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在充分占有语料的基础上对“干脆”作一全面的考察。语义方面,“干脆”表示当事人面对一个针对性事件,做出一种果决性选择行为。由于语境的不同,果决性有时表现为消极的极端性与无奈性;有时表现为积极的彻底性与有效性。篇章位置方面,“干脆”句总处于相关选择项的末项位置,且“干脆”有时具有篇章衔接功能。“干脆”的后续成分丰富,这些成分必须具有主观处置义,主要谓语必须是动词性的而不能是形容词的,且必须是具有主观处置义的自主动词。  相似文献   

2.
“着”表持续义,把“着”的意义概括为“进行”不恰当;“着”的“持续”义有动态的持续和状态的持续之分,在许多场合它们是对立的;“着”的“持续”义在语用中主要体现出一种描写性或描摹性,“着1”和“着2”分别有各自的描写功能。  相似文献   

3.
趋向词“起来”的词性变化及其虚实词性共存的现象,使其意义和用法十分复杂。当“起来”能与助词“了”同现时,“起来”是实义动词,表示动作义或趋向义;当“V起来”能与助词“了”同现时,“起来”的意义开始虚化,“起来”表示动作的开始、持续或状态、结果义;当非谓语结构“V起来”不能与助词“了”同现时,“V起来”或做状语,或做独立成分,“起来”完全虚化。  相似文献   

4.
在单谓语句中,自然地以说话时间为事件发生的时间语境,“着”有表“已然”的绝对时功能;在复句非谓语位置上,“V着”中的“着”有表“同时”的相对时功能,在谓语位置上,“着”呈“绝对时”功能。“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不用,而和“着”相对应的英语时制标记“过去时”、“进行时”及非限定性小句“V+ing”则不能省略。英语用不同的动词形式表示绝对时制和相对时制,汉语的“着”既可以表示绝对时制,也可以表示相对时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来分析介词“对”和“对于”的异同:在语法上,“对”后接名词、代词较多,“对于”后接词组多,且多位于句首;在语义上,介词“对”的意义表示谓语是指向介词宾语的,有很强的指向性,它的语义重心应该在谓语上,介词“对于”的宾语由于“于”的存在得到了加强,这时句子的语义重心就向介词的宾语有所偏移;在语用方面,由“对于”组成的介词结构位于句首时就具有一种话题性。  相似文献   

6.
以句法结构为着眼点,考察了“V着AP”这一特殊格式。发现“V着AP”格式主要表示三种结构关系:主谓关系、状中关系、连谓关系,同时在结构上具有临时性、结构松散性的特点。“V着AP”格式的句法功能是比较活跃的,它可以单独成句,也可以在句子中充当谓语、宾语、定语等句子成分。  相似文献   

7.
“V啊V啊”是现代汉语口语中表达动作时体的语法手段之一,是持续进行着的动作在句法结构上的映射,是由于凸显持续动作的需要而产生的。“V啊V啊”具有持续义和致使义,相对于同为表进行体的“着”来说,“V着”强调的是对动作进行状态的说明,“V啊V啊”偏重的是对正在进行动作状态的描摹。  相似文献   

8.
利用事件结构和轻动词理论审视表示不同事件意义的谓语构造,理论上可以取消语态范畴。所谓主动、被动和中动语态其实是不同事件结构的体现形式。主动结构表达简单动作事件,其谓语构造为[VPDO[VP…V…]]。被动结构既体现简单的状态意义,又包含动态的状态变化,其谓语构造为[vPBE[vPBECOME[VP…V…]]]。中动结构表使役性事件,其谓语构造为[vPCAUSE[vPBECOME[VP…V…]]]。中动结构体现的事件结构最复杂,既体现因果关系,也包含状态变化。  相似文献   

9.
“在+处所”状态构式的事件表述和语篇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讨论表述状态的在+处所+V状和V状+在+处所两种构式。以往的研究认为,状态构式中的在+处所无论是在动词前还是在动词后都表述相同的语法意义和功能。本文试图说明两种构式在意义和功能上并非等值,在+处所+V状关注动作状态,V状+在+处所关注事物状态,因而在交际功能上存在着叙述性与描写性的语用分工。文章最后将构式放到语篇中去观察,借以揭示言者选用构式的潜在动机,认为前者的语篇功能在于表述一个前景性的主体事件,后者则主要在于为后叙的主体事件引入事件发生的空间处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语义和结构分析的基础上,从“着”的“持续体的标记”功能、“V1着 V2”的内部结构层次、“V1着 V2”中的核心谓语和附目的分析等几个方面,对“V1着 V2”这种动词连用形式作谓语的动词谓语句的“连动”属性提出质疑,认为该种谓语结构形式的句子应该划归偏正关系的范围内,是一种动词性状语的偏正关系的动词谓语句。  相似文献   

