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老舍与鲁迅因受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国民精神构建、国民劣根性根源分析以及国民劣根性批判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点。本文主要从文化角度分析老舍与鲁迅小说中关于国民性格的塑造与批判,阐述国民性和文化之间的关联性,为国民性改造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严复是近代对国民素质及其教育始终予以最深切关注的启蒙思想家。严复首次提出了国民“劣根性”问题。文章从表现形式、改造方法等方面对严复关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与改造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文章认为,严复站在中西对比的高度对国民“劣根性”表现进行分析。主张通过发展教育改造整个国民性.塑造优秀的种族来挽救中国,对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国民性改造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股重要的思潮,陈独秀国民性改造思想在这股思潮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股思潮,本文试图从对国民劣根性表现的揭示、国民劣根性形成的原因、国民性改造途径等几个层面,对陈独秀国民性改造思想进行一些个案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对鲁迅的误读与妄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鲁迅的妄评由来已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鲁迅的误读。这一状况在当前鲁迅评论与研究中仍表现得很突出。冯骥才将“国民性”与“国民劣根性”等同,而以阿0为“国民劣根性”的标本,作出了“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来源于西方人的东方观”的结论,把鲁迅对国民性的研究说成是一种“西方的霸权话语”,就是对“国民性”的严重的误读。思想家与一般读在思想上存在一定的距离,因而被误读、误解是会有的,作为评论应尽量避免误读。评论需调整心态,才能走近或走进鲁迅。  相似文献   

5.
严复是近代以来在民族图存的大背景下审视国民性改造问题的第一人,开启了近代思想界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先河。他深刻揭示和尖锐批判了近代社会的国民劣根性,并提出改造国民性的具体实践路径。深化对严复改造国民性思想的研究,挖掘其改造国民性思想中的价值意蕴,对重塑新时代"中国性格",促进新时代中国精神建构、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和弘扬传统文化,加快建设新时代精神文化风貌,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6.
老舍先生在描绘其眼中市民世界的同时,融入了西方文化与价值观,使其国民性批判思想表现出不同的内涵,本文主要从老舍小说中塑造的三类市民形象出发,展示老舍先生在揭露中国国民劣根性的同时试图塑造现代市民的探索,并进一步分析老舍国民性批判思想的社会及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鲁迅笔下挖出了多少国民劣根性山东/桑文彬扎扎实实地进行改造国民性的工作,是鲁迅一生的追求。那么,鲁迅在其创作(主要是小说和杂文)中主要揭示了国民的哪些劣根性呢?专制性和奴性。鲁迅曾借用“羊样的凶兽,凶兽样的羊”来形容国民的这一劣根性。专制者和奴才的逆...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以来,对国民性、民族劣根性的反思和批判不绝于耳,鲁迅及其小说、杂文总是被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与对国民性的激烈批判相联系。虽  相似文献   

9.
张天翼的小说颇具批判精神,他把讽刺的笔触指向了对黑暗社会的揭露和国民性的批判上,特别是对下层市民的生活有着深切的同情和敏锐的洞察,揭示了下层民众生活的劣根性,及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国民共有的弱点:势利、残忍、仰慕荣达。  相似文献   

