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2 毫秒
1.
作为20世纪描述美国黑人创伤小说之一的《看不见的人》,通过主人公看不见的人对其社会身份、自我身份和未来追求的焦虑,勾画了黑人探索个人命运和种族命运的众生像,展现了黑人长期被迫面对的种族歧视和文化身份危机,记载了黑人文化身份意识逐步走向自觉的历程.焦虑来源于对自己在世界中所处地位的担忧,因此在以白人价值观为主导的美国社会中,对自我身份、社会身份以及种族意识焦虑的探讨不仅对于黑人群体,对其它少数族裔群体的权利诉求也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微暗的火》是一部创作手法独特、叙述技巧新颖、主题表现方式隐晦的后现代主义作品。读者、作者和文本之间的智力游戏体现在阅读和探索小说之中,小说的意义难以穷尽。笔者着眼于新的角度,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导致小说叙述者之一金波特孤独人生的缘由,即身处“文化霸权”之下的外来者被“边缘化”,成为“他者”。文章进一步分析得出了金波特试图摆脱“他者”身份的方法,即按照自己的理想设计人生,建立一个摆脱现实秩序的乌托邦——影子王国。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文类这一话题为切入点,通过对现代中国文学史的批判来解构文学现代性,探究现代文学在确立自己身份时,是如何与现代民族国家共谋,建立其独断的、时间性的文学史叙事框架.同时尝试以多元化和空间化的态度看待文学史,否弃"传统"和"现代"的二元对立,描述文学在种种参差的文类形态中的延续,将"文学"的内涵加以丰富,揭示中国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意义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在后现代小说《微暗的火》中,金波特的注释叙事和拉康的欲望主体理论有着异体同质的关系。首先理清金波特的注释叙事模式,进而探讨其叙事动力,最后分析叙述主体金波特在主体间性框架下的悲剧命运,并尝试对小说命名问题做出后现代心理分析意义上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扶桑》体现了移民身份带给严歌苓的文化身份认同焦虑,及由此引起的对Fantasy的关注和书写。面对身份的焦虑和困惑,身处边缘的严歌苓放弃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一个绝对的归属,进而选择寄居于文学这个超越文化藩篱的归属,并以她独具风格的写作,将个体、民族特质融合在文化属性和文化身份的寻找中。边缘的身份会引起对异质文化各种经不起现实考验的Fantasy。严歌苓运用新移民文学的创作验证、思考这些Fantasy和Fantasy破灭后对现实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从身份认同的视角,对鲁迅小说《孔乙己》描述的生存世界和孔乙己的悲剧意义可以得出新的认识。揭示身份认同的困境与焦虑,不断粉碎孔乙已残存的生存梦想,也使孔乙己生存的社会空间成为一个麻木、冷漠、无望的世界。  相似文献   

7.
文学地理学中的“自然气候”范式,强调了自然气候在文学风格形塑中的核心作用。斯达尔夫人之后,文学地理学研究者对自然气候与文学之间的关系鲜有关注。在当下的文学地理学研究中,以自然气候为视野考察国内文学地理现象仍具有重要意义。21世纪以来,青春文学“川派”作家群的语言风格彰显,正是自然气候深刻影响文学风格的典型。从语言风格对这一作家群体的地域化身份界定,本质上是通过“空间隐喻”方式所达成。“空间隐喻”是指这一作家群体将四川多雾气候的地理特性,以“空间隐喻”的方式“映射”到其作品语言中,形成一种语言风格的地理学暗指。正是这种地理暗指,青春文学“川派”作家群才具有一个能被界定的同一身份。  相似文献   

8.
由于科幻小说长久以来存在的边缘性,科幻小说作者身份也受到主流文学的审视,这使得作者倾向于否认自己的科幻作者身份而转向主流文学,即对自身的作者身份产生焦虑。科幻小说的写作特性使得其被认为是落伍的写作,权力话语的凝视让科幻小说作者无法产生有效的话语,而科幻粉丝群体的内转趋势间接强化了其群体的边缘性,这些原因使得科幻小说作者身份无法得到持续的保持,为了产生强有力的科幻话语实践,科幻作者身份就需要走出这种焦虑的谜局,建构科学有效的科幻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9.
王晓燕 《文教资料》2013,(16):11-13
小说家拉德克里夫·霍尔的《孤寂深渊》被誉为女同性恋文学的"圣经"。通过描写女主人公斯蒂芬·戈登的成长经历、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女同性恋者寻求身份认同的艰难过程。居住空间作为人的生存方式,与自我身份认同之间存在内在、深层的联系。作品居住空间的变化恰当地诠释了女同性恋者在当时社会受到的身份困惑、身份焦虑和自我的身份认同。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孤寂深渊》,解读斯蒂芬居住空间的转移与她身份认同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0.
以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人》《莫娜在希望之乡》这两篇小说为例,结合美国历史与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借助身份理论,围绕阶级、政治、文化、种族等因素对作品中所体现的身份问题以及焦虑情绪做出具体的分析,表明作者在丰富美国文学创作的同时,还深刻介入到那个时代的生活与思想。  相似文献   

