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元智力热"的背后与多元智力理论的"软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多元智力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背景与个人背景的角度分析了该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甚至轰动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醒人们在关注和推崇多元智力理论的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多元智力理论的"软肋"所在,即理论基础不够扎实、智力筛选框架不够科学和文化视角不够彻底.  相似文献   

2.
宋晓东  叶浩生 《天中学刊》2008,23(1):132-136
本土心理学倾向于把多元文化论引为元理论基础,但多元文化论与本土心理学之间在文化价值观、方法论等方面存在分歧.本土心理学必须面对多元文化论所提出和所卷入的种种问题.作为理论解决,某种去文化的多元文化论是可能的,这种理念不能基于空泛的实践概念而是要求具有某种实践指向的心理学"知识型".  相似文献   

3.
班克斯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是一种革新性的多元文化教育。此研究通过综述此理论所具有的实践性、课程的文化构建性、教育研究的规范性与经验性特征来说明班克斯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体系的革新性,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班克斯的革新性多元文化教育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骏 《江苏高教》2002,(2):122-125
关于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中美两国所关注的问题和发展的理念与思路有很大差别。本文考察了文化剥夺理论、文化差异理论对美国民族同化教育向多元文化教育转变的影响,分析了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所在,同时也指出了当前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及走出困境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引发了现代化的路径转向以及现代性的当代重写。在全球化背景下反思现代性语境中的多元文化间的关系,必须承认和尊重文化间的多元共在。然而,多元文化之共在如何可能?其理论根基何在?中国又当采取怎样的文化策略?凡此种种,需要从哲学的高度进行方法论奠基。引入"主体间性"的交融视域,有益于我们冲出自我囿限的二元对立藩篱,以主体间性的跨文化姿态探寻多元文化共在的可能路径,进而对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策略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探讨民族教育的理论问题。作者认为,民族地区教育的本质问题之一是多元文化环境中的教育,多元文化因素的存在是影响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民族教育理论应该研究教育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特点,也应该研究多元文化在民族教育中的地位和功能,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跨文化交际教育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论多元文化与教育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日趋频繁的时代,多元文化的主张对于解决文化冲突、抵御文化侵略行为与提防文化保守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为落实多元文化的理念,促进多种文化的发展,需要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树立多元文化的教育观,开设多元文化的学校课程,培训教师具有有效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素养。  相似文献   

8.
随着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深入发展及多元文化浪潮的冲击,多元文化课程作为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问题,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我国来讲,在开发多元文化课程时要考虑内容设置、地方课程、双语教育以及教师素养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参照现实的变化,我们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进行了探究.发现亨廷顿的理论存在诸多的漏洞和破绽,它产生在多元文化的美国,又与美国的现实格格不入;它的繁荣得益于“西方文明优越论”,又由此走向沉寂:以宗教为核心的文化冲突,使亨廷顿陷入二难的境地。“文明冲突论”被西方人遵奉为经典的理论,却无法解释现实的国际冲突。  相似文献   

10.
我国当前音乐教育体系和音乐观念中“欧洲音乐中心论”的阴影依然存在,使多元文化发展和“母语音乐文化”教育遭遇了一定的阻力。分析欧洲音乐理论面对人类学视野中世界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凸现出诠释的苍白和缺陷,揭示“欧洲音乐中心论”的贫困,进一步抨击“欧洲音乐中心论”,消除其负面影响,从而促进音乐教育的现代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模糊“双基”教学目的,随意处理教学内容,放弃讲授式教学方式,一味使用多媒体技术等,严重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目标的达成。这些异化现象之所以出现,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正确理解“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根据马克思的“三大形态”理论,当今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于“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发展阶段,存在着物化和异化现象,而具有不可回避性,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这一阶段的表现又有所不同。正确处理此阶段异化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活关于人的发展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日常生活与马克思主义--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重要一员,列斐伏尔既有同该思潮的其他代表人物共通的理论立场,又有其自己独到的理论视野。他一生都与“日常生活”打交道,给后人留下了三卷本的《日常生活批判》及一系列相关的著作和文章。他赋予“日常生活”以重要理论意义,通过对现代世界日常生活的批判,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深刻的异化本质,并提出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化革命”来结束异化,回归真正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4.
习语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而且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转换与交流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中“归化”与“异化”两者间“度”的把握。译者们在翻译带有文化特色的习语时势必探悉负载其中的文化信息、考究其语源及英汉习语的对应语义关系。比较分析《红楼梦》两英译本中的习语翻译,从而例证归化过度抑或异化过度都会影响本土文化信息的传递。  相似文献   

15.
《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是马克思货币研究的重要著作。在此著作中,马充思从人学的视角出发,深入地阐述了货币与人的本质、价值、感觉、需要及其异化的本质联系。这种本质联系根源于人的对象化活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扬弃货币异化与人的解放的必然关系。马克思在手稿中对货币的人学分析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易连云 《教育学报》2005,1(5):63-67
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仍是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中一个重要难题.文章在分析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学校道德教育问题的实质是在长期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道德的意义被异化,道德教育被视为一种知识教育,忽略了道德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所具有的内在主体性和动态生成性,其后果是导致了道德价值观念形成与道德行为中的生命意义的缺失.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意义的追述,充分肯定传统文化中"道"与"德"的动态转化及"天之大德日生"所孕含的丰富生命意识,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应重新审视与理解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内涵,以现代意义铨释传统道德,以"生命·实践"为目标构建新的道德教育体系,重建道德教育生命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异化劳动理论,概括了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规定。揭示了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并指出了消除异化劳动的途径。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虽然并不很成熟完善。但它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8.
教师专业发展:从“技术兴趣”到“解放兴趣”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技术兴趣”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教育的普及,但它同时也形成了对人的精神的严重压抑,使教师成为“操作工人”,使学生成为“加工原料”,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而“解放兴趣”能够最大限度地使人获得自由和解放,使师生都回归其主体地位,从而使教师的生命力量得以激发,主动创造的专业本质得以体现。从“技术兴趣”提升到“解放兴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走向。  相似文献   

19.
生态美学是后现代性对消除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异化的要求的时代呼唤,是人类对消除现代性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关系异化要求的必然结果,是后现代精神的有机主义的重要体现。有机主义对我们建设和发展生态美学,消除现代性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现象,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人的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促进全人类全面长足地健康发展和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是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认为,归化法和异化法对翻译实践都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理论界定,历史发展,学术争论三方面对归化与异化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归化法与异化法在中国文学翻译实践中的策略选择,以作为对翻译理论的浅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