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几十年来第一次形成了社会主义多元化舆论。”这是戈尔巴乔夫在刚刚结束的苏共中央全会上对苏联新闻界变革的估价。的确,一个时期以来,苏联新闻界的新面孔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许多国家的报纸发表文章,认为苏联新闻界“无疑已比以前开放了”,其做法是“几年前不可想象的”.  相似文献   

2.
他既是一位机敏灵活的外交官,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记者。这两者的结合使他成为一位颇具魅力的人物。当戈尔巴乔夫出访西方时,他是一位引人注目的官员。西方新闻界称赞他的活动是“官方同新闻界联系的新形式”,“使人看到了苏联的面目”,“感觉到苏联新闻界的变化”。在国内,他常常以评论员身份在电视屏幕上出现或者作为报刊国际问题专栏的主持人。一些苏联观众和读者称赞他博学多识、语言流畅和富有幽默感。  相似文献   

3.
孟超 《新闻传播》2010,(5):123-125
苏联进入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后,在新闻界大力推行“公开性”原则.改变了苏联原有的新闻媒体格局。本文着重探讨苏联贯彻“公开性”原则给新闻界带来的变化.以及它在新闻改革中带来的成效和留下的失误.而后以史为鉴.从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结合国际新闻事业发展现状.赋予公开性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探讨其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新闻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0月底举行了一次学术报告会,探讨如何深化我国的新闻改革问题。甘惜分教授在“关于社会主义中国的新闻体制改革的设想”论文中指出,要改变几个传统的新闻观念,并提出几项建议。教师程曼丽介绍、分析了苏联新闻界近年来的改  相似文献   

5.
1947年3季度,解放区新闻界办了一件大事:反对“客里空”。当时还不多见“运动”一词,如果对比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的标准,完全称得上一次反对“客里空”运动。对新闻界来说,这是一次思想上的基本建设。“客里空”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名剧《前线》中的一个反面人物——品质恶劣的新闻记者。他善于“捕  相似文献   

6.
1988年上半年,国际新闻学会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首次举行圆桌会议,就苏联的“公开性”在东西方关系中的重要性进行广泛讨论。来自民主德国、匈牙利、波兰、苏联、南斯拉夫、奥地利、芬兰、法国、瑞典、瑞士、英国、美国和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新闻界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国际新闻学会会长盖利勒在开幕词中说:最近,我们注意到苏联正存进行的“公开性”和“改革”,已受到新闻界的欢迎,东西方之间的情况交流也较前有很大进步,但还有可以改进之处,即我们必须享有更  相似文献   

7.
1987年对苏联人民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在逝去的一年里,苏联新闻界的同行们是怎样走过来的,留下了什么脚印?……我们奉献这份《1987年苏联新闻界活动记事》,希望它能给研究苏联新闻事业的读者带来方便。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一次基本建设 1947年3季度,解放区新闻界办了一件大事:反对“客里空”。当时还不多见“运动”一词,如果对比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的标准,完全称得上一次反对“客里空”运动。对新闻界来说,这是一次思想上的基本建设。“客里空”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名剧《前线》中的一个反面人物——品质恶劣的新闻记者。他善于“捕风追影,道听途说,片面夸大,肆意拔高”,给《前线》的主角戈尔洛夫——一个刚愎自用,拒不接受新鲜事物的将军,帮了不少倒忙。中共中央为迎接抗日战争胜利,于1945年向全党干部推荐阅读这个剧本(同时推  相似文献   

9.
1988年是苏联基本上结束改革第一阶段,开始第二阶段的一年。在逝去的这一年里,苏联新闻界做了哪些工作,有些什么活动?我们奉献这份《1988年苏联新闻界活动纪事》,希望它能给研究苏联新闻事业的同志们带来方便。  相似文献   

10.
来自23个国家的代表和新闻工作者应邀参加了去年在莫斯科举行的“大众新闻工具与人权问题”国际科学实践会议。这次会议是由苏联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的。国际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诺登斯特伦在发言中对资产阶级新闻媒介“自由流动”的观点加以批评。指出所谓“自由流动”是促使西方大众新闻媒介在发展中国家新闻界  相似文献   

11.
吴珊 《青年记者》2008,(8):50-51
从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开始,到1991年苏联解体结束,这短暂的6年时间,正是苏联大刀阔斧地进行政治改革的过程,而戈尔巴乔夫的新闻改革,也正是以高度政治化为前提而进行的。苏联群众性周刊《星火》画报总编科罗季奇对英国BBC广播公司说:“戈尔巴乔夫执政的大约二年里,变化最大的是新闻界。”  相似文献   

