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外媒导读     
正舌尖"味型"新发现"主食"成分是来源人类舌尖上的"基本味型"(primary taste)说起来就是那么几种:传统的有"酸""甜""苦""咸",2009年又加入了"鲜"(Umami),不过最近美国俄勒冈州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从面包等具有"复杂碳水化合物"(complex carbohydrates)的日常主食中提炼出一种独特的味道,名为"淀粉味"(starchy),亚洲人称其类似大米味。复杂碳水化合物是维生素、矿物质等的重要来源,在世界各地被广泛使用,具  相似文献   

2.
王使臻  王使璋 《寻根》2010,(5):41-49
<正>我国古代的书信多称"书"或"尺牍"。在先秦时期,《左传》等历史文献中就已经记载了春秋时期大夫们以"书"用于通信往来,如"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在秦汉时期,将书写在长度约一尺的简牍上的用于往来传递信息的文字泛称为"尺牍"。秦汉时的"尺牍"既包括官曹文书,也包括私人书信。魏晋以后,"尺牍"一词渐指代私人间往来的书信。但无论是官府的公  相似文献   

3.
正以德报怨是老子的重要思想,其原文出于《老子》第63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有些解《老》者对《老子》第63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的经文提出质疑,如姚鼐、奚侗、马叙伦、蒋锡昌等,这是不可取的。帛书《老子》甲本正作"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可见今本《老子》第63章的内容无误)与该章义旨相关的第49章则说:"善者吾善  相似文献   

4.
春事     
正四指我从云鹤镇出来,已是黄昏。就在一个岔路口,我突然看见同村的狗蛋爹正在招手搭车,就停下了车:"叔,您咋这时候还搭车?"从这里回到奇峰村,将近五十公里呢,"上来吧,我捎您回去……"狗蛋爹一个劲儿感谢,上了车,话匣子就打开了:"这个狗蛋,这几年在家老待不住,不是么,两口子一合计,就在城里开了一家饭店,生意还马马虎虎,硬叫我来玩两天,可我咋丢得下呢,你看,我的  相似文献   

5.
正北方很多地方方言中有"拉黑牛""装蒜"两个俗语词。"拉黑牛"是赌博或买卖过程中的一种欺诈行为,"装蒜"指装糊涂或装腔作势。关于二者的来源和理据,已有学者做过解释,但结论不能令人信服。笔者认为,"拉黑牛"用"拉""黑"二字来表示欺诈,"牛"只是为了生动形象而加的宾语;"装蒜"是"装酸"的谐音。二者均是词语生动化的结果,也反映了社会文化。拉黑牛拉黑牛是赌博或买卖过程中的一种欺诈行为。"拉黑牛  相似文献   

6.
<正>在《山海经》中,"青"出现的频率非常高,笔者统计了《山海经》中颜色词在各部分中的使用频率,见表1。根据统计,在《五藏山经》中"青"的使用就已经很普遍了,笔者认为这是由《山海经》的性质决定的,历来人们对《山海经》的性质有很多的猜测以及很大的争议,在这里姑且只把《山海经》作为一部早期地理志性质的书籍,既然是一部地理方面的书籍,那么记述的大多是自然景物,如植物、动物、矿石以及水系等,如"有草  相似文献   

7.
1、主题饭店的概念   主题饭店是指"以某一素材(历史、城市、故事等)为主题,饭店从硬件(建筑、设施设备等有形方面)到软件(氛围的营造、服务等无形方而)都围绕丰题展开,带给顾客有价值的、难忘的体验的饭店"①.……  相似文献   

8.
《寻根》2020,(3)
正"疟"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疾病,据记载,周武王姬发"克商之二年,即病疟"(张萱:《疑耀》卷二),虽不能确定属实,但先秦文献如《左传》对此病有所记录,出土简帛如上博简也有《景公疟》等篇,皆是旁证。可以说,"疟"贯穿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人们对它曾十分熟悉。不过,随着现代医学的昌明发展,"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销声匿迹,而古病名  相似文献   

9.
《论语》"学而时习之"其实是"学"、"习"这两种意思既有区别、但又密切相关的人类知识增进行为的充实表达,其外延远超过今天双音节合成词基础上形成的"学习"一词。《论语》中大量使用到"学"和"习","学"为强调对典籍的理解与吸收,"习"则强调在实践中去检验印证,故"学习"其义应为"学习并实践"。不独《论语》,先秦其他典籍所载"学习"一语其情况与《论语》相同,"学"与"习"皆有严格区分。但是,汉代以后随着汉语词汇构成规律的变化,诸如《史记》、《东观汉记》、《后汉书》等典籍所载"学习"一语,已由先秦两个意义递进的单音节词组,演变为双音并列式合成词,从而导致"学习"词义的缩小。还原"学习"在《论语》中的本义,对于今天中国的教育振兴以及建构终身学习型社会或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那是两年前了,我在<参考消息>报的"华人文苑"版上看到了一篇叫<天籁>的散文,选自台湾的<中国时报>,作者署名"阿林".因为内容是写大理的三弦、唢呐等乐器的,文笔又相当优美和老辣,我接连看了几遍后,便对同一个编辑部的小杨说,"这篇<天籁>写得很地道,作者可能是位早年流落到台湾的白族老知识分子吧?"小杨一看哈哈大笑说:"什么老知识分子,是医学院赵敏写的.  相似文献   

