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在对2000—2014年42国制造业服务化对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技术创新,以检验其在上述影响中存在的中介效应,并进一步从国家和行业层面对相关影响可能存在的异质性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制造业服务化与一国GVC分工地位之间有显著的"倒U型"关系;技术创新在制造业服务化影响一国GVC分工地位中存在非线性中介效应;技术创新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产生的中介作用存在异质性,在发达国家中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但在发展中国家中其中介作用并不显著;技术创新在不同制造业的服务化影响中产生的中介作用也存在异质性,在知识密集型制造业的服务化影响中其中介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基于技术创新理论与知识资本理论,首先从理论上深入探讨了制造业服务化对技术创新的直接影响机制,以及基于知识资本的中介作用机制,其中将知识资本界定为研发资本、人力资本和创新设施资本三个维度,之后利用2000—2014年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从直接影响机制看,制造业服务化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该影响效应存在着行业异质性;从制造业行业异质性视角看,制造业服务化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不显著,对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却是显著的,但影响效应不存在着差异性;从服务要素投入行业异质性视角看,低端服务要素投入对技术创新的服务化效应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高端服务要素投入则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中介作用机制看,研发资本、人力资本和创新设施资本是制造业服务化影响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渠道,其中创新设施资本的中介作用效应最大,研发资本的中介作用效应最小。  相似文献   

3.
彭薇  熊科  唐华 《科研管理》2023,(4):77-84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凸显动能转换的时代背景下,本文基于2006—2017年我国30个省份动态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技术创新对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1)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技术创新对两类消费升级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创新效率越高,越有助于促进我国居民从温饱型消费向发展型和享乐型消费过渡;(2)消费升级存在时间黏性,当期消费会受到往期消费水平的正向影响,而技术升级有助于打破这种黏性,助推消费升级;(3)产业结构升级在技术创新和消费升级之间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体现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对拉动内需的“引擎”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对2000—2018年中国先进制造业服务化对先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引入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两类不同的技术创新,以检验其在上述影响中存在效应的差异。研究发现,先进制造业服务化对全球价值链升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先进制造业服务化与模仿创新之间呈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先进制造业服务化与自主创新之间呈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关系;知识资本投入在先进制造业服务化与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中均存在调节效应,对自主创新产生促进效果,但对模仿创新产生负向影响。为进一步推动服务化进程,政府应鼓励推动先进制造业及服务业中的互动融合,并健全市场配置和运行机制,增强先进制造业技术、产品和市场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理论上研发投入可通过技术创新等途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但尚需实证验证.基于2005-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广义最小二乘估计(GLS)和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方法研究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在不同省份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且研发投入能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在研发投入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中发挥显著的中介效应,但中介效应水平只有14.43%,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推动我国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引进和吸收高素质科研人才,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等.  相似文献   

6.
基于我国2007—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面板模型考察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生态竞争以及服务竞争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影响,并以绿色技术创新作为中介变量考察地方政府竞争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结果表明:(1)异质性地方政府竞争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经济竞争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生态竞争和服务竞争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促进作用;(2)中介效应表明存在着“地方政府竞争—绿色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传导机制,经济竞争抑制了绿色技术创新、间接抑制了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竞争和服务竞争通过提高绿色技术创新间接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4-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从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和生态化三方面考察市场一体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整体影响和空间效应,并检验科技创新在市场一体化影响产业结构升级过程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1)市场一体化能够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生态化,且这种作用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2)市场一体化提升本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生态化水平,但对相邻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生态化产生抑制作用,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作用仍局限于本地;(3)科技创新在市场一体化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生态化路径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而对产业结构合理化无中介作用。据此,本文认为加速市场一体化进程和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5—2018年全国30个省市区(不包括港澳台和西藏)的面板数据,运用广义最小二乘估计(GLS)和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方法研究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研发投入能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在研发投入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中发挥显著的中介效应,但中介效应只有14.43%,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唐国锋  李丹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9):130-139
以重庆市为例,将制造业划分为3种类型共16个细分行业,基于2007-2015年间重庆市投入产出表及统计年鉴数据,以完全消耗系数表征制造业服务化水平,以制造业分行业总产值对数化数据作为产业转型升级衡量指标,对制造业产业结构、服务化水平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建立固定效应回归模型(FERM)对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与服务化水平及其他投入要素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研究表明,重庆市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产业产出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其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正逐步减弱;服务化对重庆市制造业转型升级总体上具有正向影响,在不同类型制造业间影响差异较大,同时细分行业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存在正向和负向两种不同的作用趋势;服务化投入并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唯一决定因素,还需与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及技术投入实现协同。  相似文献   

10.
劳动力流动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为了检验劳动力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本文从理论方面阐述了劳动力流动通过人力资本积累效应和消费需求效应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机理,通过构建多维产业升级指标并运用中国2002—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劳动力流动通过人力资本积累效应和消费需求效应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抑制第三产业内部升级的中介效应显著。劳动力流动对产业结构整体升级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从服务生态系统的视角指出制造业服务生态系统的形成,然后剖析制造业服务生态系统的结构,最后提出制造业服务化升级的路径。服务生态系统由供应系统、需求系统和其他社会资源构成,制造企业通过社会资源整合和服务化程度升级而呈现三种服务化升级路径。  相似文献   

