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上清经派修炼方术中,隐书之道为主要的一种,此外还包括其它方术。隐书之外,与隐书有关的上清房中经有《太微黄书》二种、《黄庭经》、《上清明堂元真经诀》、《大洞真经》、《洞真太上说智慧消魔真经》等,博采众家的上清房中经有《洞真太上太霄琅书》、《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上清九天上帝祝百神内名经》、《洞真素灵中经》、《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洞真太上飞行羽经九真升玄上记》、《皇天上清金阙帝君灵书紫上经》、《洞真太上说智慧消魔真经》等。  相似文献   

2.
作家吸收民间文学、民俗文化的丰富养料,经过提炼、熔铸,熔入作品,这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极为常见。陶潜的《桃花源记》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桃花源记》深藏着至少是三个流传颇广的传说故事的精髓。即误入仙境、秦人古洞和烂船洲(亦称“烂柯洞”、“烂柯山”)故事。武陵人“缘  相似文献   

3.
贵州青龙洞     
青龙洞,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城东隅。镇远是贵州东部古代"湘黔驿道"的重要津梁,素有"湘黔咽喉"、"滇黔锁钥"、"苗乡古城"之称。所谓青龙洞,其实并非"洞",而是一片明清古建的总称,含紫阳洞、中元洞、青龙洞、万寿宫等,其中单体建筑30余栋,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青龙洞古建群的特点是依山傍水、贴壁立崖、凌空架构、飞檐翘角,融危崖溶洞、藤萝古树、亭台楼阁、溪流石桥等为一体,故有"山地建筑博物馆"之  相似文献   

4.
"瘴气"在历史上分布广泛,但在古代医学文献中认为"瘴气独盛于广南"之说,并以岭南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为依据,来建构瘴气疾病的病因、病理和证治理论,成为有专属指向的地域知识观。结合文本创造者或记录者的身份和经历进行考察,可以看到知识生成与特定地区、特定时期和特定事件之间存在关联。瘴气的地域知识观导致其不能有效传播,影响了对瘴气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道教圣地     
道教色彩浓郁的巍宝山被《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列为了中国的14座道教名山之一。"观此山,无峰不奇,无泉不冽,无寺不古,无树不翠,堪称清虚妙境;过斯境,有洞皆春,有鹤皆鸣,有霞皆青,有龙皆灵,  相似文献   

6.
何建木 《寻根》2012,(6):77-87
漳村又名漳溪,位于今江西省婺源县思口镇漳溪南岸,距县城紫阳镇约15公里,为多姓氏聚居村落,现有人口500余人.漳村始建于南宋末年,主要聚居王、单两大姓氏,民间有"三王两单"之称,即三支王姓(祖源均为武口王村)和两支单姓先后迁入此地.随后又有邵、滕、张、江、金、程等姓氏迁入,清中叶最盛时漳村人口多达千余户.在三支王姓中,第一支是由6世王元可从武口王村迁至管溪,后第8世王守宣二迂至婺北浙源西坑,18世王寿泗三迁至漳村长寿里,21世王证明、王志明兄弟四迁至漳溪(即漳村);第二支由12世王真从武口王村迁至松墅,复迁至浙岭,22世王兴保、27世王仲千先后迁至漳溪;第三支由9世王惠迪从武口王村迁至县治昭义坊,22世王福尧迁至婺北金源山头,25世王承裕于康熙三年(1664年)迁至漳溪.  相似文献   

7.
日本江户时代流传的孙右卫门故事和中国的烂柯传说如出一辙。二者有六处相同点:第一,本质相同(仙人故事);第二,地点相同(山,石);第三,主人公的性别(男)和身份(樵夫,村民)相同;第四,都在山上遇到了仙人;第五,山上观棋的一会儿,人间已过去数十年、数百年;第六,回到村里后,发现已经没有认识的人了。两个故事都深受道教神仙思想和山岳信仰的影响,反映了山作为天上人间的连接点和分界点,构成了山上山下两个不同的空间,从而形成两个不同的时间。但日本的神仙观除了道教的影响之外,更多的是佛教的影响,因此日本神佛混同,日本的仙人并不如中国道教那样热切向往不老不死,他们也并不如中国道教那样重视肉体,所以日本的仙人孙右卫门才会被画成头发花白、满脸皱纹、四肢干瘦、衣衫褴褛的衰老模样。  相似文献   

