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至于语言无味,那全看你所读是什么书及读书的方法。读书读出味来,语言自然有味;语言有味,做出文章亦必有味。有人读书读了半世,亦读不出什么味来,都是因为读不合的书,及不得其读法。读书须先知味。世上多少强读人,听到此语否?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异,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读出味来。有人自幼嚼书本,老大不能通一经,便是食古不化勉强读书所致。袁中郎所谓读所好之书,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这是知  相似文献   

2.
<正>林语堂在《论读书》中说:"学校专读教科书,而教科书并不是真正的书。"教科书多是编的,而不是著的,不具有原创性。教科书大都是各门知识的分类整理,可供给一些知识,却难有思想的启迪。而真正的读书,则不同。"这种的读书,所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至于此种读书如何进行,"读书须先知味。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异。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读出味来有人自幼嚼书本老大不  相似文献   

3.
<正>①谈到读书,有不少人认为,要么不读,要读就读有用的书。我倒觉得,一个人不管做什么工作,在读有用之书的同时,还应多读点无用的书,否则,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读书。②所谓无用的书,是相对于如今流行的那些"有用之书"而言的—那些读了以后,对你升学、应聘、挣钱能立竿见影有所帮助和借鉴的书,如《如何炒  相似文献   

4.
至于语言无味(着重“味”字),那全看你所读是什么书及读书的方法。读书读出味来,语言自然有味,语言有味,做  相似文献   

5.
这样读书     
在心情十分放松的情况下,和三五位朋友一起聊书,未尝不是一种读书的方式。因为在朋友口中,我会发现一些自己希望读到的书,再有目的地去借、去买、去寻觅,似乎就多了许多渴望的动力。同理,是爱读书的朋友,也可以从我这里获得。我们转着圈地收获。久而久之,从聊“读什么书”,演变成“不要读什么书”。至少“现在不要读什么书”,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因为书籍如云,不懂得放弃就不会得到最佳。慢慢地,在“读什么书”中,又有了“如何读什么书”的话题,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比如读小说和读论文,决不是一种读法。当然这个“读法”不仅指读书的姿态,重要的是读书的心境。闲适或紧张,轻松或深沉可大不一样。很快,先把书分成几类,又是一种读书方式。分类既不是按题材,也不是按体裁,而是按“读法”。“显读”是一类———这是从“显学”“隐学”之分调侃来的。被显读的是博得洛阳纸贵、媒体热炒的。不要追“显读”,就是不必随社会上一窝蜂地读什么书。但是也不必刻意追求“隐读”,因为有的书大家都不读自有道理。“孤读”和“佐读”是一类———就是读一本书和就一个话题读几本书。在享受读书中,“孤读”是初级阶段,“佐读”才小康。“佐读”可以就一个话题读几本相近的书,也可以读观点...  相似文献   

6.
书为友     
观其友而知其人,同样,察其所读之书亦能知其人,只因书与人一样,也能做人之友。而人总应择其最佳者为友,无论是书还是人。一本好书可以成为人的挚友,古往今来,恒久不变。所有朋友中,书本最为  相似文献   

7.
笨拙之中显精巧──介绍一种自考良法:抄读法朱玺抄读法,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读书方法。所谓抄读,是指通过抄录书本中的主要内容,以达到对其熟练运用、对书意思理解的方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勤动手,十分有助于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记忆。所谓“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  相似文献   

8.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上刊登的《由陶渊明之读书论及读陶渊明之书》(以下省称知文),有一半文字疏理陶渊明的读书生涯,一半文字说我对陶渊明诗文内容的体会。在论及陶渊明读书方法时,集中探讨了读陶者属意最多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一层。其实,渊明读书一如其人,不拘一格,任性而已。即如讲究“开卷有得”(《与子声等流》),意在求知;提倡泛读、例览。既获取知识又调节生活求得娱乐,如0读山海经》中“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泛览周王事,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云云。这种读书的生活乐趣,渊明不仅自我…  相似文献   

9.
读书与悟道     
杨旸 《山东教育》2004,(21):20-20
近日读《庄子》,书中有一段话颇令人深思。齐桓公坐在堂上读书,有一个在堂下正在做车轮的木匠过来问道:“请问国王读的是什么?”桓公说:“是圣人的书。”木匠又问:“圣人还活着吗?”桓公说:“已经死了。”木匠听后不禁感叹地说:“既然圣人已死,那你昕读的东西就不过是圣人的糟粕了。”桓公听他的话中对自己所读之书竞如  相似文献   

