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人才济济的东汉末年时期,曹操可谓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在起步阶段,无论是从声望上来讲,还是从实力上来讲,曹操远远不如袁术、刘表以及袁绍等人。但是,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最终还是曹操用自己超人的智慧以及无与伦比的用人艺术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长期军阀割据的状况。特别是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中,曹操的过人谋略以及用人手段让人刮目相看,在社会进步的今天,仍然有许多军事家在关注古代曹操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正因为如此,曹操的用人之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几出曹操戏来比较艺术上的真实与历史上的真实,认为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艺术上的曹操是反面典型而历史上的曹操是正面形象,艺术上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既有不符之处,也有基本相同之处,艺术上的曹操并非一概是坏典型,也有具有歌颂性质的曹操戏。曹操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同性格的定向性、一贯性相统一,它就使艺术上的曹操形象具有多种面貌。  相似文献   

3.
在东汉末"天下大乱,群豪并起"的年代,曹操曾连下三道"唯才是举"的求贤令.表面上看,"才"是曹操用人的唯一标准;实际上,曹操十分注重政治上的"忠".当一度被曹操视为人才而委以重任的荀彧不为其所用、政治上表现出不同见解时,就被逼自杀.可见,所谓"唯才是举"只不过是曹操为了壮大实力和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而采取的一种战时策略和手段.  相似文献   

4.
在东汉末“天下大乱 ,群豪并起”的年代 ,曹操曾连下三道“唯才是举”的求贤令。表面上看 ,“才”是曹操用人的唯一标准 ;实际上 ,曹操十分注重政治上的“忠”。当一度被曹操视为人才而委以重任的荀不为其所用、政治上表现出不同见解时 ,就被逼自杀。可见 ,所谓“唯才是举”只不过是曹操为了壮大实力和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而采取的一种战时策略和手段  相似文献   

5.
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毛泽东对曹操情有独钟,他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一反传统的通说定论,给了曹操很高的评价。毛泽东不仅肯定曹操推动历史的伟大作用,而且赞赏他在政治、文学方面的杰出才能,尤其对曹操诗歌更加偏爱,并且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相似文献   

6.
曹操是汉魏期间文的一大家,鲁迅称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今存曹操之文,主要是用于社会政治的公文,文种较为丰富,几乎涵盖了现代意义上的各种行文关系。这是和他作为长期居于政治风云中心的人物身份相符合的。但历代人们看重的只是曹操的诗赋,于是对曹操的研究就出现重"诗赋"轻"公文"的倾向,这不利于我们全面理解曹操的文学思想及在文学史上的贡献。本文拟通过对曹操公文的文本分析,总结曹操公文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7.
曹操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典型的人物形象之一。在史学家笔下,曹操形象已很复杂。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曹操从历史上的英雄逐渐演变为奸贼。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既带有千余年来各种文化的印迹,又倾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美学理想,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政治、历史、道德观念和爱憎态度,因而这一形象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曹操形象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晶。  相似文献   

8.
曹操的游仙诗是曹操借用游仙题材抒情写意,在诗歌创作的出发点上明显超越了秦汉游仙诗;诗中表达他对本然生命之获得充分满足的潜在渴望和建功立业、从而在社会层面上实现人生价值的强烈渴求。曹操的游仙诗出之于艺术理性,传达了对个体生命的理性认识和对人生价值的理性把握。  相似文献   

9.
心知肚明     
相传三国时,有一天周瑜一只脚刚刚迈出门槛,便撞上迎面而来的曹操。于是周瑜就问曹操:“你看我现在是要进呢,还是会退?”曹操思忖:说要进吧,他可以往后退:说要退吧,他可以向前行,因为腿长在周瑜的身上。正在曹操难言进退之时,一只飞虫突然飞到曹的跟前,曹操伸手一捉,巧啦,逮着了。同时也来了灵感,随即以反问作答,  相似文献   

10.
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选修)在论及曹操势力日益壮大的原因时说:“196年,曹操带兵把汉献帝劫持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占了优势。”但是我们在分析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所出现的结果后,就会看到,这种政治优势对曹操的帮助并不很大。  相似文献   