11.
甘肃宁县方言中有一个动态助词“着来”,它的语法意义是表示在过去某一段时间里事件的进行或状态的持续,出现在“着来”前的谓词需要符合[+持续性]的语义特征。在宁县方言中,“着来”的功能是叙述或询问参照时间以前某时正在进行的事件或持续的状态,文章具体分析了“着来”在不同语境条件下的用法。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汉语静态存在句中“了”字表示某种状态的持续.利用“v满”结构以及税昌锡对事件过程的描述模式理论,可以发现“了”既可以标示事件活动过程结构的终结,表示动作的完成,又可以标示遗留状态起始,表示该状态持续.  相似文献   

13.
“V不了2”与“不能V”虽然都表示否定可能性,但是两者在具体运用时又存在着交叉和不交叉的地方,而且两者的替换并不是自由的。究其原因,既有语义上的细微差别造成的限制,也有句法功能、语用因素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湖北咸丰方言"VV的"表示动作的持续,且动作本身的持续与动作反复形成的持续与动词本身的意义关系密切;在组合功能上,"VV的"在句中可作谓语和状语,作谓语时既不能带宾语,也不能带补语;作谓语与状语的"VV的"对动词语义有一定要求。"VV的"也用于紧缩句前分句;"VV的"还可以出现在祈使句中,与否定词"莫"连用。从语用上看,"VV的"既有描写性也有叙述性,可以在"VV"之间插入语气词"啊",增强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5.
<正>现代汉语表持续貌助词“着”是由表示“附着”义的动词演变虚化而来,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其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点:1、“V著”在东汉已有之.V与“著”构成表示动作和结果的复合动词,“著”表结果,大都与“附着”义有关;2、南北朝时期,“V著”由表示与“附着”义有关的动作结果,发展为表示一般性的动作结果,其主要形式是“V著十处所(记为Loc.)”;3、“V著+Loc.”最早见于六朝文献.在六朝时期,“V著+Loc.”比“V在+Loc.”明显占优势;  相似文献   

16.
“V以”类形式动词是语法学界尚缺乏系统研究的一类动词,文章通过选择研究对象的语义、句法及语用功能进行了多角度考察。语义方面,探讨了“V以”类词的语义特征及深层语义结构特征;甸法方面,探讨了“V以”类词在句式结构、加宾语及带体貌助词等方面的共性,同时揭示了它们在搭配能力和搭配范围方面的区别;语用功能方面,探讨了“V以”类词具有标记焦点、变陈述为指称、填补谓语的缺失等功能。  相似文献   

17.
阳城方言里“的”的用法很复杂,可以充当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词及补语成分。“的”作为结构助词可以充当定语标记、构成“的”字短语、充当状态形容词词尾、在主谓宾语句中取消谓语动词的谓语性;作为动态助词可表示进行体、持续体、完成体和将行体;作为语气词,可以用于表达陈述语气和祈使语气;作补语成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果补语,一类是趋向补语。  相似文献   

18.
构式具有语言的特殊性,汉语中存在很多自己独特的构式。试对汉语中大量存在的"V+着+V+着"构式作出解读,从"V+着+V+着"构式准入条件、构式义和构式语用功能三个层面,结合现代汉语语料库中的例子进行较为详细地探究。分析得到"V+着+V+着"构式不仅有着较高的能产性,且其具有三项独立的构式义,在实际应用中也有自己独到的语用提示和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9.
“是+信息焦点+谓语+(宾语)的(宾语)”句子与“了”字句,有三点区别:“了”表示事件的动态性;而句尾“的”表示事件的静态性;“了”具有新闻性,其宾语是该句的信息焦点;而句尾“的”使宾语失去尾焦点功能;“了”的宾语可以是不定指成分;而句尾“的”的宾语必须是确指的内容。进而证明句尾“了”并非焦点标记,也不是表示过去时的时体主词,而是表达确认的语气词,而是对于已然事件的伴随信息的确认。  相似文献   

20.
陈玉红 《文教资料》2009,(13):17-19
“P什么P”作为现代汉语口语中的特殊句式,在其句法、语义、语用方面自有其特征。“什么”表示否定,语义指向谓语。在不同的动词或形容词充当谓语构成的“P什么P”中,“什么”对应的否定词也相应不同。无论从语义上看,还是从构句条件上看,P1都是不可或缺的。作为语义羡余的P2其价值主要体现在语用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