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试论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詹曙萌 《现代情报》2007,27(2):124-125
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图书馆的关注。本文详述了地方文献数字化的意义,提出地方文献数字化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并就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地方文献数字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谈起,详述了绍兴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工作的步骤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仙居县图书馆在纸质文献数字化、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共享平台搭建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对图书馆历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希望这些做法能为各地县级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肖峥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7):130+128-130,128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型的信息载体形式也是层出不穷,在众多的文献类型和载体中选出相关地方文献进行数字化整合,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是地方文献全面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也是提高地方文献工作管理水平的提高和质量。阐述了数据库的实现过程。并对图书馆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内容提出一些设想,为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变化、收集以及数字化利用等,并指出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意义、重点和方法,同时提出收集与科研密切相关的地方文献,建设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以及共享性的地方文献专题数据库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褚凤燕 《现代情报》2007,27(10):84-85,77
搞好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当地经济和社会文化建设,而且有利于地方院校图书馆突出办馆特色。是地方院校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变化、收集以及数字化利用等,并指出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意义、重点和方法,同时提出收集与科研密切相关的地方文献,建设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以及共享性的地方文献专题数据库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简述地方文献数字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馆馆藏文献数字化,应该首先从本馆独家拥有的、最具地方特色的地方文献数字化开始。丰富、特色的地方文献各种方式的收藏,知识信息的整序与重组,数据库建设,网站、网页建设以及管理、技术、政策等均为地方文献数字化的重要问题。因此,作为此项工作,必须研究论证并确立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否则数字化就要走弯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阐述图书馆文献的数字化内容是数字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指出平衡其保存与利用矛盾的有效手段就是文献的数字化,既可以使文献本身得到保护,也满足了读者的需求。但我国有些地方在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工作的过程中,理论研究活跃,实际的建设工作中存在些不可避免的问题,现就几个要注意的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从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3个方面,阐述了海南省高校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总体情况。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从政府的职能定位、地方院校的办校定位,还是农民工随迁子女自身个体发展而言,实行"校地共建"的志愿服务模式都是必要的。依据生态系统理论、社会支持系统网络理论、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建构一个"以实践基地为依托,以高校社团运行为主力,以中心为保障"的关爱农民工随迁子女"校地共建"志愿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地方院校税务人才培养应立足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本科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应用型税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是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地方院校通过以课程为载体,改革教学内容,实现税务本科专业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3.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俞海  任勇 《资源科学》2007,29(2):28-33
本文针对处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的陕西省旬阳县的基本情况,探讨了生态补偿的若干理论问题,如为什么要进行生态补偿、谁来补偿和向谁补偿、补偿多少以及如何进行补偿等。笔者认为,由于环境资源产权界定或权利的初始分配不同,造成了流域上下游事实上发展权利的不平等,需要一种补偿来弥补这种权利的失衡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的正外部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下游沿线享受生态服务的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应当是提供补偿的主体,而上游水源涵养区的地方政府、企业法人与社区居民等是接受补偿的主体;生态补偿的范围和标准可以分为两部分,包括生态建设和保护的额外成本和发展机会成本的损失;在当前环境资源产权关系界定尚不完善,市场机制还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应强化中央政府对生态补偿的干预力度;在产权界定比较明确,市场经济程度较高的情况,可逐步侧重于利益主体间自愿协商的解决途径。在具体的生态补偿政策实施中,要关注为地方创造发展的机会、空间和政策;生态补偿方式应当多元化;同时要建立生态补偿的监管、评估和激励机制以及合理的干部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4.
