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平记》是日本文学史上第一次大量插入三国故事的战争小说,通过调查《太平记》中三国故事的文献来源,可以描述《太平记》与中国三国故事的文献关系。就目前的文献根据,不能排除《三国演义》影响的可能性,但也不能断言有《三国演义》的影响。至少可以认为《太平记》的大量使用三国故事,说明中世时期三国故事已经较为流行,这是《三国演义》发生普遍影响的准备。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史传文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源头这一理念出发,以《史记》和《三国演义》的关系作为个案,从思想内容、美学风格和叙事艺术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探讨。重点分析了《史记》的实录和春秋笔法对《三国演义》在题材和思想倾向上的影响,认为《三国演义》的宏大叙事与悲剧风格、叙事虚构等与《史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姑妄言》与《三国演义》有可比性。它不但同样有政治历史内容,而且包含着从《三国演义》继承下来的遗传因子,但更有巨大的变异,这就是历史的文学化,题材的生活化,是从历史演义转向演义历史。《姑妄言》对《三国演义》的正面模仿颇多,但没有创造出新的精彩,倒是它对《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的反学,有出蓝胜蓝之妙。  相似文献   

4.
《史记》对《三国演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题材选取和人物塑造方面,主要表现是《三国演义》对《史记》笔法的继承。其具体内容有三方面:一是《三国演义》创作过程中大量使用《史记》的互见法;二是《三国演义》写作过程中,作者的褒贬和爱憎意向并不通过发议论、作判断来表达,而是把这种主观倾向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具体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即寓论断于叙事;三是《三国演义》写作也像《史记》一样,准拟“成一家之言”的崇高目标,并在素材取舍方面做到了“笔则笔、削则削”。  相似文献   

5.
《失亍亭》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三国演义》产生于元末明初,是我国第二部长篇章回小说。它以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为题材,描写了从汉灵帝(刘宏)中平元年(公元184)黄巾起义到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公元280)统一中国其间近百年的波澜壮阔、风云变色的斗争史实。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文献的代表之作,在"文化共享、传承创新"的维度下,实现了跨文化视角下的广泛传播,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被解读、重构和题材创新,使之成为当今世界当之无愧的文学瑰宝。文章剖析传播学视角下《三国演义》在日韩的传播要素、特征和启示,为《三国演义》传播的优化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始家宜丰"说,源于《太平寰宇记》所引的《图经》,宜丰县认为此《图经》为梁陈时所编撰。但梁陈至唐朝均未见有《宜丰图经》。另据新校《太平寰宇记》,"陶渊明始家宜丰"乃后人窜入之作伪文字。事实上,此说应当是南宋人附会而成。  相似文献   

8.
邹幸福 《娄底师专学报》2011,(4):192-192,194
笔者近捡邵东《太平曾氏六修族谱》,发现其卷百五十八上有曾国藩道光十九(1839年)所作的《慈荫亭记》一篇,为新版《曾国藩全集·诗文》未刊稿。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9.
成书于明代的《三国演义》在侗汉文化交流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以歌谣的形式在侗族北部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因语境、媒介、主体的不同,侗语生活世界中的《三国演义》在叙事方式、思想主题、故事情节等方面发生相应的变化,具有表达友情和显示才学的象征意义。《三国演义》题材侗歌深层次体现出了文化融合现象。  相似文献   

