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董每戡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戏曲研究学者、戏剧活动家、戏剧作家和戏剧导演。他的中国戏剧学术研究在“以演剧为核心的舞台观”这一思想统摄下,构建起自己独有的“剧史体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因此,对董每戡的剧学思想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把握其剧学特征,准确评估其剧学贡献和影响,是进行董每戡剧学个案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论定董每戡在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史上重要地位的主要依据。同时,通过对董每戡剧学进行个案研究,来反思20世纪中国戏剧学研究路径及整体价值,并对当下戏剧学研究具有一定启示意义,即促使我们对20世纪戏剧学进行拓展学人个案研究、加强整体研究以及戏剧史的多元化书写,以期更好地助力于20世纪中国戏剧学的整体性建构以及当下戏剧学的深度研究。  相似文献   

2.
元代文学艺术大观园中增添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品种,这就是道教戏剧。顾名思义,道教戏剧就是以道教活动为题材、以道教的基本宗旨——修炼成仙或隐居乐道为主导思想的戏剧。 过去,学术界尚未有人使用“道教戏剧”这个概念,但类似的概念却早已有之。明人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将元戏分为十二科,其第一科叫做“神仙道化”,第二科叫做“隐居乐道”。从内容上看,朱权分类中的一、二两科基本上属于道教的,故而我们以“道教戏剧”概称之。 道教戏剧的发端当在元代以前,但其鼎盛时期毫无疑问是在元代。据钟嗣成《录鬼簿》所载,元杂剧至少有400种,就其题目、正名来看,属于道教戏剧一类的至少有40种,约占元杂剧总数的十分之  相似文献   

3.
由于正史等记载不详,阴阳学作为元代新型官办学校,其教官配置问题一直未得到彻底的解决。有没有设教谕一职,是当今学界对元代阴阳学教官配置问题认识上的一个主要分歧点。通检各类文献资料,特别是明以来的方志、碑刻集,可发现不少元人出任阴阳学教谕的实例。这些实例足证元代阴阳学教官队伍中确有教谕一职。证据显示,教谕为元代县阴阳学教官。  相似文献   

4.
元代戏剧、散曲、小说的兴盛,给元代文学带来新异的色彩,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作为传统文学形式的诗歌发展至元,仍有力地反映着元代社会经济形态和知识阶层人生观念的若干重要变化,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审美趣味的变化。诗歌依然是元代文人文学中居于“正宗”地位的最重要的形式,并在对前代诗歌的学习与反思中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元代是中国古典戏剧史上的黄金时代。当其盛时,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优秀的演员,以其成熟的剧本创作和精彩的舞台演出,为中国戏剧史写下了生香活色的灿烂一页。对这段灿烂历史加以记载和描述的元代文献,作家方面,有钟嗣成《录鬼簿》集聚群雄;演员方面,有夏庭芝《青楼集》荟萃群英。而对当时的戏剧演出直接正面地进行欣赏和描述的,则首推赵半闲的《构栏曲》。  相似文献   

6.
朱熹是《诗经》宋学的集大成者,其《诗》学思想及其《诗集传》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代《诗》家注重朱子之学,崇尚《集传》成风.《诗集传》既是元代科举的参照经典,也是学校教育的经典教材.  相似文献   

7.
在宗教与艺术的关系研究中,戏剧起源问题一直受到关注。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1912中提出"中国戏剧起源于巫觋"说,与英国剑桥学派学者简·艾伦·哈里森在《古代艺术与仪式》(1913)提出的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观点在国内外学术界形成较大影响。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人类表演学理论对"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说提出商榷,认为仪式和戏剧并存于原始宗教活动中,历时上难分先后,戏剧与仪式的分离可以从实效/娱乐的二元结构加以区分。从人类表演学的角度看,我国春秋战国以前巫术、祭祀、礼乐的文化变迁中,蕴涵了戏剧的起源与形成。人类表演学理论有助于戏剧起源问题的深入探讨,但实效/娱乐的二元结构无法彻底解决戏剧与仪式如何渐进分离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董每戡先生是中国戏剧学研究的重要奠基者之一。“就戏论戏”是他的一个核心主张,回顾中国戏剧学走过的漫长路程,要是明白曾几何时“曲学”一统天下,要是知道高明如王国维尚且与传统“曲学”拉不开距离,就可以深感董每戡的“就戏论戏”意涵丰富,具有方法论意义,且对于戏剧批评和戏剧创作均有重要的启示。本文对董每戡“就戏论戏”的意蕴及其阐释剧本的着眼点做了梳理和申论。董每戡阐释剧本的着眼点已经成为我们今天谈论戏剧的“公约数”,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均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
余石楠 《大观周刊》2012,(11):17-17
悲剧作为人类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戏剧形式,一直在娓娓叙述着触碰人类灵魂的故事,彰显着情感和理性的冲撞。《哈姆雷特》是欧洲戏剧文学史上崇高的一部悲剧,复仇故事中闪烁着文艺复兴时期人性的光辉。《赵氏孤儿》是元代作家纪君祥的传世之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悲剧故事,带有浓重的道德教化色彩。本文将具体分析两部作品中揭示的人性秩序与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0.
大众是古典戏曲最具典型性、最大量的观众,他们的戏剧意识体现了一种民族范围的“集体无意识”,对于戏剧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元代大众的杂剧意识于其中更具典型性,有三大特点:首先具有浓烈的世俗之气,元杂剧内容和人物显示了对情色趣味的孜孜追求及其反动;其次,宗教观念于其中影响极大,民间戏剧产生得力于宗教的呵护,但娱神之目的实在娱人;其三,戏剧本位意识很芜杂,元杂剧和其他杂艺同演于一台上,形式上极为散漫和随意。  相似文献   

