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自八月十一日起,恢复文化大革命以前建制,分为两个独立的专业出版社。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出版界正在调整中前进。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历史悠久,基础雄厚,各具特点,素负盛名,曾为我国文化学术的发展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文化大革命当中,由于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干扰,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被说成一无是处,一团漆黑。这两个性质不同的单位硬性并为一个单位,人员遭受迫害,业务基本  相似文献   

2.
除去早年上山下乡、参军当兵的8年时间,严格来讲,我就从事过一个职业,那就是出版.是什么促使我37年来坚守在这个岗位上从来没有离开过一步呢?主要是因为,在我看来出版是一个伟大的职业.是那些关于出版价值的名言警句,激励我坚守在出版第一线的岗位上.比如大家都熟知的,有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雨果的"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培根的"读书在于塑造完善的人格".  相似文献   

3.
60岁的时候     
45年前,我读初中二年级时,曾在作文课上,写下平生的第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大约3000字的小说习作,是第一次文学创作,不再属于此前作文的意义.我对文学创作的兴趣由此萌发.这种兴趣持续了45年,至今依旧新鲜而恭敬.即使"文化大革命"扫荡一切作品和作家的时候,这种兴趣仍然没有转移或消亡,转变为一种隐蔽性的阅读.我说过,我的人...  相似文献   

4.
但是,一个功能正常的社会,不可能只有解构,而无建构;只有瓦解,而无粘合;只有自由,而无责任。没有敬畏,没有尊敬,没有神圣,没有向上的力量大概十多年前,我看到这样一个笑话:爷爷抱起孙子,给他讲人生的道理。讲完后,爷爷问孙子有什么感想。孙子说,爷爷你嘴好臭。后来,我把这个笑话当作一个关于解构的故事写进我的文章里,以此诠释这个解构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旧制度、旧思想与旧权威,看似铜墙铁壁的意识形态统治等等,都将面临来自信息接收者的挑战。"文革"时期流行"文化大革命好!文化大革命好!"唱者与  相似文献   

5.
李:胡大妈,侯金镜同志长期受林彪、"四人帮"迫害,于1971年8月8日在向阳湖含冤病逝,但成宁人并没有忘记他.近年来,经<当代>常务副主编胡德培牵线,我终于和您取得了联系.  相似文献   

6.
[开场白] "文革"中没有劳动过的人(中青年)几乎没有,可是像我这样到一百多个行业劳动过的,大概也不多. 这段特殊的劳动经历是与我在"文革"中的特殊地位分不开的.什么"特殊地位"呢?简单地讲是两点:一、我没有入派.没入派的好处是两派都不把我往死里整,坏处是两派都不会亲我,保我.二、我的年龄决定我不可能是叛徒、特务、走资派,连个芝麻大的疑点也没有.因此,我公开声称:一、我不是"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我是"党'外'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无'权派".二、对我"不可不用,不可重用".不可不用,是因为我不是"三种人";不可重用,是因为两派都不亲我.再加上,我的处世哲学是:对两派保持距离,对两派中的个人没距离.因此,我人缘比较好.  相似文献   

7.
出版自由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又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 我国的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结社、集会和出版的自由.除了"文化大革命"的一段非常时期以外,我们从来没有否认过公民应该拥有的这些自由.  相似文献   

8.
我不想抱怨命运,但命运有时的确让人感到困惑.我时常想,如果十几岁时没有遭遇"文化大革命"的话,今天我会少了多少烦恼?  相似文献   

9.
在第五届韬奋新闻奖获得者中,有一位从事对外广播工作的女性,她就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刘晖.当笔者向这位曾获得过"中国广播新闻奖"一等奖、"中国国际新闻奖"一等奖、中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多种奖项和荣誉的新闻工作者表示由衷钦佩的时候,她只是诚恳地说:"我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只是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而已."  相似文献   

10.
现代人对什么都喜欢加上一个"星"字.我呢,没有住过"五星级"宾馆,也没有嫁个"三星(心)牌"老公,却找了一份"四星(心)级"工作--档案工作.  相似文献   

