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出现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动力系统。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人们一方面对学校教育寄予了高度的期待和积极的关注,甚至将学校教育功能夸大、神圣化;另一方面又肆意对学校教育说三道四、横加批评,置学校教育于"万灵药方"和"百病之源"的尴尬之地,严重制约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只有仔细审视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功能价值,清楚、理性、全面认识学校教育的功用与有限性,才能促进学校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具有一致性,但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的关注点等方面也存在着利益与需求的冲突。在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博弈中,家庭在配合学校教育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家庭的责任,敢于表达自已的愿望,参与学校管理,维护自身的权利。学校则应该树立远大的教育理想,倾听家长的呼声,提高教师素质,改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3.
张蕖 《时代教育》2012,(9):98+101
学校教育的功效取决于学校与家庭的协调程度。建立学校与家庭教育共同体对于提高学校及家庭教育质量,发挥教育的整体效能,推动我国教育体系的完善,已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国际教育评估协会与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的统计分析及相关的实证研究,考察了学校教育与教育公平的深层关系,发现即使考虑学生的社会经济地位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的教育效果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这说明,学校教育在教育公平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同时,本文在分析学校分层、学校融合、学校同质与教育效果的关系和基础上,尝试解答学校教育与教育公平关系的三个基本问题,并提出了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与改革,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学校教育中,教育和教学是两大基本活动,教师在这两大活动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工作积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古典学校教育和现代学校教育批判的初步再认识,来对学校教育批判的规律中探讨对学校属性的几点认识,对学校与教育是密切融合还是内存中的相互分离,使得我们更能深刻认识学校不仅仅是实施教育的专门机构,两者之间的关系根据社会环境的变迁而呈现一个动态而又灵动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李卉 《上海教育》2001,(16):47-47,59
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问题,实际上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个是学生家长主动参与学校教育对学校教育自身的提高;另一个是学校尽力创造条件,发挥学生教育的辐射作用,吸纳家长作为教育对象。我们在探究了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动因和类型后,学校便以积极的态势,健全组织机构,搭建学生家长积极参与的舞台,为他们敞开“绿色通道”大门,提供有力的保障与支持系  相似文献   

8.
除了宏观上位的哲学意义的教育观念和微观下位的心理学意义的教育观念外,还应有社会学等学科意义的教育观念。三种不同意义的教育观念的主要持有者,大致对应着教育精英、草根教育工作者与位于两者之间的"学校中层"三个不同的群体。宏观和微观意义的教育观念表达分别代表着社会与个体,而中观意义的教育观念表达则代表着学校,是"学校的教育观念"。依据对"学校"的理解的差异,可以对"学校的教育观念"做出概念界定。而对学校的教育观念的研究则会有助于打通教育观念的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分立,促进教育研究者与领导者、"学校中层"、草根教师之间的合作;从传播学内容分析、思想史与观念史、文化社会学与文化研究三条路径出发,对学校的教育观念的不同主题展开研究,则是重要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学校教育改革进程中,人们关注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如何提高学校教育的效度。提高学校教育效度,只有推动学校整体变革、促进学校科学发展才可能实现。提高学校教育效度指向是建设有效学校,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从学校整体变革的角度出发,以学校文化为引领,以课程建设为支撑,以教学改革为重点,以评价改革为导向,以队伍素质为保障,以教育科研为推动,是建设有效学校的科学途径和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反腐败斗争进入关键时期,教育的作用越来越不可忽视。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廉洁教育,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加强廉洁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生和大学生廉洁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对青少年开展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已得到社会认可,但学校廉洁教育的时效性还有待提高。科学确定目标、正确处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和学校腐败治理与学校廉洁教育的关系、加强执行环节和完善效果评估等成为解决学校廉政教育时效性问题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苏忱 《上海教育》2000,(5):22-23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就本市的中小学而言,增加内涵,提高效益,促进变革,最有效的武器与手段是教育科研。因为本市众多事实证明教育科研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助推器”。认真梳理一下,当前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着很多问题,但当前以下问题的研究更显迫切。一、加强对学校发展的诊断性研究,帮助学校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及其规则系统,是社会制度在学校领域的具体化与明晰化,带有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与文化制度的深深印痕,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作用的综合产物与必然结果。学校教育制度可以分为非正式学校教育制度和正式学校教育制度。完善这两种制度执行的实施机制与支撑体系,有利于升华学校教育制度的执行力度和执行水平,促进学校教育活动的持续、纵深开展和有效推进,加速教育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做好家长工作,优化家庭教育效果,切实架起学校与家庭的连心桥,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坚实基础,是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实现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有力保障,更是培养健康、全  相似文献   

14.
培智教育是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培智教育学校办学形式多样但规模较小,招生出现多种类型残疾学生同在一所学校的情况。培智教育学校的办学困难既有办学条件方面的也有家庭经济状况的因素。发展培智学校教育有利于教育体制与体系的现代化,因此,应对培智教育学校性质进行界定,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强对培智教育学校的支持、管理与督导,提高培智教育的规模效益,提高教育管理者依法治教的意识及对培智教育的认识;重视对培智学校义务教育新课程的研究,加强对培智教育本质问题的探讨,以逐步构建培智教育的理论,推动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蔡娜 《现代教育科学》2009,(6):62-63,68
美国的家庭学校是以家庭为教育基地,以子女为教育对象,以家长为教育者,以塑造孩子的宗教、道德、智力等综合素质为目标,对学龄儿童进行个别化教学的模式。本文分析了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的定义与起源,并从家庭学校教育的视角反思传统学校教育。论述家庭学校教育对传统学校教育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关怀生命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和核心。文章围绕学校民族精神与生命教育的实践,就如何提高教育实效的策略、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人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人进行的。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己任,既让每个接受学校教育的人都能得到发展,也让每个从事学校教育的人在工作中同样得到发展;学生是学校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校长对学校的领导,是教育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18.
论学校教育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实现与保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妥善处理学校教育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关系是教育法研究的一个重点,也是提高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培养具有创造性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学校教育管理权是一种特殊的公权力,它体现了自愿性与强制性的结合;学校教育管理权与学生权利之间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学校教育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侵权行为、渎职行为、不当行为、合法权利之冲突四个方面,解决冲突应当坚持学生权利本位原则,但当合法权利之间发生冲突时应当坚持社会利益优先原则。在学校教育管理中,要使学生权利得到实现并建立相应保障机制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打造学校文化品牌 提升学校教育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素质与教育水平呈正相关态,高教育素质是高教育水平的必备条件,素质教育的艰难推进折射出教育素质的缺陷和差距。教育市场的竞争,要求学校提高核心竞争力,学校文化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魂,打造学校文化品牌应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学校文化需要策划,SIS识别系统是学校文化建设个性化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论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问题 ,实际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视角 :一个是着眼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对学校教育自身的改进和提高 ;另一个是着眼于发挥学校教育的辐射作用 ,面向家长服务 ,吸纳家长作为教育对象。限于篇幅 ,本文的立意在于前者。一、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权利的重要意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 ,具有促进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双重属性。一方面 ,学生家长是公立学校教育纳税人之一 ;作为公共产品 ,学校教育是集体的财富 ,是具有公共性质的活动 ,为全民所有。全民教育需要全民的共同参与和合作 ,不仅学校教师 ,而且社区、家长等对儿童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