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复 《湖南教育》2006,(4):10-13
3.统计与概率 (1)统计 以下内容应当受到关注:了解抽样的必要性,能指出总体、个体和样本,知道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的结果也不同.能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分析和表示(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并会用计算器处理复杂的统计数据,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在具体情境中不仅会计算加权平均数、极差和方差,而且能理解这些统计量的意义。根据具体问题,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和离散程度。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和作用,会列频数分布表,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能用样本的平均数、方差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数据能形成自己的看法,认识到统计在社会生活及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2.
“统计与概率”分布于整个初中数学的六册教材中,知识体系从初一到初三呈螺旋上升的趋势.《数学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知识内容的学习要求作了详尽的介绍.1.统计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1)通过丰富的实例,感受抽样的必要性,能指出总体、个体、样本,并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2)会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3)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会计算加权平均数.根据具体问题,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4)探索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会计算极差和方差,并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5)通过实例,理解频数、频率的…  相似文献   

3.
(一)课标要求 1.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统计数据. 2.通过丰富的实例,感受抽样的必要性,能指出总体、个体、样本,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3.会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4.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会计算加权平均数;根据具体问题,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  相似文献   

4.
一、中考试题分析 1.统计与概率这一部分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能指出总体、个体和样本,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分析和表示,用计算器处理复杂的统计数据并根据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计算加权平均数、极差和方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和离散程度,频数、频率的概念,频数分布的意义和作用,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统计知识的简单应用;概率的意义,运用列举法(包括列表、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大量重复实验中的频率与事件发生的概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一、中考试题分析1.统计与概率这一部分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能指出总体、个体和样本,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分析和表示,用计算器处理复杂的统计数据并根据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计算加权平均数、极差和方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和离散程度,频数、频率的概念,频数分布的意义和作用,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 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统计知识的简单应用; 概率的意义,运用列举法(包括列表、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大量重复实验中的频率与事件发生的概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章概述】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统计数据;会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通过丰富的实例感受抽样的必要性,能指出总体、个体、样本;通过实例,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和作用,会列频数分布表,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  相似文献   

7.
复习目标 能进行分析数据活动,并能运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统计数据,会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了解总体、个体、样本,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极差,并能根据具体问题进行计算,能用样本的平均数、方差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能用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能用极差和方差判断数据的离散程度。  相似文献   

8.
中位数与众数是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中的内容.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第二学段要求学生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教材5年级上册第105页、第106页. 教学目标: 1.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特征;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79页例2和“练一练”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找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众数的实际意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平均数、众数)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通过比较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统计学的基本知识、了解了普查和抽样调查两种不同的调查方式的适用范围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目的是继续学习频数与频率这两个统计量之间的关系,深入学习统计方法,深化统计思想,发展统计观念。2.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方面:在现实情境中理解频数、频率概念;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能用样本频率估计总体频率。数学思考方面: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并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相似文献   

12.
总体、个体、样本以及样本容量是统计学中的最基本的概念.关于这几个概念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它们的意义,能指出一个简单的具体问题中的相应量是什么,而且要使学生了解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知道样本容量越大,样本对总体的估计就越精确.那么,如何使学生理解这几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05页例4和106页例5,以及练习二十三的第1~4题。教学目标:1.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一组的整体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章概述】 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统计数据;会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通过丰富的实例感受抽样的必要性,能指出总体、个体、样本;通过实例,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中考动向分析 本单元的实际应用性特别广泛.近年来本 单元内容的分值平均占到4.7%左右.试题反映 的考点主要有:①能通过具体的实际问题考查 辨认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四个基本概 念;②理解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标准方差、 中位数、众数本身所反映的实际意义,会求一 组数据的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标准方差、中 位数、众数,而且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方 法解决一类实际应用问题:③会整理一组数据 列出频率分布表,会画频率分布直方图,知道 每小组的频率是该小组的频数与数据总数的 比值,并会用它们估计总体的分布规律.本单 元主要考查统计思想方法,同时考查学生应用 数学的意识和处理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中学数学月刊》2011,(9):15-22,62
本章将学习极差、方差、标准差.极差、方差和标准差是刻画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数据,能够对数据做出进一步的处理并做出一定的推断、评论和预测,通过学习要掌握极差的概念,理解其统计意义;了解极差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并在具体情境中加以应用;知道方差、标准差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掌握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标准差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5年级下册第7单元"统计"第3课时。教学目标:1.在丰富的现实背景中,理解并体会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会求中位数与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2.根据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相似文献   

18.
一、明确考纲1.用样本估计总体(1)了解分布的意义和作用,能根据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茎叶图,体会它们各自的特点.(2)理解样本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数据标准差(不要求记忆公式).(3)能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基本的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88页、第89页.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能解释其实际含义;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20.
测试目标:1.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统计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