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转型时期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不仅要有物质支持,精神支持也不可或缺。本文从研究“相对剥夺感”理论入手,阐释了“相对剥夺感”的涵义和内在结构层次,并相应地分析了我国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的“相对剥夺感”这一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提出要从选择合适的参照群体、树立正确的公平理念、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三个方面对弱势群体进行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民众相对剥夺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社会快速的变迁,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都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的现象和问题,它们不仅存在于制度层面,也存在于群体心理层面,人们的相对剥夺感就是其中一例.分析相对剥夺感的含义以及造成民众相对剥夺感的原因,旨在探讨减弱与消除民众相对剥夺感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贫富差距扩大,相对剥夺感问题日益凸显。相对剥夺感的出现挑战了传统的关于社会剥夺行为、个体偏常、心理健康的认知,在大范围的领域内被证明是有必要研究的。较多研究表明这一问题也逐渐成为影响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之一。本文对相对剥夺感的理论框架及主要研究两方面进行综述,梳理相对剥夺感的相关国内外研究。  相似文献   

4.
相对剥夺感有两个不同的维度:横向相对剥夺感和纵向相对剥夺感,但以往有关相对剥夺感的文献所涉及的基本上只是“横向相对剥夺感”。本文在对退休老人有关医疗保障体制转型的体验进行质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纵向相对剥夺感”的概念,并对这一概念的含义进行了说明,意图在于加深对“相对剥夺感”这一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是社会的整体变动,这种变动既有社会革命导致的社会形态的更替,也有同一社会形态内阶段性的质的飞跃。社会转型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但人们用“转型”来标示这种现象,则是一种主观的意识活动,暗含着对“型”的分类与价值指涉。因此,由于分类的标准和价值立场的不同,对“何谓社会转型”等一系列问题的回答,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要从社会结构和人的生存方式这两个维度来界定社会转型,由此观照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及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态,学校文化生态建构与转型期社会文化生态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6.
对乡村青年教师相对剥夺感的关注是让其“留得下、教得好”的关键。为探究相对剥夺感情境中乡村青年教师的体验与行为,对12名乡村青年教师进行深度访谈。研究发现,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乡村青年教师在与县城教师的对比中诱发群体相对剥夺感,包括身份异化、情感耗竭、发展受限、教养缺位;因组织资源的不公正分配,乡村青年教师在与同事的对比中产生个体相对剥夺感,包括区别对待、不透明的考核和收入差距。弱势下的青年教师面临“留与流”的职业抉择以及“躺平或坚守初心”的教学态度选择。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充裕的物质条件使当代人倍感富足、高效、快捷和便利,然而,对物质利益不懈地追求、获取与占有也让人感觉到了紧张、压力、焦虑甚至危机.弱势者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空间正在因强势者的挤压而缩小,弱势者的利益正在受到侵占和剥夺.这种“挤压”现象的出现,是在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但它却又是寻求社会公平正义发展道路的一种契机.  相似文献   

8.
“交叉压力群体”在教育选择中处于最弱势的地位,这一情况已经非常明显。然而,无论从国家政策还是从学术研究视角来看,对“交叉压力群体”的存在与教育处境是忽视的,这种忽视可能带来两种社会隐患:一是这些人群教育“相对剥夺感”的积聚和扩大,进而增强社会不满情绪。二是人才浪费和埋没同时存在,引发社会人才开发和储备风险进而引发社会竞争危机。  相似文献   

