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有没有第二人称叙述 ,这是学术界现在还在争论的一个问题。本文对否定第二人称叙述的立论依据“叙述的人称问题实质上是叙述的立足点”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并论述了第二人称叙述的特点和优点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写作理论将人称分为三类: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这本来是很清楚的。可是近年来,人们对叙述中是否有第二人称的问题发生了疑问,多数意见否定有第二人称的存在,有一本高校写作教材这样写道:“在叙述中,有时会有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出现,这是不是第二人称的叙述呢?有人认为是,有人认为不是。我们同意后一种意见,……实际上凡第二人称代词出现的地方,不过是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叙述不存在第二人称”的陈说提出商榷,并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证第二人称叙述的客观性和不容取代性。  相似文献   

4.
叙述中的第二人称,是作者称读者或文章的人物为你,采用与对方面对面交谈的方式,交流思想,介绍情况。第二人称的表达方式尽管出现你,但从根本上说,文章仍然是从我的角度来叙述的。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便于直接向对方抒发自己的感情,给人以亲切感。请看下面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5.
有的课文大量出现“你”和“你们”,用“你怎样怎样”来叙述,因此有的教师就认为这是用“第二人称”写的。笔者觉得这种看法不对。文章只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叙述方法,不存在第二人称写的文章。与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并提的“第二人称”,实际上是语法上“人称代词”所使用的概念。而我们所说的用什么人称写的,指的是作者在一篇文章里所站的观察点和叙述时的立足点。如果说有第二人称写法,那就是作者站到读者的位置上去了,这岂不矛盾?所以不可能有“第二人称”的写法。其实,用“你怎样怎样”的方式叙述时,正是不出现的“我”在向“你”(…  相似文献   

6.
在叙述过程中,“第二人称”的“你”和“你们”,是客观存在的。只承认“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而不承认“第二人称”叙述是不妥的!不承认“第二人称”叙述存在,原因何在?有人认为当说到“你”或“你们”时,是以“我”为立足点。仍是“第一人称”叙述;(朱伯石主编《写作概论》第69页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如果按此推断,那么,“第三人称”叙述也就不存在了!  相似文献   

7.
有的课文大量出现"你"和"你们",用"你怎样怎样"来叙述,因此有的老师就认为它是用"第二人称"写的.笔者觉得这种看法不对,文章只有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两种叙述方法,不存在用第二人称写的文章.  相似文献   

8.
"你"、"我"、"他"作为人称代词在日常生活口语中,随着说话人和听话人角色的互换,使用的频率基本相同。然而作为叙述人称时,情况却大有不同,从叙述者角度出发的传统理论根据叙述者与故事的空间位置将小说区分为第一、二、三人称叙述。以第一、三人称叙述的文学作品最为丰富,而以第二人称叙述的文学作品却少之又少,本文将以普拉斯的《爹爹》为例,举例说明第二人称叙述特有的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9.
运用第二人称来写的文章并不多见,和用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叙述的作品相比,数量上明显不占优势。也许正因为这一点,所以,很多有关写作的理论书籍对于第二人称的叙述方法大都采取进而不谈的态度,即便偶有涉及也仅限于轻描淡写式的一笔带过。实际上,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虽然我们不能说“存在即合理”,但我们也绝不能对用“你”、“您”、“你们”等第二人称叙述的文章熟视无睹、视而不见。相反,我们应该正视这种存在并加以科学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刊2006年第5期有篇《有第二人称写法吗?没有》的交流文章,仔细研读,发现该文论据论点不正确。文章说,用什么样的人称写,“指的是作者在一篇文章里所站的观察点和叙述时的立足点”,由此得出“第二人称写法”是“作者站到读者的位置上去”的“矛盾”说法,并举例说明用第二人称“你”进行叙述时,也还是作者站在第一人称“我”的点上进行观察和叙述,也应属于第一人称写法,只不过第一人称“我”“不出现”,是无形的。我们也不妨借用该文作者的逻辑来探究一下第三人称写法:当文章用“他(她)怎样怎样”的方式叙述时,作者的观察点和叙述的立足点还…  相似文献   

