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龚晓飞 《视听界》2001,(2):53-53,55
用语准确,是对文章的基本要求,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要求,特别是新闻报道,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虚假成分,比如某报一记者,有一次到一家工厂采访,以一个老钳工为中心,精心撰写了一篇特写,稿子见报后,这个老工人跑到编辑部去找他,记者问:那篇文章怎么样?”老工人说::还不错,工厂里都很喜欢。记者又部:你呢,老工人说:“我个人很不满意。”,记者感到奇怪“为什么呢”,老工人说:“你写我回家刮脸,换衣服,梳头发,可我怎么梳头发呀?说着,他脱下了帽子,原来,他的脑袋光光的,是个秃顶,老工人接着说:“现在厂里的工人们都取笑我,搞的我很难为情呐”,这个例子说明,一篇文章,尽管其中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真实的,如果在细节上有一丁点的不准确或者不真实,就会给作者或当事人带来麻烦。  相似文献   

2.
卖白菜     
佳运 《出版参考》2007,(5):20-21
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  相似文献   

3.
4月19日,集聚在波兰华沙国际新闻中心的大批外国记者和波兰本国记者,以长时间的掌声和一束束鲜花送走了任职7年零4个月的波兰政府新闻发言人乌尔班。他是在前一天被总理任命为波兰广播电视委员会主席后,来向曾打过多年交道的记者们告别的。这天,他像往常一样,端坐在记者中心主席台中央。两旁分坐着政府新闻副发言人兹·雷科夫斯基,他将接替乌尔班主持这里每礼拜二中午12点的记者招待会;还有国际新闻社社长等。在狭长的、面积约100平方米的大厅里挤满了外国和本国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几台固定的和肩扛的摄像机同时对准着主席台上  相似文献   

4.
提起清华大学,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们知道得最多的当属清华学子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学界、政界、科技界、商界……无处不活跃着清华学子的踪影。正值清华大学 90年校庆之际,本刊记者从清华大学这所现代文明的圣殿里,看到了另一番景色,那就是在清华园里掀起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热潮。徜徉在清华园,记者亲身感受到清华人正在打造另一个清华——一个科技产业的清华。 微电子—— 寓精于微 待时而飞 作为清华大学仅有的两所独立研究机构之一,微电子学研究所在国内微电子学领域里占有重要的地位。 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  相似文献   

5.
我家有一张很大很大的照片,那就是我爸爸和妈妈在暑假里的新照。 看,我妈妈多漂亮啊!浓浓的眉毛又黑又长,弯弯的像月牙,粉红色的脸,红红的嘴唇,挽着高高的发譬,穿着纯白色的婚纱,她坐在椅子上,面带微笑,显得是那样安详。再看看爸爸,身穿合体的白色西眼,系着鲜红的领带,他握着妈妈的手,紧挨着妈妈站着,睑上流露出满足的微笑。每当我看到这幅照片,就会想起照相那一天的情景。 一大早,我们就来到了照相馆。爸爸和妈妈开始化妆了。我呢?当时高兴得东跑跑、西跳跳,时而帮着妈妈拿胭脂盒,时而帮着爸爸系领带,时而回答他们提…  相似文献   

6.
《今传媒》1996,(1)
摄影镜头对准谁文赵发元曾任香港《南华早报》摄影部主任的陈桥说过:“缺乏判断力,对摄影记者来说,是致命的。摄影记者要捕捉新闻的一刹那,一旦错过那一刹那,以后也没法叫车件重演。”就是说,记者摄影与街市上照相馆里扎势弄姿拍照截然不同。《报刊之友》编发刘一皮...  相似文献   

7.
我是记者     
我是记者班明丽这次评选新闻“百佳”,我被列在“记者”一栏。很高兴接受这个称谓。在我眼里,这个“记者”称谓的含义不凡、分量不轻,它不仅反映的是专业技术职称,也包含着对我从事新闻工作35年至今仍未脱离记者岗位的一种承认。对我来说,这是最大的欣慰。35年来...  相似文献   

