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此教学片段充分体现了“一点突破法”的教学特色 ,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点突破法”是本设计的作者首先提出 ,并且致力研究而又卓有成效的小学语文教学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巧抓一点,突破全篇这种从“点”上突破,以此带动对全篇课文理解的讲读方法就是一点突破教学法。“一点突破法”中所谓的“点”就是文童的细节,即一篇课文最关键的部位,它在课文中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过渡段等,如同对垒中的一个关键子,动这个关键子就能动全局;所谓突破,即以这个点为突破口切入,然后逐渐延伸、扩展。运用“一点突破教学法”教学应遵循如下四个基本环节,  相似文献   

3.
1993年发表于《数学教育学报》的文章“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提出了中学数学教育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它对于当前的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谓“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就是对数学的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等采取宽松一点,淡化一点的办法,把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放到数学的实质上去.本文就高级中学课本《代数》上册(必修 P_(62))中“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一节内容的教学,进行“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一些做法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通过比较中美教育,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一些在中国老师手下总是得高分的学生在美国教授那里却没有得到预料的好成绩;而一些在中国老师手下总也得不到高分的学生却在美国教授那里得到了意外的高分。   美国教师注重“一点突破”,即学生能高水平地阐明一种观点就可以给予高评价;中国教师则注重“全面开花”,学生若仅就“一点”来论述,那么无论阐述得多高明也只能得这“一点”所规定的分数。就实质而论,“一点突破”式的评分标准鼓励了 个人的独创性,但往往不能了解学生是否全面掌握了课程的要求;“全面开花”式的评分标…  相似文献   

5.
四步骤阅读教学是近年来高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常采用的教学方法。重点研读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它是在学生初学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重点分析课文的活动,目的是通过师生间的共同研读,使学生对课文的认识由表及里,加深理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笔者认为采用“一点突破法”比较好。“一点突破法”的基本要领是:哪里是一篇课文最敏感的部位,哪里是牵一发动全身的所在,就从哪里突  相似文献   

6.
一、什么是一点突破教学法 所谓“点”,即一篇课文最敏感、最关键的部位,它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句、一个过渡段等。所谓“突破”,即以这个点为突破口切入,然后逐步延伸、扩展,突破教学重点。这种从“点”上突破,以此带动对全篇课文理解的讲读方法,就是一点突破教学法。  相似文献   

7.
一、什么是一点突破教学法所谓“点” ,即一篇课文最敏感、最关键的部位 ,它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句、一个过渡段等。所谓“突破” ,即以这个点为突破口切入 ,然后逐步延伸、扩展 ,突破教学重点。这种从“点”上突破 ,以此带动对全篇课文理解的讲读方法 ,就是一点突破教学法。它具有四个特点 :1.选择性。它具有较多的选择性、灵活性 ,可根据不同的课文教与学的实际 ,作出不同的选择 ,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 ,有利于唤起学生阅读的兴趣。2 .集中性。它具有较强的集中性 ,它可以紧扣每一篇课文一个点来讲读课文 ,由点延伸、扩展 ,以达到突破教学…  相似文献   

8.
所谓“突破一点”法,就是从整篇文章着眼,选择一个突破点,这个突破点可以是文章中的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也可以是文章的过渡段,还可以是文章的插图、背景材料等.但不管选择什么为突破点,都必须是教师“教”的重点,学生“学”的重点.然后,围绕这个突破点,顺藤摸瓜.找到与它有联系的重点段、重点句、重点词,一步一步落实到语言文字训练.最后,回归整体,升华中心.这种教法的特点是,使教学始终围绕着所选的突破点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接受各种语言文字训练,极大限度地保持文章的整体性,从根本上避免了不顾作者思路,游离文章中心,孤立处理字词句段的分割式教学.下面就《草原》一课,试谈我们对“突破一点”教学法的实践与体会.  相似文献   

9.
放缩法证明数列不等式历来是高中数学的难点,在高考数列试题中经常扮演压轴角色.由于放缩法灵活多变,技巧性要求较高,所谓“放大一点点则太大,缩小一点点则太小”,这就让许多学生很茫然,找不到头绪,摸不着规律,觉得高不可攀!如何把握放、缩的“度”,使得放、缩“恰到好处”,帮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一直是广大数学教师孜孜以求的研究课题.其实,  相似文献   