11.
对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他是否还在人间》的研究,可以从身份问题入手,探讨小说中4个青年画家的自我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认同和混合身份认同以及三者之间的关联。小说中米勒诈死并改名换姓,虽然以一个富商的身份活着,但是那个热爱画画、充满梦想的青年已经死了,他最终活在孤独与痛苦的混杂身份中,即他的肉体活着,而精神已死。  相似文献   

12.
许展 《海外英语》2012,(17):202-203
Oedipus Rex,which was created by Sophocles,is a famous tragedy.Although Oedipus in this play tries very hard to find his origin and self-identity,it is not necessarily the reason for his downfall.The real reason he was so tragic is that he had no control of himself,making things worse by his arrogance,ostentation and fierce-temptation and therefore inevitably fulfilled his fate no matter how hard he tries to escape.  相似文献   

13.
美国作为一个本土文化和移民文化交错互动的国家,正确定位其文化身份对于美国人来说显得特别重要。亨利.詹姆斯作为精英文学的代表,早在20世纪初就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意识到文化身份的重要性,其作品《奉使记》中主人公斯特莱塞对自我身份的追求深刻的反映了这一主题。文章基于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通过分析斯特莱塞对身份探寻的过程,得出斯特莱塞对身份的追求不仅代表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大美国人民对文化身份感到模糊的现状,同时也传达了詹姆斯对于美国文化该如何发展的的文化主张。  相似文献   

14.
童年时代跨文化熏陶,为奈保尔成为飞散作家奠定了文化底蕴。青年时代跨文化教育,让奈保尔产生身份认同危机和文化归属困惑,这是奈保尔成为飞散作家的动因。中、老年时代跨文化旅行写作促使奈保尔不断地在他独一无二的话语里寻找身份认同、文化归属和精神家园。奈保尔是后殖民时代典型的飞散作家。  相似文献   

15.
安东尼·吉登斯是当代著名的社会学理论大师之一,国内外学者主要关注他的结构化理论,而对他的自我认同理论关注较少.文章分析了<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的主要内容,总结出这本书所要表达的现代性条件下的自我认同是在反思性选择和反思性自恋机制作用下的一种建构过程,并总结出吉登斯自我认同理论具有的最重要的认识论价值就是,现代性条件下自我认同的方向首先是向内,然后才向外的,而传统社会里自我认同的方向则首先是向外,然后才向内的.而且,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也带有理想化的色彩.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suggests possible frames of reference for understanding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policy in the Eastern part of Europe. (a) According to the geographical frame, the concept of ‘Eastern Europe’ and its education reflects a struggle for political power and self-identity. (b) According to the political frame, the transition of 1989/1990 opened up a ‘third political way’ between capitalism and socialism for a few decisive years. (c) According to the cultural anthropological frame, the distance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European education is not only a modernization gap, but also a cultural gap which needs comparative cultural analysis.  相似文献   

17.
定军山在三国历史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定军山的军事地理位置特殊;蜀、魏定军山之战意义深远;诸葛亮八年北伐屯兵定军山下,留下了丰富的古迹文物;诸葛亮遗命“死后葬汉中定军山”,后主刘禅又下诏“近墓立庙”为诸葛亮在定军山下修建了“天下第一武侯祠”;定军山将永远是在画历史文化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18.
刘师培的文艺研究重心不在于艺术现象本身的分析,而是试图通过文艺的探讨在理论上揭示中国文化精神的命脉所在,以期完成救亡图存的爱国使命。在西学东渐的文化背景下,他关于文艺起源、文艺变迁及文艺地域差别的研究彰显了其学术救国的文化理念,呈现出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轨迹和过程。  相似文献   

19.
Literacy classrooms are places of tension in the shaping of literate identities for Black male students because of classroom and cultural mismatch, racialized literacy beliefs and deficit views of Black male literacy achievement. However, research on connections between students’ out-of-school literacy and academic literacy participation tells a strikingly contrasting story because efforts are made to connect literacy to the lived experiences, popular culture, and the personal literacy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o what happens in the classroom. Understanding the roles of literacy and space – specifically how Black male youth navigate, contend with, and participate in these spaces – is integral to transforming literacy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for Black male youth within school walls. This paper uses Foucault’s theory of other spaces in order to examine one boy’s discovery of four edge-of-school spaces – spaces that he discovered for meaningful literacy engagement.  相似文献   

20.
林纾的《合浦珠传奇》《天妃庙传奇》《蜀鹃啼传奇》,在剧情取材、思想主题、所涉风俗等方面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这种地域性特征的形成,与他受所生活环境地域文化的影响、从个人生活经历中为传奇取材及离乡后对故乡的深沉怀念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