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知识之窗     
类别:新闻学史编号: “新闻”一词的来历英语“新闻”一词,源于希腊。德语“新闻”一词,是由德国北部的俗语“报道”演变而成的。十六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出现了“新闻信”。我国“新闻”一词的出现早于西方。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闻”字,“新闻”两字连用,则见于唐朝:“尝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新唐  相似文献   

2.
报纸上的新闻文体,种类很多,各具特色.怎样为它们制作标题呢?有规律可循吗? 我以为是有的。关键在于确立两个基本观念: 一、首先要把这些各具特色的新闻文体,统统都看成是总的“新闻文体”。换句话说,当你为这些各具特色的新闻文体制作标题时,你应首先想到,它们都是新闻文体(不管它们之间有多少差别),你要以新闻文体标題的共同要求来要求它们,譬如要用新闻事实说话,要准确,鲜明、生动、简练等等.就是说,你首先要抓住它们的“共性”,使制作的标题,都是新闻标题而不是评论标题、文学标题……二、紧接着,你要在此基础上,同时把这些新闻文体再看成是各具特色的新闻文体(不管它们之间有多少相同)。换句话说,当你为这些新闻文体制作标题时,你又要想到,尽管它们都是总的“新闻文体”,但又是各不相同的新闻文体,你在遵循新闻文体标题的共同要求时,又要考虑它们各自的不同特色。就是说,你还要抓住它们的“个性”,使制作的标题,既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中央和部分地方,广播电视台都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新闻节目组合,比如:CCTV“新闻30分”(午间),黄河电视台“黄河新闻”,东方广播电台“东广新闻”等等。就从“新闻30分”、“黄河新闻”、“东广新闻”来看,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三者都在探索怎么样使新闻节目既成功地担当起党和政府舆  相似文献   

4.
新闻与宣传:关于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意见归纳起来有包容说、交叉说、无差别说和并列说四种。大多数人认为,新闻与宣传相互交叉。在传播形式上,二者模式基本相同,有一定的共性。多数新闻具有宣传功能,宣传也常利用新闻工具。但是,它们在传播的目的、归宿、实质、表现方法、工作方式上都不相同。 新闻的商品性:在新时期,由于“有偿新闻”、“广告新闻”的出现,很多人反对“新闻是商品”的提  相似文献   

5.
“传播”与“宣传”各是相对独立的学科。但是,它们之间有着若干必然联系的相近点。近几年来,新闻界的一些研究过多地强调了它们的不同点,而忽视甚至抹杀了它们的相近点,这是造成新闻舆论导向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不否认“传播”与“宣传”是两种各自相对独立的学科,都以自己的个性特征表现其存在。关于这一点,这几年的讨论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传播”(指新闻媒介)的基本功能是传播信息,表达舆论;这种新闻基本功能的“特质”决定新闻必须具有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适应社会需要的功能,因此,新闻应是公众的声  相似文献   

6.
博览     
新闻五要素新说叶春华在《新闻写作》一书中认为:五个W不是新闻五要素,而只是“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这一基本要求的具体化。他认为,新闻的要素也有五个,它们是: 具体性,“指的是新闻必须是具体的,它是客观事实的报道,是用事实来说话的。”真实性,“指的是这些具体事实必须是真实  相似文献   

7.
人们常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句话反过来说即是,不真实的新闻都是无生命的新闻。然而在新闻界,很多“新闻”常跟这个常识开着玩笑:它们虽然是假新闻,却也“活”得有滋有味。这一类型的假新闻一般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负面现象,现举几例如下: 现象一:某市市民不讲卫生,手中瓜皮果壳随处扔。很摩登的小姐、  相似文献   

8.
刘晓程 《今传媒》2005,(4):18-20
在我国,“新闻阅评”与“媒介批评”这对概念一直未能明确区分。本文试图从二者的表现形式入手,分析它们各自的特征,归纳它们不同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媒介批评”的内涵与本质。人们常说的“新闻阅评”、“新闻审读”等都包含“批评媒介”的含义,它们与本文讨论的“  相似文献   

9.
新闻写作的产品是新闻作品。研究新闻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好的新闻作品,那么什么样的新闻作品才算是好的呢?这个标准是什么呢?很显然,符合和适合新闻传播的规律和要求的新闻作品才是好的新闻作品。新闻作品的五个特点就是这样提出来的。它们是:新闻作品是“易碎产品”,新闻作品是“机遇产品”,新闻作品是“组合产品”,新闻作品是“选择产品”,新闻作品是“传播产品”。  相似文献   

