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程标准的颁发,明确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广大教师已经对此达成共识。让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即学习掌握"语用"能力,尤其是记叙性文章阅读教学中"语用"目标的实现,结合在修订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教学实践,教师要重视识字教学的拓展,重视文体知识的理解,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正>2022年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从而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统编本教材中生动的表达、精妙的词语不胜枚举。三年级作为正式习作表达的起始年级,教材编写了许多可以开展“读写融合”教学的内容。细细揣摩这些内容,结合“读写融合”教学经验,笔者发现,“读写融合”教学与学生思维的培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语用能力”即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等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更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如何实现这一核心目标,如何完成这一“独当之任”,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举三反一”进行语用实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举三反一”的“一”指的是地道规范的言语范式,“三”是围绕“一”进行的多项读写训练,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运用掌握“一”。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是一门语言文字学习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整合单元教材,着力培养学生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5.
张传妃 《亚太教育》2019,(8):186-186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课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解析教材中的语用要点,储备语言表达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读写结合,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相似文献   

6.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的主要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用能力”的途径有“指导阅读方法,提升理解能力”、“品味精妙词句,训练良好语感”、“领悟表达形式,促进读写转化”等。此外,应立足生活,拓展培养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阅读课在初中语文学科中占的课时最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过程与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8.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强调了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重要性。多年的教育实践使专家和广大教师们认识到,内容分析式课堂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我们需要在反思中重建我们的语文课堂。于永正老师的“读写结合的语文课堂”,管建刚老师的“指向写作的语文课堂”,都在向我们一线教师传达一个讯息: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读是为写服务的。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何为语言文字运用?广义的“语用”是指在学习和生活等情境中,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运用语言文字经验来处理问题、解决现实矛盾;狭义的“语用”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阶段,包括阅读和表达两个方面。显然,以语用作为起点,是语文教学脚踏实地的根本。落实语用,强化语用,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在扎实训练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是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思考。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为“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在解读文本时,我们必须关注语用,因为它是打开文本解读之门的钥匙。一、关注结构,迁移运用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迁移对于语文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举一”,学生在完成单元任务时“反三”,可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运用迁移,必须有科学的目标,明确的方  相似文献   

11.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如何深入领会“语用”理念,并将其恰当地运用到教学中呢?现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一课为例,谈谈语用理念下语文教学要实现的几个转变。  相似文献   

12.
赵秀燕 《教师》2015,(10):77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用”进入了教师的视野,并迅速成为课改的精彩点,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不少教师误解语用教学,导致一些课堂看似热闹,喧嚣之后,平静思考,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培养。教
  师该如何有效结合“语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用"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语文教学从注重人文性向工具性倾斜的过程。本文从当前语文教学人文性重于工具性,学生只得"意"而忘"言"的现状出发,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阅读教学语用策略,从真正意义上构建有效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就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26年的语文教学生涯让我深切地体会到:只有在教师读懂文本、研究透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好文本,掌握文本中的语言表达方法,在积累的同时,学习运用,使之成为自己的语言.如此日复一日地训练,最终才能做到“有语言可用,有好的语言可用,并熟练掌握正确运用语言的方法”,也仅有如此,语用目标才能得以落实.那么,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对学生进行语用能力的培养呢?下面,我谈两点自己粗浅的认知.  相似文献   

15.
方亮辉  刘充 《小学语文》2013,(11):40-4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着重强调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以下称“语用”)的意义及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课程性质”部分这样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相似文献   

16.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明确告诉我们,学习语文的重点是语言文字运用。强化语言文字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运用能力,在听说读写的扎实训练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说话和读写结合训练由于充分体现了语言文字运用的理念,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几乎达到无课不说、无课不练的程度,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教师在进行说话和读写结合训练时,远离学生和课文实际,导致训练效率不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那么,如何将“语用”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如何凭借现有的文本资源,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者的意图,加强语言文字运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我们结合《巨人的花园》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我们的做法及思考。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选入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经典之作,是进行语言实践的最好范本。在教学中,教师应增强语用意识,依据文本内容,挖掘言语增值点,落实言语积累;破解言语形式,挖掘读写结合点,学习言语表达;强化文体意识,关注语用核心点,提升言语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言语智慧,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9.
王芳 《广西教育》2014,(25):80-81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即语用能力)成为了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那么,如何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呢?著名特级教师魏星说:"积极地听、说、读、写、思,即为积极语用。""言语的学习有两种:一是输入性言语,比如听、读;二是输出性言语,比如说、写。"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重感受理解,轻表达运用。课堂上,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20.
<正>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强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现在,"语用"课堂普遍着眼于课文之"语用"学习,即结合文本的典型"语言现象"或"语用知识"进行相关的指导与训练,如读写结合、迁移运用等,缺乏对"全语用"的认识,特别是对课堂中学生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