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海子诗歌中的"麦子"意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子的诗歌意象丰富,在这些意象群中“麦子”意象较突出,它不仅给诗人带上了“麦地诗人”的桂冠,而且影响了一代诗人的创作。“麦子”作为粮食不仅喻示了生存,与“麦子”相关的意象“麦地”则与北方土地的干涸等苦难相通,而“麦子”本身所具有的阴性的特质与女性的某些特质相似。主要借对海子诗歌中的“麦子”意象的分析,从而加深对海子及其诗歌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洛夫诗歌有一种贵族之气和金石之声,这是一种精神的硬度,一种基于情感浓度和思想深度之上的精神硬度。它具体呈现于“木石前盟”、“骨骼意象”和“天涯美学”三个层面。“木石前盟”指的是沉淀于诗人潜意识当中的“木”“石”情结,具体表现为《石室之死亡》和《漂木》两部长诗,一前一后,里程碑式地矗立于洛夫60年的创作历程当中。而“木石前盟”于洛夫的诗歌还有着“自然的情愫”、“经典的造型”和“矛盾的辨证”三重象征。“骨骼意象”则是“木石”意象的延伸、衍生和变异,最形象地体现着洛夫诗歌的的精神硬度。“木石前盟”和“骨骼意象”一天一人共同支撑起洛夫自觉的精神追求:“天涯美学”。这也正是洛夫作为一个诗人的深刻之处:有着高于一般诗人的特有的理想和信仰,同样体现着一种精神硬度。  相似文献   

3.
“境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范畴之一,并一直对我国现代诗歌的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对何其芳早期诗歌的“境界”论考察,也就是发现它在现代是如何影响着现代中国诗人的创作并实现其现代转化的。  相似文献   

4.
诗歌创作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明示和暗示两种,暗示因为能使诗歌增加艺术魅力而受诗人的重视。暗示主要利用比兴、隐喻、象征等手法进行;处理好暗示中的“隐”和“示”的关系,对诗歌的创作和欣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诗歌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新诗会”作为一个左翼的诗人群体,发挥着自己独特而巨大的作用,在这个群体中,海南籍诗人征军由于早逝,长期处于评论界的视域之外,而他所创作的诗歌在他的时代确实有着其过人之处。分析征军诗歌的艺术特征,展现和发掘其诗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北野的诗歌集中书写苍莽的“燕山”“北国”,既有着燕赵诗歌的美学蕴涵,又保持着自身的创作特色。回望诗歌界对于北野创作的研究,可以发现对其诗歌的研究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延伸和深入。通过“作为燕赵七子的北野”“作为满族诗人的北野”以及“作为燕山之子的北野”三个层面,对北野诗歌研究现状做系统梳理和综合评述,以期挖掘北野诗歌的思想价值和时代意义,同时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寻更为宽广的阐释空间,促进北野诗歌研究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代台湾诗人丘逢甲诗歌中,最习惯使用的诗歌意象是“海”,最习惯使用的意象和弦是“山”“海”。丘诗的“山海”意象和弦寄托着诗人对台湾故居的思念,体现着诗人对中华化的认同;淡化了闲适隐逸的情怀,而强化了统一河山的意志和信念;象征着以海般宽阔的心胸接受时代新思想,又象征着以山般坚定的意念执着于祖国的振兴。丘诗“山海”意象和弦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有着时代印记,也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白一生非隐非宦、游离于政治之外的传奇经历和徘徊于出世入世间的复杂性格,使得人们在接受他的作品时仅以诗人的品格接受着他。因此,他诗歌中的许多关于“青天”的意象往往被作为清美的甚或“盛唐气象”的一部分而传诵。其实,只要我们认真考察李白一生的政治主张和他的悲惨遭遇,就不难发现李白诗歌中的青天不是真正意义的“青天”,它常常是作为冷漠、残酷、专横、黑暗的象征而出现的。  相似文献   

9.
刘章诗歌有着自己独具的美学特色。今日中国绚烂的诗歌百花园中,刘章的诗歌以并不有意媚人的韶秀,展现着自己绰约的风采,喷吐着自己清幽的芬芳。刘章对诗美的追求与他的诗美特色,令人深思而又耐人寻味。 俗话说:“千人不同面”,这话对于诗人的创作来说也是一样。有一千个诗人,他们的诗歌就有着一千种面貌(这还不包括学步的或尚未成熟的诗人的创作)。一个诗人的创作所以能够具有与他人不同的特色、面貌,原因是复杂的。一般地说,这与诗人的出身、成长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诗人的性格、气质、文化教养、人生阅历、世界观、审美观、艺术欣赏经验与创作实践等诸多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诗歌意象,作为诗歌的艺术单位和诗歌审美的个体特征。是诗人生活体验的表达,审美情趣的体现,创作个性的媒介,也是诗人生命意识的寄寓,文化精神的蕴涵。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源于诗人作为一个“自然人”和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双重心理体验和文化积淀。荣格(Carl Gustav Jung)说:“一位具有特殊艺术才能的作家,他的精神生活所具有的集体性,通常都远远超过个性。  相似文献   