10.
在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属于精神—文化—心理层面的一次自我反省与自我批判,它在新文化运动中达到了高潮。通过批判国民劣根性,探讨国民与民族、国民与国家的关系,把中华民族所具有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自我革新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推向了一个高潮;通过反思与批判,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要实现国家的强大,关键是弘扬新的国民精神、塑造新国民,即实现人的近代化与现代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造国民性”思潮就是一场人的近代化运动,在思想理论方面为今天国民精神的重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部分留洋人士留下了大量游记、日记、书信等形式的自传,他们尤其留意国人及自身在海外的形象问题。这种描述多带有一种自卑和屈辱感,进而体现为对华人以及自身国民劣根性的反思与批判。邹韬奋记录了这种现象与经历,以促使国人自省;朱自清通过实录自己在欧洲的遭遇,真实再现了民族受屈辱的处境;朱湘则在感受屈辱的同时,表达出自我改变、自我发展的愿望,以此进行坚决的抗争。这些自传反映了有志之士放眼看世界的心态和胸襟,在民族文化和自身的剖析中带有民族自强的愿望,是五四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历史事件,是在民族危机下各种爱国力量汇聚而迸发的救亡运动。本文主要就运动的领导力量,它实现这一空前广泛的社会动员的渠道和途径,从而体现出它是一次真正的群众性革命运动,促使进步政治力量和爱国社会力量的联合,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通过中国革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革命性、开放性和先进性等方面,来探讨五四运动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意义和价值,明确其时代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13.
鲁迅《伤逝》展示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代表子君和涓生在追求爱情自由道路上的不成熟及其引发的悲剧,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与范柳原处于战争年代的爱情投机,其看似幸福的结局里也隐藏着极大的悲剧因素。五四之后到20世纪40年代这一特定时期中,子君和流苏这两位文学史上富有代表性的女性,由于置身于强大的男性话语语境中,摆脱不了传统爱情观念的束缚和局限,尽管其不断努力于主体意识的觉醒,却有着走向苍凉归宿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五四”文学的现代性与社会的现代化基本步调一致,主要目的是为中国寻出路,主要表现出“启蒙的”“审美的”和“革命的”三副现代性面孔。“五四”现代性主要起源于西方,但并没有照搬照抄,而是被本土化、当下化了。因此,无论提出何种文学主张,最终都会呈现出“救亡”姿态,只是探寻的路径和策略有所差异。文章以“五四”乡土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作为观察点,以期看到启蒙的乡土小说中农民形象的反命题;审美的乡土小说对前现代乡村社会的乌托邦想象和中国农民原始生命力的推崇;革命的乡土小说以审美的形式去表现被启蒙后的农民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文学具用鲜明的功利性特征,这一特征深烙着中国文化传统的印记。中国文人身上固有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参与意识、中国文化中的教化传统以及古代文学的社会功利传统,使五四文学从一开始就是被当作思想启蒙的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工具。这种文学的功利价值观虽然被“纯文学”的要求排斥,但无疑又是新文学的强有力的共识。五四文学的独立性几乎就成为一个虚拟的存在,“为艺术而艺术”最终走向了对功利性的皈依。因而,文学的社会性特征才是五四文学的最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李爱云 《沧州师专学报》2002,18(4):42-42,46
汉字是当今世界仅存的一种表意文字。象形表意的特性使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以影缩的方式展现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识。从分析汉字的结构入手,以“君、民”、“男、女”、“夫、妇”三组汉字为例,探讨中国传统的尊卑观。  相似文献   

17.
"五四"作家与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作家之近佛是一个普遍而又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既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政治文化以及文学方面的原因,亦与传统价值系统的解体密切相关,近佛一方面使“五四”作家入世不忘出世,积极中隐含着消极,另一方面佛教中的自贵其心、不依他人的精神追求,静观默照,直觉顿悟的禅宗思维以及明智通达,理而有情的慈悲境界对他们的人格塑造,文化创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是紧紧纠缠在一起的。李洱的长篇小说《花腔》把笔触探入"五四"运动催生出来的第一代具有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身心中,拨开花腔一般的历史迷雾,试图透析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魂归无处的历史悲剧的内在底蕴,进而探究暴力和谎言支配下的个人生命悲剧。追寻信仰和爱,才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最终出路。这无疑是富有启示性的叙事伦理指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不好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等同划一;中国现代文学是“现代”的,又是民族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五四”开始的中国现代文学在文学观念、价值取向、创作原则、艺术形式和语言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创作中,施蛰存以其心理分析小说独树一帜.他继承了五四精神,引入外国心理分析手法,同时幼年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由此建构出全新的女性人物,即具有独立自主意识,敢于大胆表现情欲要求,勇于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女性.施蛰存以平等的女性意识,来审视女性的生命逻辑,表现女性的生命真实,理解女性的生命欲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