10.
《太平寰宇记》,北宋乐史编著。 《太平寰宇记》(以下简称《寰宇记》)是继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而编写的史地名著。作者乐史,字子正,抚州宜黄(今江西宜黄)人,生于后唐长兴元年(930年),卒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终年七十八岁。其事迹附见《宋史·乐黄目传》。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成书后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外国人对《三国演义》的喜爱比之中国毫不逊色.在韩国《三国演义》是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一部翻译小说.“没看过‘三国志’(笔者注:日韩等国所言的‘三国志’,是把以‘三国’为题材的文学作品统称‘三国志’,与中国本土意义的《三国志》是有本质区别的)就不算男人”“不要和没读过‘三国’的人说话”是两句妇孺皆知的谚语,从中可管窥“三国演义”对韩国民众文化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刘振刚 《家教指南》2022,(1):129-136
P.2522体例与《魏国公〈贞元十道录〉序》所说的《贞元十道录》分章与章次编排相矛盾,与其他文献记载也颇有抵牾,可以断言,它不应该是《贞元十道录》或其缩编本。《太平寰宇记》引《贞元十道图》和《太平寰宇记》“阆州”条引《十道录》的文字,应该是《贞元十道录》的逸文。《太平寰宇记》引《贞元略》记载州与周边州的距离,也应该源自《贞元十道录》。  相似文献   

13.
汤显祖以唐传奇《霍小玉传》为题材,创作了《紫箫记》与《紫钗记》两部戏曲。这两部剧作虽都是以《霍小玉传》为本事,但其中表达的思想却有很大不同:因科举受挫,汤显祖在《紫箫记》中流露出浓厚的佛道思想;为与社会不公作斗争,在《紫钗记》中则表达了对侠义精神的赞美。两部剧作的背后,一条共同的主线是汤显祖在“至情”道路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成书于南朝刘宋时代的地记《永嘉记》,今早已亡佚,唐宋类书屡见征引。但关于其书作者,学界看法不一。文章经考证提出:《永嘉记》的作者是郑缉之,并非谢灵运。《太平寰宇记》或误题谢灵运《名山记》作《永嘉记》。郑缉之所作《永嘉记》在北宋前期犹存于世,南宋时亡佚。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明清学者多以史学眼光进行考证、研究它的虚实关系。自从章学诚提出“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的论断以后,围绕它的虚实关系,也经常发生争论。有的同志肯定“七实三虚”的论点,并把它当做历史小说成功的经验;有的同志否定这个论断,认为《三国演义》基本上是虚构的。如何认识《三国演义》的虚实关系,不仅涉及到对《三国演义》的评价问题,而且关系到如何评价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因而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 一《三国演义》“七实三虚”说,源自清人章学诚。章氏《丙辰扎记》有云:“惟《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尔后经胡适、鲁迅加以论述,此说就几乎成了对《三国演义》创作方法的定论,而为众多的文学史、小说史以及有关论著所接受、所注释。这里的虚实之分,自然以史实为界。其实只要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等史书认真比戡,就不难发现《三同演义》的创作方法非但不是“七实三虚”,反倒是“三实七虚”。  相似文献   

17.
郑光祖《倩女离魂》的故事题材来源于《离魂记》,同时又积淀了故事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养料,和《离魂记》相较而言,《倩女离魂》在矛盾冲突、人物性格、艺术构思等各个方面均不同于《离魂记》,从戏剧发展的角度说,《倩女离魂》在各个方面突破《离魂记》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是中国军事智慧在文学创作中的主要体现,它的战争描写在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受《孙子兵法》的影响,二者之间有深厚的结缘关系。探讨《三国演义》对《孙子兵法》思想的运用,对理解《三国演义》的丰富价值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全面梳理了《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指出:在史传文学与通俗文艺这两大系统长期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双向建构的基础上,元末明初的伟大作家罗贯中,依据《三国志》(包括裴注)、《后汉书》提供的历史框架和大量史料,参照《资治通鉴》的编年体形式,对通俗文艺作品加以吸收改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天才,终于写成雄视百代的《三国演义》,成为三国题材创作的集大成者和最高典范。在论述中,澄清了一些不准确乃至错误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郑光祖《倩女离魂》的故事题材来源于《离魂记》,同时又积淀了故事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养料,和《离魂记》相较而言,《倩女离魂》在矛盾冲突、人物性格、艺术构思等各个方面均不同于《离魂记》,从戏剧发展的角度说,《倩女离魂》在各个方面突破《离魂记》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