彭山桂  孙昊  王健  吴群 《资源科学》2021,43(1):134-147
在中国,官员的治理水平是理解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视角,而土地出让是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将两者放在同一视域中加以考察,研究官员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的影响,有利于从“人本”视角深化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形成机理的认识。本文利用官员交流网络选择并构建样本数据集,采用城市—时间—官员的“三维”固定效应模型分离出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中的官员个人效应,并基于官员特征视角分析了官员个人效应的形成机制。结果发现:①官员个人效应是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形成机理中重要的、富有差异的影响因素;②官员学历、平均任期长度、国土系统工作经历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具有全局影响。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学历高、平均任期长、具有国土系统工作经历的官员更倾向于抑制土地出让总量、压低住宅用地出让价格以及提升工业用地出让价格;③官员基层、高层党委政府的工作经历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具有差异性的局部影响。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垂直交流官员更倾向于增加土地出让总量,从基层提拔的官员更倾向于推升住宅用地出让价格及压低工业用地出让价格。应注意不同特征的官员在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中体现出的差异化的个人效应,从“人本”视角出发,可以通过适当的安排,发挥官员个人效应,促进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调控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对地方高校高等教育定位的思考——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高校高等教育的科学定位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的内涵包括:办学方向和目标的定位、办学类型和层次的定位和办学水平和特色的定位。地方高校专业设置应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应与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地方高校的教学科研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层次阶段相适应。  相似文献   

16.
李勇刚  李祥 《软科学》2012,(1):42-46,50
运用1999~2008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住宅平均价格和宏观经济基本面相关变量的面板数据,对住宅价格、财政分权及地方政府竞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对住房价格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财政分权对住房价格的影响存在区域性差异。认为房价要回归理性增长水平,应健全地方政府的财政监管体系,规范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适当提高地方政府在财政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17.
当地人关于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知识对制定乡村发展规划影响重大。规划内容与当地知识体系能否兼容,决定了规划方案的成败。在西藏山南地区的小康示范村(县)规划中,通过访问、画图、野外调查和阅读地方志充分挖掘了当地知识;选用优势-劣势-机遇-风险分析矩阵(SWOT)评估当地知识,筛选出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发展的知识,将其融入规划方案。结果表明:①农牧区的当地知识具有感性强、双重性、传统性和发展滞后等特点,知识构成能反映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发展状况;②当地知识在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增收、人居环境美化、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有积极的作用;③以当地知识为基础的乡村发展规划,经过规划人员、地方政府和农牧民的交流后,获得了农牧民的认可。  相似文献   

18.
雷平 《软科学》2009,23(10):12-16
利用2002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省际面板数据,通过研究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区域集聚效应,探讨了我国省际水平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的区域根植性。结果发现,在省际水平上,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内部规模经济效应与雅各布斯外部性,直觉上应当在高技术产业中表现较为显著的马歇尔外部性与相关产业集聚效应并不显著,表明从省际水平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还没有形成集群的协作优势,进一步的产业结构研究显示,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受国际产业布局影响大,产业价值链缺乏区域根植性是导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当前集聚效应特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纵向与横向不均衡的本质是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差异。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决定了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内涵。本文从转型期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视角出发重新界定了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内涵,指出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应包括回应能力、公共品供给能力、财政汲取能力和制度创新能力,并提出了提高政府财政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耕地保护县域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与政策、行政与财政体制,以江苏省13个省辖市、27个县级市和25个县为研究区域,分析了县级政府多重角色选择与责任规避的机理,揭示了县级政府规避耕地保护的责任,导致耕地过度损失的原因,以及实施耕地保护县域补偿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构建补偿模式,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县级政府具有独立经济人的特性,耕地保护与耕地非农化之间存在巨大收益差距,且地方财政收入高度依赖建设用地出让收入,是其热衷于推动耕地非农化的主要原因;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补偿地方政府因保护耕地所导致的财政损失,缩小耕地保护与耕地非农化之间的边际收益差值;在省与县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中设立耕地保护补偿项目,并以省内耕地现状数量与质量、人均粮食产量及耕地保护的机会成本损失为基准,建立补偿资金转移支付预算模型,不仅具有客观公正性,还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如果实施补偿,补偿资金成为耕地保护好且产粮多的县域重要财政收入来源,将会有效激励县级政府耕地保护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