12.
近一个时期来,苏联报刊一改过去死板、单调、沉闷的状况,扩大了报道的公开性。报刊办得比以往尖锐、泼辣了。用英国《泰晤士报》的话说,“它们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合乎于时代。”苏联现有中央、地方和事业性报纸8000多种,杂志5000多种,用55种民族语言出版,平均每个家庭有6种定期报刊。因此,苏联报刊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改革的前途。苏联领导人看清了这一点,苏共二十七大一结束,戈尔巴乔夫就接见新闻界领导人,提出报刊改革、扩大公开性的问题,他指出:“公开性是社会的正常现象。要是没有它,我们就将一事无成。”扩大报道面,是苏联报刊贯彻公开性原则的前提。过去,苏联报刊在新闻报道中,存在着许多禁区。如今,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真理报》总编辑阿法纳西耶夫说,今天不存在原先被认为是“不可侵犯的”或“不容许”批评的“被禁的”题目、领域和现象了。  相似文献   

13.
提起“客里空”其人,新闻界同仁、尤其是老一辈 人士是并不陌生的。他是苏联作家考涅楚克剧作《前线》中的人物,是一名捕风捉影、捏造事实的战地记者。正合我国一句老话,叫做“不打不相识”。早在1947年夏季,解放区新闻界就曾开展过反对“客里空”运动,当时各新闻机构都纷纷检查失实报道,并公开作自我批评,同“客里空”进行了短兵相接的交锋。 流光易逝,那场交锋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照理说,“客里空”其人早已垂垂老矣,然而,他的中国同道们却不甘寂寞,依旧承袭“客里空”的手法,不时地在我们传媒中制假添乱,引起受众对…  相似文献   

14.
我国新闻界和文艺界关于新闻特写的概念与前苏联及西方均有别。前苏联有关“特写”的界定相当于中国的“报告文学”,西方所说的“特写”则指“非纯新闻报道”,范围甚广。 五十年代,我国新闻界和文艺界曾用高尔基、波列伏依的基本观点来界定“特写”的概念,并加以发挥,刘白羽写的《论特写》(见《新闻战线》1958年第1期)是一篇有代表性的文章。他写道:“近数年来,特写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从苏联介绍过来的。”“特写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是应当和诗歌、小说、戏剧  相似文献   

15.
1988年上半年,国际新闻学会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首次举行圆桌会议,就苏联的“公开性”在东西方关系中的重要性进行广泛讨论。来自民主德国、匈牙利、波兰、苏联、南斯拉夫、奥地利、芬兰、法国、瑞典、瑞士、英国、美国和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新闻界  相似文献   

16.
1991年“8·19”事件后,苏联共产党全面解体,各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宣告联邦解体,12月底前苏联不复存在。苏联政局的剧变使新闻界受到了强烈震荡。为了挽救每况愈下的经济形势,前苏联许多共和国均先后放开物价以开拓市场。但飞涨的物价引起了许多矛盾和连锁反应。这种“休克疗法”使得新闻界更加举步维艰。过去新闻机构一直依靠党和政府补贴资助,现在改为自负盈亏独立经营。在纸张、通讯服务、印刷、出版、发行等费用大幅度上涨、报刊订数又在猛烈下跌的情况下,许多报刊和新闻机构不得不采取少出刊、解雇人员,甚至停刊的手段苦苦挣扎。  相似文献   

17.
《人民日报》1983年3月26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载了《“最好水平”》一文。该文批评了广播、报纸上时常出现象“最好水平”之类文理不通的错误,并向新闻界提出了“不要再污染我们祖国的语言”的希望。这表明了我们新闻界对祖国语言的规范化的重视。但令人遗憾的是,就在同一版上笔者就发现了几处语病。  相似文献   

18.
“苏维埃报刊”1959年第1期发表了苏联消息报副总编辑格列布湼夫写的“苏联报纸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一文(本刊今年第七期曾经转载)。接着,在第3期、第4期上,又发表了“建筑报”的副总编辑马德鲁金、“森林工业报”的勃洛金等人和“水运报”的两位部主任别尔柯维奇、格伏兹杰夫的文章,对“苏联报纸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所提出的改组专业报刊问题,表示了不同的意见。格列布湼夫在“苏联报纸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中认  相似文献   

19.
春意融融,早在“两会”之前,新闻界就有人预测:这届“两会”将成为增加透明度的一个里程碑。“两会”之后,读者能否给新闻界下这样一个评语:“两会”报道是新闻界不甘缄默,呼唤改革,勇于开拓,一展实力的一次“大会战”。实践证明,中国新闻界是大有潜力、大有作为的。连外国记者也惊异地发觉,他们的中国同行,“几乎在一夜之问由缄默变得开朗起来了。”更加民主、更加开放、更加实在的“两会”,为蕴藏着改革活力的新闻界提供了释放能量的机遇。新闻界在这个期待已久的竞技场上,尝试了早已孕育成熟的设想,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然而,作为新闻  相似文献   

20.
近一个时期来,苏联报刊一改过去死板、单调、沉闷的状况,扩大了报道的公开性。报刊办得比以往尖锐,泼辣了。用英国《泰晤士报》的话说,“它们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合乎于时代。”苏联现有中央,地方和事业性报纸8000多种,杂志5000多种,用55种民族语言出版,平均每个家庭有6种定期报刊。因此,苏联报刊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改革的前途.苏联领导人看清了这一点,苏共二十七大一结束,戈尔巴乔夫就接见新闻界领导人,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