11.
资产阶级所追求的趣味,其目的在于引导人们走向堕落、消沉,转移人民对当前斗争的视线,麻醉他们,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脱离政治斗争.我们所说的趣味性和资产阶级趣味性相反."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通讯,充满着无产阶级的人情味,每一个热爱和平的人都有兴趣读它,而美国资产阶级却对它没有兴趣.苏联人造卫星升上天空,全世界的广大人民都很感兴趣,而英美资产阶级却感到懊恼.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没有什么"共同的趣  相似文献   

12.
"文革"前,我在上海文化、文艺出版社工作过,在那个"左"的年代里,社会上发生的事,这里往往会"得风气之先",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这些地方又会成为出头椽子,受到打击和摧残.本文写下这些"述往事、思来者"的事件,不知还有没有意义.不过,对于一个耄耋老人来说,所能做的仅此而已.  相似文献   

13.
也许是传统的档案观念在人们的思想中已根深蒂固,只要一提起档案,便以为那只是整理立卷、借阅文件而已,工作简单的很.从来没有管理过档案的人,是永远也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繁杂和琐碎的,那真是"酸、甜、苦、辣"样样尝尽.回忆什么事情,总是喜欢先想想甜蜜的,就象吃东西的时候.总喜欢先把自己最喜欢吃的先吃了,这是我的习惯.所以我就先说说"甜"吧.……  相似文献   

14.
《兰台世界》2017,(Z2):74-76
<正>1976年我国"文化大革命"结束,这年,我中学毕业响应国家号召下乡到丹东市东港市北井子镇临海村插队落户(原东沟县北井子公社临海大队青年点),成为一名下乡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77年10月份国家恢复高考,12月份我参加了国家恢复高考的首次考试,没有考上,但我没有灰心,边劳动边学习,1978年我又报名参加了高考,终于考上了辽宁省人民警察学校,成为国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警察学校的首届学生。1980年毕业,年底分配在丹  相似文献   

15.
孔庆东 《出版参考》2004,(29):40-41
这年头回忆牛棚的文章似乎很时髦.蹲牛棚第一等有学问、有文化、有功劳、有贡献,是那时的"四有新人";第二等于有道德、有勇气、有人品,不然为什么受到如此残酷的迫害呢;第三等于跟林彪"四人帮"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现在就应该尊称为老一代民主自由斗士.  相似文献   

16.
虽然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但是在我们这代人的血液里承载的是那个年代留下的记忆;虽然我们没有生活在五、六十年代的大跃进、破四旧、反右、文化大革命的斗争中,但是我们是在那样的文化氛围中长大的;而我们正值青春时沐浴三中全会的春风,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7.
在整理档案馆"文化大革命"时期收集到的档案资料中,我们发现散放在盒子里,纸包里的1千多枚(件)徽章、纪念章、证件.  相似文献   

18.
《出版经济》2006,(3):8
王小波身后出现了一个奇特而略带神秘感的现象,那就是,有不少读者不约而同表达过这样一种感觉:王小波就像一个接头暗号,这些人从别人对王小波的喜爱程度辨别对方是否同类.我们当然知道,这些人并不是什么圣殿骑士,他们也没有什么关于圣杯的秘密盟誓,那么,这些人所感觉到的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呢?他们引为同道的是些什么样的人呢?这个问题使我陷入深思.  相似文献   

19.
我的编辑经历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在出版社做过编辑、编辑室主任、总编室主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从来没有离开过策划和组织书稿工作,一晃儿就是二十几年.我在给编辑讲业务课时,有的编辑给我出了一个题目,让我谈谈在策划和编辑书稿过程中的切身体会.这便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缘由.说是"体验"也好,说是"教训"也好,期望对同行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前些天在美国加州的一个聚会上,一个女人讲述了自己的传奇经历,现场的每一个人都被深深地打动了.她过去在自己的祖国参加了政治运动,在令人窒息的黑暗中勇敢地斗争,随后被捕遭受迫害.出狱后来到美国,读书,工作,结婚,生子,过上了一个普通美国女人的正常生活.会后,我上前去向她表达敬意,她说,我讲了很多次了,现在已经是一种娱乐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