8.
移民问题远不只是一个生物学上的人口概念和人口问题,而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问题。文化是塑造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移民文化的身份认同实际上是一种多声部的问答辩证法与实践调适过程,最终在"我们的形象"与"他们的形象"的动态过程关系中共同塑造"我们的形象"和"我们的身份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北宋初年四川农民起义的领袖、在中国农运史上首先提出"均贫富"口号的王小波,宋人又有将其称作"王小皤"、"王小博"者。作者经考证,认为此"小波"、"小皤"、"小博"均不是人名,而是氐羌系民族对巫师的称呼,"王小波"者,姓王的巫师也。  相似文献   

10.
《寻根》2020,(4)
正明代唐府典仪正王诏墓志铭,出土于河南省淅川县九重镇九重村王氏祖茔,现收藏于九重村村委会。该志为青石质,正方形,边长60厘米。志盖篆书"明将仕郎王公墓"七字。志文阴刻、楷书,竖行共31行。满行33字。全文约1119字。志石保存基本完好,有个别字漫漶不清。  相似文献   

11.
邢卫 《华夏文化》2010,(1):26-28
<正>中国自古就有士,至迟在殷商西周时代,士人之名已见于文献,士是中国社会中的一个等级,士的身份是贵族。从内涵上考察,中国古代的士子属于士大夫,主要包涵以下两个内容:第一,指居官和有职位的人。《荀子·王霸》云:"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第二,指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文  相似文献   

12.
乔伊斯·约翰逊是一位作家,出版过三部长篇小说、两本回忆录和一部她与凯鲁亚克的往来书信集。她的小说和文章经常出现在《纽约客》、《名利场》、《纽约时报》等杂志上,她对写作情有独钟,踌躇满志。不过最让她出名的并不是她的作品,而是她的美国“垮掉派之王”杰克·凯鲁亚克女友的身份。由于凯鲁亚克在美国文学界的盛名,约翰森作为作家前女友的身份几乎掩盖了她本人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其思想渊源主要是老庄思想,所以,老庄美丑观对道教美丑观的影响是根本性的。从理论上讲,老庄美丑观对道教美丑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思想基础、审美心胸、美丑判断。尽管如此,道教美丑观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其独特之处在于它带有宗教的特点,这从根本上划清了道教美丑观与一般美学意义上美丑观的区别。具体而言,道教美丑观强调生命至上;主张"善","忠"、"孝"以及"仁慈"、"博爱"的伦理美;追求得道成仙的仙格美。道教美丑观始终是以审美主体——人为其立论的基石,以此为轴,逐渐层层递进,这既体现其宗教属性,又突出其独特的美学特点,同时又折射出其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慕史观念一直是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核心,无论从文本形式还是价值追求,均以史传为追慕对象,因此,"史传范型"一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核心型式。主题强势化、时间编年化以及全知视角是这种"史传范型"主要的文本表现方式。因此,中国古代小说一直有"虚构历史"的传统,这为小说进入儒家的价值规范序列提供了一种方式。但明中期以后,尤其是进入17世纪,即明末清初,这种慕史观已经严重影响中国小说的发展。冯梦龙"事赝理真"、凌濛初"耳目之内、日用起居"之"奇"、袁于令"传奇贵幻"等观念的提出,彻底改变了以"史真"为底色的古代小说观念。幻化叙事在中国古代虽源远流长但并不作为小说观念存在,具有幻化叙事的文学作品往往承担"史真"观念。到唐传奇,幻化叙事始与虚构相连,但同时也与虚构相混,直到17世纪才对幻化与虚构的区别与联系有了清晰认识,并逐渐形成"事幻理真"的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15.
(一)道教四大真人与四大天师《兼谈理学家罗从彦和颜钧)唐玄宗天宝元年《74年)追封庄子、列子、文子、亢仓子为南华真人、冲虚真人。通玄真人、洞灵真人,其著作称真经。传闻通玄真人文子姓李名《刑、肩两音),字计然,师事老子且教导范蠢,然则《文子》堪称最早阐释《道德经》的宝典。洞灵真人亢仓《桑》子或庚桑子,即《庄子·庚桑楚》之主人公。庚桑乃复姓,此篇介绍老胭之役《门徒》有庚桑楚者,偏得老阳之道。偏曲等于《天地》篇孔子批判汉阴丈人修浑滩氏道术未到家——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南宋林希逸误导陈鼓应教授错解这贬词为褒…  相似文献   

