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美国亚裔作为一个群体,已经在概念上被视为美国历史、文化和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民俗群体,因此他们的民俗也是美国公共生活和美国民俗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在我们需要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这些独特的民俗。本文旨在通过考察不同美国华裔群体的民俗实践提供一些视角和概念,对民俗认同予以强调,以期它们能在一般的意义上对分析和阐释散居民民俗与身份认同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良友》画报的广告为研究对象,将它置于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商品经济中心的上海时代背景之中,分析其对女性形象建构下的身份认同。《良友》画报广告对女性在建构符号下的身份认同表现为作为审美女性的性别身份认同、作为贤妻良母与职业女性的角色身份认同以及作为时尚的阶层身份认同。传统与新型交织并存的女性形象,反映了男权话语依附下一定程度上女性地位的提升与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3.
殷文  李思怡  甘雨柔 《新闻大学》2024,(2):44-56+118-119
研究以留守儿童的新媒介使用为研究对象,将一起玩手机视为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与同辈群体的“嬉戏”(play)方式,致力于讨论媒介与同辈群体这一社会化机制的关系。研究发现,“一起玩手机”对留守儿童同辈群体身份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起关键性作用,是他们的同辈群体社会化过程(媒介嬉戏),同时也是他们抗争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身份轻视、建构个体尊严的个体化过程(尊严游戏)。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发展导致村民的身份观念出现离散化,村民的乡土认同和身份认同逐渐消散。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祠堂作为重要的媒介域在村民群体身份认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发现,乡村祠堂一方面通过符号媒介向村民传递着各式信息,勾起其历史记忆和集体记忆,与此同时,在仪式化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能量将村民的情感连接,以获得群体身份认同;另一方面,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村民通过新媒体以虚拟在场的方式参与围绕乡村祠堂展开的仪式活动,在网络公共平台传递价值信仰和共享仪式意义,加固群体身份认同,促进群体有机团结。  相似文献   

5.
现如今,粉丝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并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产生影响。一个成熟的粉丝社群呈现出等级森严的"多层金字塔"式结构,而成年女性粉丝则掌握着整个体系的核心话语权。在这一体系内,粉丝的身份认同是一个涉及偶像认同、自我认同、群体认同的多维度交织的复杂过程。粉丝塑造着其所在的群体,同时也在群体中培育着新的自我。粉丝文化是消费主义和泛娱乐化浪潮共同作用下的特殊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美国漫威电影《复仇者联盟4》最早上映的国家,零点首映场超300万人观影。然而,观看首映的观众并不全是粉丝。粉丝在"看首映"过程中,通过自我形象与粉丝形象的统一、划分群体边界,实现了对粉丝身份的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又经过消费、投射、怀旧、表演表现了粉丝身份。粉丝在"看首映"的过程中不断平衡着付出与回报,增强了粉丝主权意识。同时,"看首映"也成为了划分粉丝的新边界。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中国青年报》记者群体为例,通过深度访谈中呈现的传者的"自我言说",探究中国记者职业身份认同状况的"当下"。研究发现:《中国青年报》记者群体表现出积极的职业身份认同。其中,"国家-媒体"边界关系的突破与重建、来自公众(读者)的正向反馈、以及群体内互动在记者职业身份认同的建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其背后的建构逻辑。但同时,一种普遍的"思想和行为的分裂"不容忽视。这种分裂导致媒体和记者"半官、半商、半文、半武"的身份尴尬,影响着共同价值观的形成,给记者群体的职业身份认同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8.
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档案的价值日益受到关注,档案在身份认同和群体认同中的重要作用成为相关领域学者的共识.此外,基于社会认同衍生出的品牌认同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品牌消费寻求群体归属和身份认同.通过对档案认同和品牌认同理论的挖掘与综合运用,以及利用"老字号"品牌档案进行控制实验,可以构建并验证"老字号"档案对消费者品牌认同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档案可以强化消费者"老字号"1品牌认同,品牌真实性在认知需求的调节下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强化"老字号"品牌认同可以成为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阈限理论为分析工具,着重讨论了入伍仪式等军队过渡仪式对官兵文化认同的影响机制。文化认同的根本在于对人生终极问题的回答,集中体现在对于身份及身份认同的焦虑,具体表现在对某种文化的生活方式的理解、认可和适应。入伍仪式在这一"阈限"状态中,新兵实现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乃至世界观的重建,完成了自身对于军队文化初步认同。集体生活、集体训练和克制的集体狂欢则充分发挥群体心理的感染力、传染性,成为培养集体精神、调动官兵情绪、激发战斗热情的重要途径。爱国奉献等理想信念作为激励和感染官兵的神圣意志,才使得军人之间得以维持一种超脱于物质利益的普遍的荣誉感。从上述角度去分析军队过渡仪式,我们似乎更能够理解了军人身份的塑造过程和军队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
黎来屏 《新闻前哨》2022,(20):52-53
互联网时代情感传播作为个人间、群体间传递情感、信息的互动过程,在重塑传播主体和社会行动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受众作为参与情感传播的动力,通过网络虚拟聚合的方式进行互动,在互动仪式的过程中完成群体身份识别与互认,从而在建立群体身份认同的同时,实现对所处情境的文化认同,进而在社会互动中获得个人化成长,并完成自我的社会资本积累。  相似文献   