8.
初识左起超,是在师里组织的一次组稿会上。那时的他,刚从南京炮院毕业不久,以“旁听生”的身分列席到会,坐在最易被人遗忘的角落里,时而记录时而谛听,不时又含着笔杆细想,那专注的神情,犹如刚入校门的学生,既惹人喜爱,又不失英气。这是他留给我的最初印象。3年后,左起超这个当年的新闻“门外汉”,如今成了师报道组长。翻阅他那一大摞剪贴本,458篇像模像样的文章都剪自省级以上报刊,27本荣誉证书、获奖证书印证着他在新闻道路上不懈追求的脚步。A左起超踏上新闻路之后,走的第一步,就是写好“兵报道”。他深知,自己是…  相似文献   

9.
今天的网络技术使每个人都有了发布、传播新闻的可能性。 2001年7月3日,米洛舍维奇被押往海牙监狱的那一刹那,监狱对面的一名住户在窗前用个人摄像机摄下了这个镜头,随即通过网络成像技术传播出去。虽然没有一个记者被批准进入现场,但米洛舍维奇被警察“推进狱门”的情形,全世界的网民都看到了,诸多报纸、电视也采用了这张“业余记者”的摄影照片。 现在,各类媒体都更加欢迎来自各个角落的人送来的新闻信息和新闻作品,“记者”更加社会化了。 与此同时,“资深记者”这个词渐渐出现在国内媒体上。名记者以“名”为特点,资深…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我在光明日报头版上接连发表了几篇短评,如《名片上的变化》、《手机、传呼机:不要扰乱会场》、《莫往会议里“注水”》,受到报社领导和一些读者的好评。其实,我已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近百篇这类文章了。有人戏称我为“全能记者”。我说,“全能记者”我还不敢当,但我一直把当一名“全能记者”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我想,体育比赛中有“个人全能”,当记者也要争取当个“全能记者”。从跨入记者行列那天起,我就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当记者,固然要以采写消息和通讯为主,但仅仅会写消息和通讯还不能算一个优秀的记者。新闻…  相似文献   

11.
90年代初踏上新闻岗位的人,需要经受许多诱惑,经历许多困惑。某日出差,与几位“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乘客在火车里闲侃。听说我是人民日报记者,一位“款爷”高诵一支《记者谣》:“一流记者倒股票,二流记者拉广告,三流记者拿红包,四流记者写本报。”诵毕,两眼盯着我问:“你是几流记者?”我淡淡地吐出几个字:“末流记者,把夜熬。”“熬夜”这个字眼,我并不喜欢;对于朋友,我常这样说:一年里的所有双数月份,我都属于月亮。那是些“暗无天日”的日子。  相似文献   

12.
—年前的这个时候,“运七飞机安全飞行双十五万庆祝大会”在中南海举行,我作为一家企业报的记者,很幸运地在中南海里抢到了新闻。现在回忆起那弯弯曲曲、颇为艰难的采写过程,颇觉韵味无穷——1991年2月上旬,我应航空航天部新闻处之召,进  相似文献   

13.
“教育摄影报道还能有什么搞头?”有人这么说。我开始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当我拿起相机去拍摄一个个可敬的人民教师以后,我的想法变了。那是在1983年夏天,我到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拍摄老师讲课的镜头。化学课老师田荷珍正在讲台上讲课,电视演播室里,挂着六七盏摄影灯,从里头照射出耀眼的光芒,两台摄像机正在对准老师摄像,不断发出“滋滋”的响声。这时,我蹭蹭地爬到高梯子上,敏捷地调好光圈,将镜头对准老师,迅速揿下快门,拍好了照片。后来,这张照片被编入展览稿,发行全国,在各地展出。此后,有一天,我突然收到  相似文献   