11.
第一人称转述的结构是经常被采用的叙事视角,这一类型文本从结构上可以划分为序幕式结构、书夹式结构和复现式结构三大类。结构内部涉及叙述时间与被叙述行为发生时间的跨度、套层结构中第二叙事层的视角以及叙述内容信息来源不同等问题,与叙述的主题和内容相配合。第一人称转述结构不仅起到整体架构的作用,而且便于叙事人更好地控制叙述距离和节奏。并在心理上增加读者的接受度和文本的可信度,是一种有效的艺术创作手段。  相似文献   

12.
首先阐释人物类型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运用,分析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及其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然后结合人称机制来探讨第一、第二人称叙述视角是如何在小说中营造出复调双声的特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拉近作者、读者以及人物三者之间的距离。此外,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在小说中的运用,阐明了叙述者、接受者两种身份以及它们各自不同的功能,蕴含着作者的评判,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13.
应用叙事学的理论对《薛伟》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文本在叙事方面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作者叙事与"二度叙事"的综合、全知视角与第一人称视角的交错和倒叙与预叙的并用。  相似文献   

14.
视角描写是小说常见的技巧,而视角与叙述人称结合形成叙述方位,共同参与叙述角度的构建。本文以加拿大华裔英语作家伊芙琳·刘的短篇小说《碎玻璃》为例,分析了小说中的叙述方位,及其对主题构建的意义。在小说中,第三人称与人物视角结合的叙述方位以及第一人称与人物视角结合的叙述方位轮番出场,使小说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得到全面展示,她内心的挣扎轨迹也在“我”与“她”的对话中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视角描写是小说常见的技巧,而视角与叙述人称结合形成叙述方位,共同参与叙述角度的构建。本文以加拿大华裔英语作家伊芙琳.刘的短篇小说《碎玻璃》为例,分析了小说中的叙述方位,及其对主题构建的意义。在小说中,第三人称与人物视角结合的叙述方位以及第一人称与人物视角结合的叙述方位轮番出场,使小说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得到全面展示,她内心的挣扎轨迹也在"我"与"她"的对话中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美国华裔女作家黄玉雪在其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中没有采用自传通常采取的第一人称叙事手法,而是刻意以第三人称叙述整个故事。本文拟从叙事学叙事人称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并试图发现这一与自传体相矛盾的叙述方式对叙述效果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揭示小说作者向美国主流社会展现传统中国文化、以促进白人社会对华人的理解和同情这一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17.
早期的戏曲如元杂剧,吸收了小说的叙事方式,将小说的一人(说书人)叙事,变为戏曲的多人(多个角色)叙事,于是,必须由多个不同叙述者才能构成的分层叙述、跨层人物叙述以及复合叙述者叙述等叙述手法,首先在戏曲中出现了。明清长篇小说的叙述分层等手法,就是向戏曲借鉴的结果。打通古代小说、戏曲的文体界限,探寻其叙事艺术相互交融的传承发展轨迹,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由"角色"向"叙述者"的偏移--十七年第一人称叙事小说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人称叙事小说是常见的叙事类型.在中国20世纪小说史上,十七年第一人称小说具有一个鲜明的特征角色"我"向叙述者"我"偏移.本文分析了十七年第一人称叙事小说的角色"我"向叙述者"我"偏移的原因、类型及其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红树林》中,莫言在叙事手法上表现出很大的创新,主要有2个方面:首先,对于时间机制的熟练把握,如“现在时间”与“过去时间”两相结合,同时又运用“时间压缩法”将历史切割成许多碎片,在碎片回忆中又切入叙事时间;其次,对于人称机制的巧妙运用,如“我”是参与者也是旁观者、“你”与“我”合二为一,在第一三人称的转换中,兼用第二人称“你”将主人公引出。当然《红树林》中的叙事手法也存在不足,如时间交替中稍显混乱、人称转换稍显急促等。  相似文献   

20.
著名旅美作家严歌苓的小说《补玉山居》是一部独具匠心的长篇小说,它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主题上,更归功于整体作品表现出来的叙事艺术。《补玉山居》以第三人称和隐含的第一人称为叙事视角,凭借补玉山居这一舞台来勾勒各色人物、反映时代变迁的叙事方式,通过多元化的叙事语言,生活化的叙事结构,形成了作品冲淡而隽永的艺术风貌。作品深刻地折射出了人类的人性、生活的哲思以及对社会的批判意识等内蕴意义丰富的本质内容,描绘出在时间的车轮下滚滚向前发展的时代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