11.
酷儿理论是后现代主义思想中有关性与性别的代表性理论,认为性与性别非自然形成,而是一种文化与社会建构的结果,该理论已成为性少数群体甚至所有边缘群体“正名”的重要凭借。在酷儿理论视角之下,性别身份具有流动性、交叉性与多样性等特征,而档案的历史记录属性与信息相对固化特点及其背后蕴含的权力与权利相互作用,常常使性别身份认同在档案中的实现陷入困境。从酷儿理论视角出发,一方面,档案与性别身份认同之间的冲突表现在固化的档案与流动的性别身份、档案助于不同性别身份间理解的同时亦加深隔阂、档案中权力与权利对性别身份的不同作用等;另一方面,档案又为性别身份认同提供了融合与常态化机制,助于个体及群体性别形象的积极重塑与性别身份认同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孙莹 《声屏世界》2022,(4):101-103,107
海量的视频作品堆砌出一个颇具幻像意味的虚拟空间,与此同时,生存和创作的界限变得模糊,创作日常化、生活视频化成为许多人生存的常态化选择.在此背景下,大量女性群体在其中既是创作者也是信息接受者,视频作品的女性主题、符号隐喻和价值传达都带来了女性身份认同问题的新内涵.小红书APP作为女性用户占主体的社交媒体,为视频化生存的当...  相似文献   

13.
学术期刊编辑群体的身份定位和职业焦虑一直是编辑学界非常关注的问题,而编研一体作为一项办刊制度已经在国内有较长时间的实践。文章通过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的一项针对学术期刊编辑群体的调查数据,使用多项logit模型分析了在编研一体制度下,编辑群体职业认同感主要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文章提出,同事数量、是否全职、单位支持度对编辑的职业认同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潘兰 《新闻世界》2010,(12):109-110
“伪娘”一词源于网络,现如今已成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男性群体。他们以女性装扮为特征,活跃于大众媒介中。在《消失的地域》中,梅洛维茨用男性身份与女性身份的融合,为我们定义了这类群体的身份特征。本文试图用《消失的地域》中的“场景交叉”理论,对“伪娘”社会身份进行分析,了解在大众媒介的影响下,这一新生群体的社会身份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相似文献   

15.
张金海  吴红 《新闻界》2013,(12):35-39
不断增长的广告市场需求造就了我国庞大的广告从业者群体,他们是改革开放以来推动我国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当前我国广告从业人者群体的生存状态却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广告行业发展的突出阻碍因素,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新时代的经济与媒介快速发展。本文旨在从身份认同的角度解释与分析广告从业者群体的生存状态问题,指出我国广告人生存状态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缺失专业身份认同,从而提出从专业角色与专业价值两个方面建构广告专业身份认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袁潇 《编辑之友》2016,(4):75-78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应用,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了若干亚文化族群.自拍族群,利用手机媒体塑造自我印象,重新召唤记忆, “自拍神器”的使用赋予了青少年“观展/表演”的意指,通过展示“理想我”建构虚拟社区中的身份认同;手游族群,借由进入“播撤”结构的虚拟手游世界,随时随地组织和重构场景活动,依托于社交媒体的手游为青少年提供了获取满足感与成就感的途径,溢出了现实社会中的稳定身份;果粉族群,通过消费美国的苹果手机彰显自身的时尚文化和身份符号,在各类虚拟网络社群塑造群体认同,期望对于主流话语与文化工业进行颠覆性抵抗,但仍难以选离被市场逻辑与资本霸权收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选择社群口述档案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社群口述档案建设研究"重实践、轻理论"的不足,对社群口述档案促进成员身份认同的作用进行思考,提出其作用表现为促进社群成员划定自我边界、构建群体认同,最终实现身份自觉认同。  相似文献   

18.
王娴 《东南传播》2021,(6):115-117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数字美颜技术的大众化,人像美化成为网络用户特别是90后女性群体的一种依赖性实践,其在引领新的美学价值的同时,也重塑着互联网一代的社交方式.笔者将90后女性热衷"人像美化"这一行为,与技术赋权、"他者镜像"、身份认同偏移及媒介审美霸权等相关观点进行辩证讨论,剖析人像美化的依赖性如何彰显数字时代的形象焦虑,进而对当代年轻女性社交平台中的自我凝视和拟态真实形成较为深刻的把握.90后女性在"他者"期待视野下不断加工和改造自己的人像图片,是媒介技术对人像美化进行赋权的过程,也隐含着整个社会对"女性美"的文化想象.  相似文献   

19.
影像中"女性形象"成为我们体会社会变迁、进行新的思维碰撞和思考问题方式的记忆之所系.通过具有时代意义的经典女性形象的塑造、表达与身份认同,来展现旧社会被压迫女性、革命时期的英雄女性和时代演进中新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与蜕变、变迁与表达,激发当代观影者的共和国记忆,并在艺术感召中增加中国人民的情感聚合力与身份的认同和共鸣.  相似文献   

20.
谭文若 《新闻界》2013,(23):8-10
数量庞大、处境尴尬的"蚁族"群体已然成为不得不引起关注的新弱势群体,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他们无所适从。网络媒体是"蚁族"群体身份认同的主要场域之一,在媒介的使用中,他们主要通过自我范畴化划定群体边界,在与其他群体及其成员的社会比较中使群体边界更为稳固,并通过内群之间的互动与依存形成更强的群体凝聚力,构建起"蚁族"的社会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