16.
正"道"是《道德经》的核心概念。在《道德经》的宇宙论中,道生出了天地万物。然而,对于老子宇宙论的实质与展开,学者们却有不同的意见。本文试图通过对"有无"、"生"、"域"与"道"的内涵的探讨,来阐释《道德经》中的本体宇宙论。一、"有"与"无""有"与"无",是《道德经》中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道德经》第一章即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然而,"有"与"无"的具体含义,却难以轻易得知。我认为,  相似文献   

17.
東漢《嚴巨昭殘碑》,舊題《東漢熹平元年殘碑》。筆者在原釋文的基礎上,重新加以斷句、釋文,并參考諸家意見,認爲碑主當是"嚴巨昭",對此碑進行更名。值得注意的是,《嚴巨昭殘碑》的行文、用典均顯示碑主身份是一名商人,這在已知漢碑中是頗爲罕見的。而殘碑中隱晦商人身份,轉而宣揚碑主樂善好施、敦重儒學的行爲,將其形象塑造爲所謂"儒商",在撰述中實際包含了從"商"到"士"的身份轉化,體現出商人階層對自身身份的一種調整。同時,此碑"士人懷附"句所體現的漢代士商關係,亦值得進一步討論。  相似文献   

18.
晚清"诗坛巨擘""湘中名宿"王闿运在诗歌创作与理论建树上声名煊赫。他在诗学上大倡复古理论,所作诗歌模拟汉魏六朝诗,被以胡适为代表的一批诗学理论家谑评为"假古董"。王闿运与胡适两人诗学主张的分歧,与二人的教育背景与文化观念的差异息息相关。胡适在"五四"前后高歌猛进地推行白话文,王闿运自身诗歌创作上也存在一些缺陷,这是胡适提出王闿运诗"假古董"说的直接缘由。其实,王闿运转益多师,其诗歌创作非惟复古,亦兼具推陈出新、讽时规政、情辞俱美等特征。  相似文献   

19.
正王承传(1874-?),字钦尧,安徽桐城人。1891年,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第一期幼童班,捐监生,任天津骑兵学堂德文教习。1901年7月,荫昌奉命出使德国,王承传为随员之一,任使馆二等翻译。1906年4月,王承传任满回国。1907年,孙宝琦接任出使德国大臣,王承传随行。王承传又先后随胡惟德、颜惠庆留任国外,曾以一等秘书身份  相似文献   

20.
唐郭京《周易舉正》是唐宋時期考較《周易》文本的代表著作之一,與唐徐郧《周易新義》和北宋范諤昌《證墜簡》相伴生,三書性質相同,且有不同程度的重合.郭京自稱曾得王輔嗣、韓康伯"手寫注定傳授真本"(定本),用以校勘"今世流行本"(今本),"舉正其謬".其書不見於兩《唐志》著録,但在北宋天聖、慶曆間經歐陽修之手行於世.宋人既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