14.
卖白菜     
莫言 《档案天地》2008,(3):60-61
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  相似文献   

15.
2008年12月20日广东潮州鉴宝会上,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鉴宝专家、研究员蒋文光教授对汕头藏友张先生送来的16本日记眼前一亮,心情异常激动地对张先生说:“这些日记是国宝,是无价之宝,就是在现在的国家博物馆中也难找到这样一部反映八年抗战的日记,是孤本。”在现场的媒体记者听到蒋教授的评价之后,纷纷把摄像机的焦点对准了这16本日记。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将我列为本年度“中国记者风云榜”的20位候选人之一,虽然最后没有入围“中国记者风云人物”,我仍然感到满足与感动。因为这是对我及奔忙在社会新闻一线的记者的肯定与鼓励。今后,我将更努力地为党的新闻事业奉献青春与汗水。 我1995年参加新闻工作,在时近9年时间里,先后从事过版式设计、编辑、记者,现在在温州都市报社会新闻部担任记者。在我的采访经历中,主要采写批评报道或暗访类报道。近两年来,我用报社配备的针孔式摄像机,先后采写、拍摄了《揭开席梦思肮脏内幕》、《大门紧锁出演“淫舞秀”》、《千里卧底揭火车偷渡黑幕》、《七天七夜追踪黑心猪肉》、《戳穿“联络员”的把戏》、《接客上路?先交保护费!》、《三万盗版带藏地下》、《记者亲历“招工陷阱”》等系列报道。曾多次有人打电话或发短信给我,甚至找上门来,进行威胁恐吓。但报道刊发后,许多读者拍手叫好,我感到由衷的欣慰,因为我尽到了一个记者应尽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7.
2004年3月9日上午,五一路邮局像平常一样工作着,一位中年男子带着3个包裹大步流星地走进五一路邮局,对值班小姐说:“请寄挂号。”值班员目光扫过包裹收件人名字,突然触电般地站起来,问道:“你要寄给胡锦涛、温家宝、吴邦国?”中年人笑着说“没错。”值班员好奇的问:“那你是?”  相似文献   

18.
我的妈妈是一名音乐教师。每天我们家的屋子里都飘荡着妈妈的歌声。早晨,妈妈一边哼“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一边做饭;中午,妈妈利用休息的时间教我和姐姐唱歌;晚上,妈妈拍打着我,轻轻地哼着:“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哄我入睡。妈妈爱唱歌,更爱自己的学生。课堂上,妈妈一边熟练弹着风琴,一边随着琴声教我们唱歌。她那一双明亮的眼睛,时而看着琴谱,时而深情地注视着学生,谁唱得不好,妈妈就停下弹琴的手,给他讲歌词表达的意思,教学生唱出感情来。记得有一次,我班有一名男生,非常调皮,把《国歌》中的歌词:“把我…  相似文献   

19.
爱的奉献──记优秀电视记者郝延伟王继国,杨继东郝延伟同志在广深准高速铁路工地冒雨采访。我扛的摄像机是对准时代的,这就需要用心去感受时代的脉搏,用心去拍片子。”"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热爱事业,才能全身心投入。”我们在跟黄河电视台记者郝延伟聊天的时候,...  相似文献   

20.
6月的一天,打电话约见解国记总编辑。“可以。工作日没时间。这个周六不休息了,上午9点在我办公室。”简明而迅速,比我想象的要顺利。当我如约而至时,他已在办公室等我,并且先行为我准备了一些资料。爽快、平实、井井有条,这就是我对解国记的第一印象。成长三段论:做人、做记者、做党员记者“作为一名农村记者,一年能为农民说上一句话,比评上10篇、20篇好稿意义还大。”———解国记1986年一则日记中的引语看解国记的新闻经历,让人觉得沉甸甸的是他的农业问题调查和农村报道。“农民是我的乳母,我喝着全村人的乳汁长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