11.
正"足下"是古代书信往来中经常使用的词语,用于对朋友的尊称,所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足下"解释为:"对朋友的尊称(多用于书信)。"但在涉及这一词语历史上的用法时,各类词典都加上了尊卑等级的限制。《汉语大词典》(缩印本)"足下"释义中有"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之义。杨应芹等  相似文献   

12.
正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在四川眉山诞生了一位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天才——苏轼。一个人由于其精力、能力等诸多因素所限,如能在某一领域独领风骚名冠当代,便足以彪炳史册为后人敬仰。但是苏轼却是四面出击,在多个领域都达到了超一流的境地。文章雄放厚重清新自然,如行云流水似万斛涌泉,名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同时代的黄庭坚盛赞其文,"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真神仙中人"。其诗词  相似文献   

13.
华严宗是中国本土宗派之一,今天已是习以为常的佛教史知识,其实这一知识的形成并不遥远。在古代,"华严宗"是一个佛教术语,与《华严经》义理、纲要、宗旨、判教、祖统等问题有着更紧密的关联。"宗派"一词直到宋代才进入佛教著述,其大规模使用与禅门撰述有关,到惠洪笔下更追认了一个"祖"——"宗"——"宗派"的世系,具有禅林礼制的意味。将"华严宗"、"贤首宗"等称为"宗派",这在唐宋史料中并不存在,也不同于唐宋人尤其是宋僧赋予"宗派"一词的涵义、用法和指称对象。尽管后来"宗派"用于更广的范围,直到晚清杨文会那里"华严宗"才从佛教术语变为佛教宗派,"宗派"也消除了"世俗知见"而转为"本源"——"流派"之意,受到本土和日本诸宗说的影响;梁启超的"宗派"说偏重"华严宗"等作为本土独创派别之意,将外来的诸宗说投影到历史上,但背后却是民族主义热情。  相似文献   

14.
<正>笔筒是一种常见的置笔用具,"文房四宝"之一。一般呈圆筒状,材质有竹、木、瓷、漆、玉、象牙、紫砂等。笔筒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较高的文化品位,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传世器物,大多是用瓷或者竹木制作的。对笔筒的明确记载始于明代,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文震亨《长物志》笔筒专条云:"(笔筒)湘竹、  相似文献   

15.
东瀛"三曲"     
日本的"三曲"(Sankyoku),并不是三首曲子,而是一种日本古典器乐演奏的艺术形式.这里的"曲"是指乐器,简单地说,"三曲"就是三种乐器进行合奏的意思.三种乐器中,筝和三味线是固定的,第三种乐器是胡弓或尺八.  相似文献   

16.
《宋子》十八篇班注"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是在对《宋子》十八篇的成书情况及其学术上的特点进行说明,"孙卿道宋子"所说是《宋子》十八篇是以"孙卿道宋子"的形式而展开,"其言黄老意"所说则是《宋子》十八篇的学术特点,"其言"与《宋子》十八篇之内容实二而为一;弄清…"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的含义等,对于讨论班固注"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之用意、《宋子》十八篇何以著录于小说家、《宋子》十八篇对于学术史研究的意义等均具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按照弗洛伊德的解释,"本能"分为两种:一种是性本能或叫爱的本能。它是一种非常惹人注目的容易研究的本能。它不仅包括性本能本身和目标受约束的本能冲动,而且包括自我保存本能。另一种本能不容易表述。我们把施虐狂看作它的代表。本文中提及的"本能"和弗洛伊德阐述的第一种"本能"基本相同。我们把主张过"本能"生  相似文献   

18.
《寻根》2017,(1)
正社火,作为一种具有深厚社会积淀和历史传承的民俗活动,源于何时,众说纷纭。或言源于远古对土地和火神的崇拜,或言源于唐代的"射虎"保平安之说。社火源于古代社会的祭祀活动,"社"在中国古代原指土地神,后延伸为祭祀先祖和傩巫的一种活动。对于一种习俗,我们无法深究其最初的渊源,但可以肯定的是社火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浸透着先辈们对天地和谐与生活安定的无限诉求。陕西关中地区是中华古代文明的发  相似文献   

19.
日本"演歌",又称"宴歌"、"缘歌"、"颜歌"或"怨歌",是深受日本大众喜爱的一种歌曲。独特的音阶、富于韵律的歌词、充满情感的唱腔,是"演歌"独具的鲜明特色。其实,"演歌"是"演说歌"的省略语,其产生与自由  相似文献   

20.
远安花鼓戏     
谭岩 《寻根》2021,(2):141-142
鄂西有一个独特的戏剧种类:远安花鼓戏。清朝余治编纂的《得一录》记载,道光时期,花鼓戏在南方农村广为流行,但称呼各一,"吴俗名滩簧,楚中名对戏,宁波名串客班,江西名三脚班"。意思是说在楚地湖北,流行的小型"对对戏"也属于花鼓戏。所说的"对对戏",相当于东北的"二人转",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艺术表演形式,一般是男女(小生、小旦或小丑)一对或数对,一手扬帕,一手玩扇,画地为台,边歌边舞,相对而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