10.
何微建议评好新闻采用十二分制(见今年第6期《新闻战线》第40页),我认为不可取。按那五条标准进行“三三二二二”打分,会埋没很多真正的好新闻。我认为,好新闻构成是:①符合新闻的基本要求;②有独到之处。基本要求也就是新闻的一般要求,是每篇新闻都必须做到的。如:真实,记叙清楚,文字准确,符合政策,有时效等。另外一些要求如“题材重大”、“写法新颖”、“思想性强”、“问题新”、“短小精悍”等就不是新闻的基本要求,它们可以用来衡量新闻,但不能用来硬套每一篇新闻作品,认为缺其中一点,就不是好新闻。看看这几年的全国获奖好新闻可知:  相似文献   

11.
澳大利亚的世纪报今年五月二十二日一版和五版,刊登了两张在高级法院发生枪杀事件的新闻照片。为说明照片的来历,特别在二版登了一则报道,文中写道:“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将要出版的英文日报,还在筹划之中,但是这家报纸在澳大利亚却已经抢先拍摄下了新闻图片。”其实照片的真正拍摄者,并非英文日报的记者,而是人民日报派到那里学习的新闻研究生张克宁同志。五月二十一日下午,张克宁应约去世纪报  相似文献   

12.
1980年4月,我曾就新闻时效问题对当月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北京日报的头版新闻(包括所刊用的通讯社新闻,下同)作了一个统计。我将它们分为六类:第一类是昨天的新闻(通讯社为当日发布的新闻);第二类是前天的新闻;第三类为5天之内的新闻;第四类是5天以上、10天以内的新闻;第五类是10天以上,或冠之以“近年”、“最近”、“目前”这一类字眼的新闻;第  相似文献   

13.
国经济新闻中,属于开工、开业、开会一类的动态新闻,可以称为“纯新闻”,一般说来,它们的新闻价值比较外露,其大小也大致上可以按照不同等级、不同行业的新闻机构明显地判断出来,它们的创新集中在写作形式和编排形式上。而占经济新闻总量比较大,则是那些经验性、指导性、表扬性一类的“非事件性新闻”,与上一类新闻相对应,可以称之为“准新闻”。由于我国的政治社会条件的独特性,新闻业对基层、典型、调查这一  相似文献   

14.
平顶山记者协会、新闻学会与宝丰酒厂联合举办的“宝丰酒杯”现场短新闻大赛(从1990年12月20日至1991午6月20日)揭晓,有7篇获一等奖,10篇获二等奖,21篇获三等奖。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短小精悍,时效性强,富有现场感,耐人品味。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河南省新闻改革和新闻编采人员思想作风建设的丰硕成果。现选登几篇供读者欣赏。  相似文献   

15.
美国新闻教育的职业化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鹂  吴廷俊 《现代传播》2005,(4):98-101
美国的新闻教育最为明显的特征即“职业化”特征。“职业化”是指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新闻实务工作的需要,但是“职业化”的思想却是深刻的。美国新闻教育的职业化思想中包含三个因素:技能训练、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和学术性。本文详细探讨了三种要素的定义和它们各自的发展背景,并进一步研究了三要素在形成职业化思想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6.
怎样才能判断出新闻价值的高低? 这是一个问题。我的方法是考察它的“三度”和“两知”即新闻事件或事实变动的“广度”、“深度”和“长度”,而且它们是否社会公众“未知”和“想知”的。它们构成了判断新闻价值大小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5元素。  相似文献   

17.
思考题选荅     
答:现代新闻事业是大工业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产物。因而,不论各种新闻机构的政治倾向怎样,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社会性,社会性的新闻事业如何区别于其他社会事业呢?李大钊同志讲得好:“新闻事业,是活的社会事业。”以报纸为例,它们永远处在运动中,不断地报道新闻,又不断地将新闻变成历史记录,这就象马克思形象的描绘的那样:“从真正的现实中为断涌山而又以累增的精神财富汹涌澎湃地流回现实去”这是新闻事业的生命所  相似文献   

18.
《新闻战线》1980年第11期刊登了李良荣同志论《时间性·时效性、时宜性》的“问题研究”文章。在谈到新闻的“时间性”和“时效性”时说:“时间性是指事实发生和公开报道之间的时间差;时效性是指新闻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社会效果”。文章注意到“时间性”和“时效性”之间的差别,这不错;但为了不把这二者“混为一谈”,却硬把它们截然分割开来,我认为是值得商讨的。文章说:“不同的生产方式对新闻及时性的标准是不同的。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由于  相似文献   

19.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一些政府部门、有影响力的新闻机构和商业公司陆续创建新闻网站。在诸多新闻网站中,政府主导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它们大多依托强有力的传统媒体,在传递党和政府声音、引导舆论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们  相似文献   

20.
以资料为主,指导性、学术性、权威性并重的大型辞书类年刊《中国新闻年鉴》第12期(1993年)最近出版发行.本刊1992年度发表的论文有3篇在“新闻学者论”栏目中予以摘要介绍.它们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