9.
相对剥夺感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因素引起学者们的重视,本研究探讨了疫情多点爆发期间,抑郁在相对剥夺感和手机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采用相对剥夺感量表、手机成瘾量表以及抑郁量表,以210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相对剥夺感对手机成瘾的影响,并检验了抑郁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大学生相对剥夺感可以正向预测抑郁情绪的手机成瘾;(2)抑郁在相对剥夺感和手机成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相对剥夺感对手机成瘾的影响及其内部作用机制,有助于为科学预防和干预大学生手机成瘾提供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转型和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心态失衡问题日渐凸显.阶层之间的对立感和底层社会的相对剥夺感开始出现,且易通过新媒体形成蔓延效应.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需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体制,完善以法律为基础的社会矛盾多元化解机制,严格规范精英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发展,部门结构的不断调整,职业分化愈来愈细,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但自2009年国家推出专业硕士实行全日制培养主要招收应届毕业生以来,本应是一片光明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却频遭冷遇,这主要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制度上的不完善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产生了很深的相对剥夺感。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对剥夺感产生的原因,探讨减弱和消除学生相对剥夺感的途径,对不断促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是社会的整体变动,这种变动既有社会革命导致的社会形态的更替,也有同一社会形态内阶段性的质的飞跃.社会转型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但人们用"转型"来标示这种现象,则是一种主观的意识活动,暗含着对"型"的分类与价值指涉.因此,由于分类的标准和价值立场的不同,对"何谓社会转型"等一系列问题的回答,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要从社会结构和人的生存方式这两个维度来界定社会转型,由此观照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及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态,学校文化生态建构与转型期社会文化生态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3.
<正>学校提“师生平等”,因为师生面对“教”与“被教”的关系,以及“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人们习惯地把教师当作“施与”的一方,视学生为“受益”的一方。从教育伦理角度认识,学生尊敬教师,教师爱护学生,似乎是不可逾越的规训,但是,为什么不提教师要尊重学生,学生也要爱护老师呢?多年来,社会和学校也有一些负面的现象,不断地困扰学校教育。师生关系,无法简单地用“平等”笼统地覆盖,教师对自身职业位置需要有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14世纪中叶的黑死病,对英国社会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传统史学研究视野中,社会民众被视为“弱势群体”,在社会运行体系中,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微观视野下,黑死病期间,英国社会传统统治上层与被统治下层之间“对峙”态势的天平被推向民众一方,民众成为中世纪英国传统社会体制变革转型中一股不可忽视的“隐秘”力量。民众、黑死病与社会转型形成某种有机的社会发展生态系统,各方所产生的作用机制本质都在相互影响,不孑然对立。  相似文献   

15.
社会管理的提出及其重要性的确认以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作为宏大背景。转型期乡域社会心理呈现出乡村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增强、经济心理更趋活跃、相对剥夺感加剧、消费矛盾心理凸显及反权威等特征。在转型的过程中,原有乡域社会相对平衡的结构被打破,社会各系统之间的功能处于新的协调过程中,社会秩序呈现部分失调状态。现阶段乡域的社会管理,应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为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学校联结在相对剥夺感与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及性别的调节作用,采用相对剥夺感问卷、学校联结量表、长处和困难问卷,对广西746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相对剥夺感、学校联结与问题行为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2)相对剥夺感不仅能直接预测问题行为,也能通过学校联结的中介作用对问题行为产生影响;(3)性别调节了相对剥夺感与问题行为的关系,留守男生问题行为受到相对剥夺感影响更大。本研究基于经典相对剥夺感理论、依恋理论和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理论,揭示了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机制及性别特点。  相似文献   

17.
以中职学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生为研究对象,实地调查了上海两所中职学校,比较研究了随迁子女学生群体和上海本地生源学生群体的相对剥夺感,总结了随迁子女学生群体相对剥夺感的分布、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模型。研究结论:相对剥夺感在中职学校随迁子女学生群体中轻微存在,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大;相对剥夺感在随迁子女学生群体和上海本地生源学生群体中并没有显著性差别;相对剥夺感与家庭收入满意度、公平感显著负相关,其中,家庭收入满意度影响最大,其次是公平感;提升学生的家庭幸福感和公平感有助于消减相对剥夺感。  相似文献   

18.
防止“差生”向“接受失败者”转化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习得无助感的产生过程就是“差生”向接受失败者演变的过程当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 ,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 ,丧失信心 ,这种心理状态被叫作习得无助感 (Learnedhelessness) ,简称无助感。国外从 2 0世纪 60年代起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无助感理论经常被用于解释人类的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等行为的形成和抑郁感的产生。1975年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等人 (M .E .P .Selighman)对习得无助感这种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做了“电击狗”的实验证实这种现象的存在[1] 。他们在实验中先是将狗…  相似文献   

19.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的价值期望已接近底限,而社会的就业供给能力受金融危机影响已经并仍然在大幅下降,根据发展型相对剥夺感"J"曲线理论构建的集体行动理论模型,这种价值期望与价值能力脱节在高校毕业生中形成了强烈的相对剥夺感.为其集体行动风险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扎实,高校毕业生集体行动的组织条件并不具备,其集体行动风险发生的概率并不高.  相似文献   

20.
丁咚 《留学生》2011,(9):42-42
在中国现阶段.出现了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焦虑现象。之所以弥漫着社会焦虑.究其原因有三。第一.社会经济整体利益结构要发生全方位大幅度而且急剧的调整。在社会转型时期.”一夜暴富”和“一夜下岗”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同时大面积地存在,社会民生改善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变革也明显滞后。不少社会成员在新旧转换的社会保障体系当中.一时难以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