11.
《现代传播》2013,(4):1
2013年1月29日,在教育部公布的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中,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艺术学理论、设计学进入学科十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两个学科,在本次学科评估  相似文献   

12.
何跞 《兰台世界》2016,(9):112-114
元代江西庐陵一地的文人较多,诗文皆盛,具有较大的文学史和地域文学研究的意义。它是元代诗文的一个地域标本,承宋而来,是当时南方文坛的重要代表。学术界对元代庐陵文学的研究很少,尚待补缺。研究元代庐陵文学,应该注意避免封闭式的地域研究,避免以作家或体裁来分章例体的旧式研究,而将其置于元代文学大背景下,着眼于文学整体的风格、思想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戏剧总目提要》,董健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中国现代戏剧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提要》),收录了从1899年至1949年发表或演出的现代戏剧剧本(以话剧为主,兼及其他戏剧形式)共计4992篇,作为目前收录最全的资料性基础文献,可谓现代戏剧史料学的重大研究成果,对于中国现代戏剧学学科的建设和完善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清丽 《新闻爱好者》2021,(1):后插3-后插4
京剧作为国粹,其产生于清代中叶年间著名的"花雅之争".元代的杂剧和南戏的早期之争便是为地方戏树立戏剧的楷模,自此随着市民阶层的进一步扩大,戏曲的发展日益蓬勃,出现的剧类繁多,每个地方有其地方代表戏剧.在明中叶盛行的主要是高雅的昆曲,在剧坛拥有压倒性地位.在康熙至乾隆年间,各种地方戏开始蓬勃发展并大放异彩,赢得了地方居民...  相似文献   

15.
李瑞振 《图书馆学刊》2011,33(1):117-119
金元时期的庄学作为整个庄学史上的重要一环,既发展了宋代庄学注重义理的一面,同时开启了明清庄学的评点之门,显示出其重要的时代特征。金元庄学文献作为金元庄学的载体,涵盖了专著、论文、序跋、刊本刻本、戏剧文学等诸多形式,其研究样式和范围也是蔚为大观。  相似文献   

16.
《青楼集》[花旦]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夏庭芝《青楼集》主要记载的是元代一百多女歌舞艺人(作者所谓“伶人”)的生平事迹。《青楼集》为后世看重,主要在于它为我们研究元代社会,特别是元代的戏剧表演提供了形象的资料。夏庭芝在精楼集冲数次提到“花旦”,如在《青楼集·志》中说:杂剧有旦、末。旦本女人为之,名妆旦色;末本男子为之,名末泥。其余供观者,悉为之外脚,有驾头。闺怨、鸨儿、花旦、披秉、破衫儿、绿林、公吏、神仙道化、家常里短之类。他也曾特意解释过“花旦”,精楼集/李定奴”条谓:“凡妓,以墨点破其面者为花旦。”据此,王国维先生哈剧脚色考》作…  相似文献   

17.
元代骆驼考     
<正>骆驼是元代"五畜"之一,养驼业在元代畜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学术界尚无专门论文研究元代骆驼。相关的研究成果[1],对元代骆驼只是论及,而无深究。古今对于元代骆驼的研究性文章和书籍大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对于关于骆驼方面某一块历史进行研究,如骆驼民俗、骆驼疾病研究等;二是以时间为主线,对古代骆驼进行概述性研究,如中国骆驼发展史等;最  相似文献   

18.
《中国编辑》2016,(5):113-113
韩格平总主编春秋纂言资治通鉴纲目书法(上下)资治通鉴纲目考证资治通鉴纲目考异梧溪集玉笥·静思先生诗集石初集·张光弼诗集书史会要翰林要诀·衍极·法书考图绘宝鉴·元代画塑记·学古编·墨史竹谱详录·画鉴元代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的王朝。元代士大夫阶层用汉语撰的汉文著述数量极为丰富,其内容涉及元代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然而,其中版本系统复杂,内容互有出入,文字脱讹普遍,今人使用颇为不便。《元代古籍集成》第二辑,共计12卷,收入经部、史  相似文献   

19.
去剧场做戏     
如果说在前些年,做戏、排戏并进行公演,是学戏剧的专业人士才能做的事情的话,那么如今,越来越多的喜欢戏剧的大学生,非戏剧专业的普通人都开始进入到做戏的行列。  相似文献   

20.
元代科举《诗经》试卷档案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代刘贞编辑的《新刊类编历举三场文选诗义》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诗经》科试的试卷汇编,是元代《诗经》考试的实录。它详细展示了元代《诗经》科试情况,能对元代科举制度具体实施的细节及元代科举档案进行补正和充实、对元史人物传记资料及其作品也能进行重要的补缺,为元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档案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