播界中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的现状,以网络为契机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塑造中国…  相似文献   

17.
朱筱倩 《东南传播》2017,(12):72-75
女性是中国塑造对外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纽约时报》作为美国三大主流媒体之一对中国女性一直有所关注,为了厘清《纽约时报》对中国女性形象传播的实质,文章借助场域理论,对该报涉华女性报道进行文本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该报对中国女性形象传播存在负面倾向,该倾向主要集中在政治和社会两个议题上;女性多以积极的公共角色出现,职业分布以服务行业人员和创作者为主;相较于以往外媒对中国女性的报道,该报报道的中国女性从家庭走向了社会。文本分析表明该报所建构的中国女性形象有向多元化转变的趋势,但仍是以负面报道为主。  相似文献   

18.
李波 《东南传播》2010,(6):81-83
中印作为亚洲陆地邻国,都是世界瞩目的新兴经济体,对彼此的政治生态所带来的经济、军事、外交影响都非常关注。本文希望通过对印度主流媒体《印度时报》从2008年到2010年"两会"期间涉华报道的实证分析,从报道主题、态度倾向、消息来源、报道内容四个方面分析其涉华报道关注重点,管窥我国对周边邻国传播现状。研究发现,《印度时报》涉华报道以平衡报道和负面报道居多,我国对周边邻国传播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相似文献   

19.
外国媒体的涉华报道 ,既折射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 ,又为中国政府的对外关系决策提供参照。鉴于此 ,本文作者跟踪分析了近期美、俄、日、德权威报纸的涉华报道。其共同点是 ,四国的涉华报道均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来报道和评价中国及其与中国的关系 ;不同的是 ,各国报道又明显地带有各自的特点或倾向性———美国的冷战思维 ,日本的防范心理 ,俄罗斯民族骨子里的大国沙文主义的傲慢态度  相似文献   

20.
国内媒体市场近年来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对海外涉华问题的报道越来越关注. 近年来,国际上发生的重大涉华事件和涉华问题越来越多.中国公民在海外遭绑架、中国援外工程人员遭袭击、中国游客在海外的天灾人祸中遇险或遇难、中国公司在海外违规经营、中国渔民被扣留等事件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另外,台湾问题、中国同日本、越南、菲律宾等邻国的领土或领海争端等同题也不时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应,中国对重大国际事件和问题的反应也会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这些涉华事件和问题的出现,同非传统安全威胁增加的国际大环境有关;同中国经济实力增长和国际地位提高后,官方、民间对外交流活动增多、企业开始走向世界有关;同中国公民自费旅游热的掀起、留学和劳务人员增加等有关;也同历史遗留问题和能源紧张等新问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