10.
教学方法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想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就必须依赖于教学方法的发展、创新和运用。笔者在讲读课文方法上不懈地进行改革、丰富和创新,使之灵活地运用于教学实践。其中最有效的是一点突破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优化结合,从而使“一法为主,多法相助”的教学策略得以有效的实施,真正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质量。一、一点突破教学法的界说与特点所谓“点”,即一篇课文最敏感、最关键的部位,它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句、一个过渡段等,如同象棋对垒中的一个关键子,动这个关键子就能活全局;所谓“突破”,即以这个点…  相似文献   

11.
人们常说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根本经验是“多读多写”,但“多读”如果只局限在课内,那是远远不够的。中外古今名人的经验用不着说了,就是在青年学生中了解一下也可以找到这么一条普遍规律:凡是学习成突破"-突破教材范围,多读一点文章;突破单元限制,多写一点文章,以便有效地培学养生的读写能力。比如,我教高二时,拟订了三个单元的写作训练计划.  相似文献   

12.
论“ 语义指向”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根据事实和已有的评论论述由我国提出的、参与构成我国八十年代副词研究新突破的“语义指向”提出的过程、内容、实质和下列意义:从提出的方法论、揭示的内容所涉及的方面、揭示的规律、引进的语用学的成果等方面参加副词研究的新突破;对语言学添砖加瓦;用数学做理论指导和揭示规律的工具;运用系统科学成果.并且首次说出“语义指向”的来源——“指向”,是吕叔湘先生提出的.  相似文献   

13.
现有的评价课堂教学标准中重要的一点即为“教学难点是否得以突破”。在突破教学难点这个支撑点上,教师常常煞费苦心而绝招迭出。譬如经典的“阶梯论”和“桃子说”,强调分解和降低难度,步子小一些,再小一点,台阶多一些,再多一些,然后水到渠成摘到“桃子”。但是,不知我们想过没有,到底有多少学生  相似文献   

14.
现有的评价课堂教学标准中重要的一点即为“教学难点是否得以突破”。在突破教学难点这个支撑点上,教师常常煞费苦心而绝招迭出。譬如经典的“阶梯论”和“桃子说”,强调分解和降低难度,步子小一些,再小一点,台阶多一些,再多一些,然后水到渠成摘到“桃子”。但是,不知我们想过没有,到底有多少学生  相似文献   

15.
抓住文章的关键点,牵一发而动全身,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应在正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从教材中“淘出”这些极宝贵的可教因素,精心设计,突破一点.  相似文献   

16.
我们莱州市小学段从1995年开始,在阅读教学中尝试一点突破教学法。前五年,我们经过初探阶段、再探阶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最突出的变化是,打破了长期占领课堂的“从头至尾,逐段分析,一问一答,课课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步走上了“巧抓一点,突破全篇”的讲读课例教学新思路。近两年来,我们又以《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以莱州市实验小学为基地,以讲读课例的教学为研究重点,以发展阅读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进行了一点突破教学法深化阶段的实验与研究。我们与我市实验小学教师一起,对一点突破教学法的教学环节再次进行了…  相似文献   

17.
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为此,国家教委及各级教育部门三令五申要减轻学生负担,“减负”也确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远远没有达到目的.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把“减负”仅简单地理解为少发一点资料,少搞一点考试,少做一点作业,但这充其量只能算治“标”.“减负”的根本出路在于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而“减负”的关键又在于选择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方法. 由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西南师大陈重穆教授亲自主持的初中数学提高课堂效益(简称“GX”)教改研究课题,经过十年的艰苦摸索,总结出了提高课堂效益的32字块:“积极前进、循环上升;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相似文献   

18.
乘法公式及其运用是整式乘除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学习因式分解、方程、函数等内容的基础.它的应用十分广泛,灵活性也很强,是学习的重、难点所在.我用 GX 精神作指导,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此谈一点看法.一“注重实质”“适当集中”  相似文献   

19.
<正>“一点突破”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抓住课文最敏感、最关键的部位逐步进行延伸、拓展,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中高年级的文学性文本有小说、诗词、散文等文体,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抓住文中关键的“一字一词”或“一问”,即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现结合《小英雄雨来(节选)》《精卫填海》《长相思》等课例的人物形象品析,浅谈在文学性文本阅读教学中,如何利用“一点突破”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20.
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对法治和人治作了系统比较,指出法治优于人治。文章以此为评判标准,对先秦法家“以法治国”思想进行了评价。在法治不受感情影响,因而更客观、公正,与法治比人治更凸显管理效率这两方面,先秦法家和亚氏是一致的。但是在立法权上二者有了分歧。亚氏认为法要由多数人制定,法家却主张法由君立,这一点决定了法家的“以法治国”只能是“形势的、浅度”法治,而亚氏的法治则是“实质的、深度”法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