11.
东汉末年,曹操利用袁绍的失误,抢先奉迎汉献帝于许昌,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曹操正确运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实力,为官渡之战的胜利和统一北中国创造了一些良好的政治、外交条件。与此同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负面影响也日渐增长,限制了曹操集团的发展,曹操也逐渐放弃了这一策略。“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人谋”的重要表现与结果,其作用的发挥取决于曹操的个人素质与曹操集团的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12.
曹操的屯田理论和就地取给、就近取给的“因粮于敌”思想;诸葛亮的“以粮为本”、重视军队后勤保障和在前线与后方发展生产、广殖财力、多渠道筹措军用物资的军事经济思想以及袁准重视农业生产的“富民强兵”思想,在客观上都具有维护农民阶级利益和发展经济的作用,在今天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公元200年,在群雄割据的三国初期,袁绍、曹操、刘表、孙策、刘焉、马(腾)韩(遂)、张鲁等均称霸一方。其中,袁绍、曹操是两支劲敌。袁绍雄踞北方军事力量最强,号称"带甲百万",而曹操已将天子汉献帝刘协迎奉到了许都,完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目的。于是,袁曹之争不可避免。官渡之战就是记载这两大军事集团胜衰的经典战役,并以强大的袁败弱小的曹胜而告终。本文通过战争背景、战前准备、战役过程及其结果等几个方面的比较与论述,进一步阐明了曹必胜、袁必败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官渡之战是汉末三国三大战役中的头一个战役,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之战,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从战前准备层面看,曹操早在初平二年七月就认定与袁绍的决战不可避免,在军事、政治、经济、人才等方面处心积虑地为日后的这场决战作了精心的全方位的准备。袁绍在很长一段时期根本没有意识到曹操会成为自己最大的对手,准备既不充分又有严重缺失,部队战斗力不强,且领导集团对要不要发动这场战争也发生了严重分歧。从战略部署层面看,曹操亦比袁绍合理。从战役过程层面看,双方在谋略、指挥和战斗力等方面更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15.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一场战争。曹操在这次战争中以少量的兵力战胜了袁绍的数十万大军,为其后占据北方、发展势力打下了基础。而考其"以少胜多"的原因,乃在于曹操的善于用人和袁绍的不善用人,说明了"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  相似文献   

16.
曹植于何时何地犯禁出司马门,众説纷纭。关于时间,主要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之说,但却忽略了《魏书·曹植传》"二十二年,增置邑五千"的记载,因为以法治国是曹操任魏王后于该年确立的基本国策,如果曹植犯禁出司马门发生在这一年,犯了法还增加封户,则连桓、灵之世也不如,故曹植犯禁出司马门不可能发生在217年,而应在216年5月献帝封曹操为魏王之后的当年之内。关于地点,郦道元在《水经·谷氺注》上所説曹植犯禁出司马门时的景物,如宣阳门、铜驼街等建筑物并不存在,此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地名。而从“王者有兵卫,亦卫司马门”上看,曹植犯禁所出司马门,应为邺城魏王宫的西门,《三国志通俗演义》为此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人们多把曹丕对曹植横加迫害的原因归于曹植曾经与曹丕进行过激烈的立嫡之争,这实际是一个"冤假错案"。仔细考察历史记载和曹植的诗文,结合曹植的思想个性,不难发现所谓"立嫡之争"只是曹丕在和曹操的选择及曹植的依附者进行竞争,而曹植本人根本不曾有争夺之意。  相似文献   

18.
在建安时代,我国诗坛上涌现出许多优秀诗人,以曹操为首的诗人开创了反映社会、质朴刚健的文风,称为"建安风骨".曹操的诗反映了当时动乱的社会,抒发了自己雄壮的胸怀,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壮美的图画.  相似文献   

19.
高校教职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要做到‘全员’育人"。高校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老师的首要任务也是我们专业课老师责无旁贷的职责。专业课老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注意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结合中医专业知识的特点看,中医药文化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与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与高校思政课程的内容有着相关性。思政课程中的思想、原理与之可发生共鸣,相得益彰。本文以中医护理教学为例,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医学生思政教育融合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曹操写作的公文和书信,清晰地勾勒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演进历程,折射出曹操与汉朝皇室的微妙关系。依据曹操文书,可把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过程分为5个阶段:反对擅行废立,初挟天子,奉辞伐罪,为“不逊之志”辩,昭然若揭。曹操的文书是其挟天子以令诸侯军政方略的动态显示,为我们加深认识这一方略的实施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