11.
朝鲜诗家南龙翼的诗学理论,不仅继承了中国诗学的理论观点,更承传了中国诗学的批评方式,其对摘句批评的承传,体现了他独特的审美意识,对后世诗学批评以及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龙翼的摘句批评和中国诗家的摘句批评共同构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诗歌批评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万里悲秋常作客--浅论杜甫雨诗中的悲秋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永恒主题,杜甫笔下亦有不少荡气回肠、慷慨悲怆的悲秋高唱.在杜甫的雨诗中,他的悲秋意识主要表现为漂泊人生和风雨江山两方面.在苍凉的雨景中,弥漫了诗人深沉浓郁的悲秋情怀.  相似文献   

13.
左思在魏晋文学中的地位不可小觑。他的《咏史》八首开拓了咏史诗的题材,借咏史以抒己怀。在其诗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的思想变化和复杂矛盾的心理。特别是所表露出的自信、自悲和自欺的心理从另一个角度呈现给大家一个真实而富有魅力的诗人形象。  相似文献   

14.
钟嵘《诗品》把鲍照列于中品,钟嵘认为鲍照有张协、张华的长处,又有胜于谢混和颜延之的优异之处,“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这种评价是允当的。钟嵘还看到因为鲍照地位低下,因而“取湮当代”,这也是正确的。但他认为鲍照的诗歌“贵尚巧似”、“不避危仄”、“险俗”,这种评价就有些限于评价者的个人标准和当时的时代环境。而从整个诗歌发展史来看,这种评价就过于片面。  相似文献   

15.
就第一人称的诗歌写作而言,梁南是“归来派”诗人中的一种典型个案。梁南在此类诗作中,借助话语主体与写作主体相融的审美成规,使文本的审美语境向时代审美语境靠拢,在文本中完成了“我”、诗人与“归来者”三种主体的重合结构,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知识分子应意识形态询唤而形成的依附性主体。但文本的裂缝却使诗人潜在欲望逸出,从而有限地完成了对意识形态象征秩序的暗中背离。  相似文献   

16.
我国当代诗词界,新疆异军突起,形成“天山诗派”。此派领军人物,众口皆推星汉。星汉诗词自觉接续西域汉诗传统,拓展题材,结构宏阔,创造新境,自成高格,在全国诗词界影响出众。文章就其新近出版的《天山韵语》略作论述,以期对新疆乃至全国诗词创作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大多具有一种象征意蕴,并与诗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内在联系。在彻底归隐前及归隐初期,其诗文中的核·讳象征性意象大致为“鸟”、“园田”、“门(窗)”,归隐后期则主要为“鸟”、“桃花源”、“舟”、“宅”、“松”、“菊”、“酒”。象征性意象不仅使陶渊明的诗文呈现出更广阔的审美空间,同时也折射、隐示出诗人追求精神自由的心灵轨迹。  相似文献   

18.
元代回回人萨都剌的诗作具有民族本色,其游历经商的生活经历使得诗作中亦有对于游的描写,然不同于李白游侠和庄子之游,实质还是近于少数民族的游牧,也即为生计而游,而作为用汉语创作的诗人,萨都剌的诗作又有着明显的少数民族学作汉人诗的特点。本色与模拟的交融,学效汉族诗人,诗律的尚未成熟,思想感情中的儒家内容和形式风格上的民族痕迹,这些构成了萨都刺诗歌的整体特点。  相似文献   

19.
瞿秋白是集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文学家、诗人于一身的我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秋白的旧体诗词意蕴深厚、意境醇雅、形式多样、古色古香,别具艺术审美价值。从对传统古典韵文接受生态之视角看,其旧体诗词,包括集句诗、活剥诗、打油诗等等,既有对于古典韵文外在形式的仿拟,又有对于古典韵文内在意境的汲取,内外结合,形神兼备,“采铜于山”,“自铸伟词”,水乳交融,出神入化,从而构成了秋白旧体诗词的真、善、美与雅、婉、秀兼容并茂的艺术审美特征。秋白旧体诗词之美,主要源于家乡贤哲的熏陶、书香门第的承传、勤学苦读的磨砺及其时代风云的激荡等因素。秋白旧体诗词,无愧为中国三千年诗歌花园中的一株艳丽夺目而雅婉凄关的奇葩。  相似文献   

20.
毛翰诗歌充满着东方情调,尽管这种情调的孕育缘于古典文学的深厚修养,然而,毛翰诗歌格调的清新却未必就是古典的,倒是首先体现为毛翰的文化心理结构,其次便是诗人感知当下生活的特有方式,最后才体现出诗人的语言结构。由此我们现在可以约略地看出古典与现代是如何处于一种转化的关系之中,而并非是惯常所见的简单二分或是截然对立的那种关系。诗人的内心出现的应该是一种社会转型必然带来的相关境遇的焦虑和内心疼痛,毛翰便是常常如此地忧郁和惆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