12.
科技服务业作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运用现代科学知识、技术和信息向企业提供智力服务,可以通过专业化分工降低制造业成本、通过技术创新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优化资源配置,有效提升制造业的效率。然而,这种提升作用并不是直接的,可能通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服务业集聚和人力资本水平等条件来实现。为了明确科技服务业促进制造业效率提升的路径,本文基于东部地区11省(市)的面板数据建立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完全中介效应,科技服务业集聚的中介效应较大,人力资本水平的中介效应较小。据此提出建立产学研+中介联盟,整合资源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引导科技服务业按照城市群形成空间集聚,建设一站式科技服务园区,培养自主创新人才,提高企业人力资本水平。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区位商指数(LQ)测算并分析了我国30个省市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以产业结构优化(IND)为因变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LQ)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将外商直接投资(FDI)、经济增长水平(RGDP) 、技术进步(TEC)、城市化水平(URBAN)作为控制变量,通过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2005-2013年间我国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呈集聚发展态势,但省际间不均衡特征明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显著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镇化水平、经济增长亦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正效应,但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进步呈负效应。最后,本文提出了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摘要:在对制造业能耗强度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运用1994-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制造业能耗强度的路径进行研究,同时以制造业的能源消费结构为控制变量,技术水平和能源价格为调节变量,研究调节变量对制造业产业结构与能耗强度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通过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达到降低能耗强度的目的;同时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制造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技术水平和能源价格对制造业产业结构与能耗强度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并不显著。最后,针对本文的研究结论,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完善能源市场价格机制和提高能源技术水平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效应为理论框架,构建了二者的共生演化模型,并以"义乌商圈"和"柯桥商圈"为例对产业集群与城市化的共生演化路径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在特定区域(城市)空间内,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不仅存在互惠效应,而且还存在相互排斥的挤出效应;(2)(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依赖于制造业,但不完全受制于它,尤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逐渐呈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和主导性;(3)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演化路径由二者的互动效应决定,二者的互惠效应越强,区域(城市)的整体经济容量就越大;(4)地方政府应致力于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创造有利环境,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产业结构合理安排产业发展的优先顺序,并在都市圈经济背景下有针对性地实现"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制造化"。  相似文献   

16.
在测算中国30个省市新旧动能转换水平的基础上,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究对外贸易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效应、消费需求效应、人力资本效应以及环境负担效应对新旧动能转换产生影响。结果显示:(1)中国新旧动能转换水平逐年上升,且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2)对外贸易对中国新旧动能转换影响显著,消费需求效应、技术创新效应、人力资本效应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且这种影响程度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3)不同贸易方式对中国新旧动能转换的影响程度不同,一般贸易的促进作用大于加工贸易,高技术贸易的促进作用大于非高技术贸易。据此,提出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贸易竞争力、建立针对性的区域产业联动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实施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于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推动作用,但是有关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城市绿色发展影响的研究较为少见。文章使用2005—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2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构建城市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熵权TOPSIS测度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的绿色发展绩效。此外,文章将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并运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其对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长三角城市群的绿色发展绩效整体偏低,并且绿色发展绩效均值在地区和城市之间存在空间异质性;(2)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发展绩效存在促进效应,同时会对周边城市的绿色发展绩效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并且其稳健性得到检验;(3)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在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发展绩效的影响机制中发挥了多重中介效应,并且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比例更高。  相似文献   

18.
针对产业转型升级动力效应领域定量化探究产业环境、要素流动、技术创新等维度的影响研究较少的现状,从产业环境、要素流动和产业转型升级三大维度对影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效率的传导机制开展定量研究。基于要素流动的视角,将技术创新因子纳入要素流动范畴,并根据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密集度与产业要素优化效率关系,将制造业转型升级分解为创新性转型和要素性转型两种类型,利用我国30个省份2014—2016年、2018—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产业环境优化能显著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其中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效应最大,该指数每增加1%则制造业转型升级效率提高6.80~6.94,产业吸引力、碳值控制、政府创新激励次之,而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环境规制呈现抑制效应;同时产业结构升级在两种分解效应中均为正向驱动作用,但政府政策调控对制造业创新性转型有激励作用而对要素性转型有阻碍作用。(2)要素流动能显著直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并发挥部分中介效能,驱动效果表现为“技术>资本>劳动力”,中介能力依次为“资本>技术>劳动力”。(3)技术、资本、劳动力3种主要要素的跨区...  相似文献   

19.
陈伟宏  王娟  张鹏  曾萍 《科研管理》2021,42(9):79-86
针对现有服务要素内容作用方式、重点不清晰的问题,基于2002—2015年中国工业面板数据,构建嵌入在全球价值链中制造业服务化投入与技术溢出协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理论模型。实证表明:(1)嵌入全球价值链中并不一定有助于优化制造业服务化投入与技术溢出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效果;(2)在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有效利用不同服务内容投入、促进要素资源重组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更为重要;(3)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跃迁过程中,要素投入内容重点和方式发生改变。本文为推动产业升级提供了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发展为切入点,探究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路径,实证检验信息化嵌入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信息化嵌入能显著推动制造业显性比较优势的提高,主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劳动力成本实现;对制造业整体来说,信息化嵌入通过劳动力成本中介增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中的显性比较优势;信息化嵌入的影响及传导机制作用于不同技术水平制造业时具有显著差异,高技术制造业与信息化结合更好,技术创新和劳动力成本的中介效应显著,低技术制造业技术水平低、信息化结合能力弱,中介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