10.
说起读书这个话题,似乎很多人都有很多话可说,特别是教师这个群体。应该说,我们的绝大多数教师,平日里都比较喜欢读书,而且所读之书的类别也比较广泛,教育的、文学的、历史的、艺术的、音乐的……但是,往往又都存在着很大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存在着主动被动之分:所谓主动,是指本身有读一点书的愿望,喜欢读书,愿意读书;所谓被动,又分两种情形,一种是功利性的,即要完成某一项任务,要做某一项课题,但又缺少这方面的资料,于是乎,临  相似文献   

11.
书与友     
欲知其人,常可观其所读之书,恰如观其所交之友。与书为友如同与人为友,都应与其最佳最善常相伴依。  相似文献   

12.
所谓”开卷”,就是指打开书来读,也就是措读书或者看书,“开卷有益”众所周知。是不是一开卷就都有益呢?我想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开卷是否都有益?取决于一个“卷”字。如果是好卷自然受益匪浅,如果是坏卷那就说不定了。所以,我们要做到“开卷有益”就必须有选择性地读。刘向说过这样一句话:“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一本好书,让人读了受益终生。好的书籍给人巨大的力量。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就是因为阅读了上千种好书籍,才写出了《资本论》;因为读了张海迪的《轮椅上的梦》,而让我们知  相似文献   

13.
导写读书可能成为读书种子,像顾炎武那样,专心读圣贤之书又事事关心;也可能成为书呆子、会走的书橱,不仅把书读死了,把人也读死了。所以,读书之于成功确乎是或然性的联系。读书几近成功之论虽用心良苦但并非尽然,善良的谎言中有误导成分。尽信书不如无书——别掉进坏书的陷阱;不信书又不如读书——“我是文盲我怕谁?”你谁也不怕并不意味着别人就都怕你,谁怕谁呢选读书不是为了让人怕,当然也不为了怕别人。自己别往陷阱里跳。怎样把书读薄了,怎样把书读厚了;什么是我注《六经》,什么是《六经》注我?怎样在陷阱上穿行又不落入陷阱,这需要何等…  相似文献   

14.
今天,人们面对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文学作品,任何人都不可能对人类积累起来的所有的文学著作都加以阅读。因此,希望解决一个读书从何下手?关于某个问题应该读那些书?什么书宜读?什么书宜先读?什么书宜缓读?什么书应当精读?什么书可一般浏览?以及怎样读法等等一系列问题。文学目录正是为了解答读者这些问题,为读者指出读书要领,使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为读者的顾问和向导。  相似文献   

15.
黄生借书说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日: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非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相似文献   

16.
朱熹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和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强调了多读书的好处。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一堂阅读课真正出彩的地方就是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得有情味、有美感,从而领悟到读的乐趣。  相似文献   

17.
人一生当中,读书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是否读书,读什么书,在一定意义上,对青少年将来的人生十分重要。每一个孩子都将在许多年之后,走向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他们的阅读将决定他们的前途。冰心老人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重要的就在于后三个字:读好书。  相似文献   

18.
凡读书的方法因人而异,如胡适强调既要博览又要精研,钱穆不赞同“一目十行”而推崇“十目一行”专深研究的功夫,而林语堂则认为“随意读书”最重要。“随意读书”有着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立足点,它对那些过于死板苛刻的读书法有纠偏之功。因为人生都有所好,都有因缘,张三喜欢的书李四也许很讨厌,这就好像同一食物,对一人来说是美味佳肴,而对另一人则很可能就是毒药。所以,林语堂不同意那些名人为青年所开的“必读书目”,也不同意有人说的“古书有毒”以禁学生读古书之类的话,天下本来就没有什么必读和不可读之书。同时,林语堂还反对古人倡导…  相似文献   

19.
去年,我在一次培训会上谈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到教师要抓紧时间多读点书。会后有位教师走上来,随意地说:“麻烦你给我开个书单,我要读点书。”——如果是学生这样说话,我会建议他读什么书;教师,特别是一位语文教师问出这样的问题,则让我不知如何是好。我看她不过30岁,就问:“你最想读什么书?你感到缺什么?”她说,她也不知道缺什么,就是觉得自己不行,因为“我不怎么喜欢读书”。——谈话变得困难,但我觉得一个人提出要读书,毕竟还有向上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读书感悟     
天生一物,自有一物之用;世出一书,自有一书之读。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这是大众的读法,大众的境界。芸芸众生,劳作休闲之余,翻一翻书,旨在消遣,意在娱乐。因此,读书无他图,只看兴趣,是漫无边际地读,大量通俗的书,包括一些畅销的书,便是为他们提供的。当然,这类读者有时也读雅一些、品位略高的书,如“牡丹”、“西厢”、“红楼”之类,但求各取所需,如黄庭坚所说:“以世眼观之,无真不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以致用,是许多人读之所求。这类读者多为专业读者,故所读之书,也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