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厦门市大学生体育社团现状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厦门市三所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体育社团尚处于发展的初期,规模小,学生参与程度低;体育社团会员构成中,男生与女生有显著差异;会员对体育社团开展活动的评价总体较好;有近七成的大学生希望选择体育社团作为课余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大学生对体育社团运动项目的选择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要从体育政策、组织管理、项目设置、舆论宣传等方面入手,推进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杨睿 《体育世界》2014,(5):96-98
上世纪末美国学者莱斯特·萨拉蒙曾言:“有组织的自愿性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开展,私人的、非营利的或非政府的组织在世界各地的建立,正在如火如茶的进行之中”似乎我们也正置身于一场全球性的社团革命之中。“体育社团”这个既古老又现代的名字在我们的周围出现频率越来越高。说它古老是因为在距今七百多年前的我国宋朝就有了和当今体育社团组织功能与形态极为类似的“齐云社”。说它现代是因为在高校这个当代中国青年精英最集中的小社会中,体育社团是个知名度参与度极高的校园团体。然而从查阅“齐云社”和高校体育社团的相关文献资料中我们惊奇的发现,两个相距近百年的社会群体,在组织结构、功能作用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自治是个人或集体管理其自身事务并对其行为和命运负责的一种状态”“齐云社”和高校体育社团两者同时表现出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特征,成为相互印证互为启示的重要例证。因此本文通过文献法,调查法把两者所共有的自治因素作为分析的切入点予以论证。  相似文献   

3.
研究认为,当前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竞赛体系的组织结构包括竞赛的组织机构、相关职能及其联结方式;存在政府下放权力不足、职能还需转变等五个问题.研究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理顺社团与政府的关系,明确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竞赛管理职能,提高机构市场运作水平、打造高校赛事品牌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社团的传承为出发点,采用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调查等方法,总结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的时代价值的同时,分析其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人文价值观念缺失、传承路径单一、管理不合理。为实现高校社团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质量传承,提出以下研究思路:提高文化渗透、深化社团文化建设、增加与校外组织的交流合作、优化社团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分析的方法,在调查闽台高校体育社团各自开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闽台高校之间体育社团的交流现状和意义。研究表明:通过闽台高校体育社团的交流,有利于增进两岸校际间联谊,促进两岸青年学子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传承。但闽台各高校体育社团发展存在差异与不足,导致其交流项目内容比较单一,互访的学校甚少。通过加强闽台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和利用闽台特色的时尚运动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台湾高校体育社团的吸引,以形成交流制度化模式,并积极构建两岸高校体育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两岸高校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6.
梳理体育社团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建构主体之间相互认知与信任的社会关系网络,是统筹社会、行业与个人资源,引入社会资本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公共体育事业转型发展与体育产业发展升级的重要桥梁。体育社团主体作为其社会资本的拥有者,包括合作关系的主体与社团构成本身的主体。体育社团各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表现为以政府部门与体育社团纵向层级式联系为主,与其它社会组织联系相对偏少的总体特征。国家与政府层面的主体职能从"全能型"走向宏观引导与合作协商,合作型社会组织的主体职能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合作与互动互助,社团构成的主体职能从过于依赖走向参与治理与规范自治,是体育社团主体职能转变的现实要求。转变观念、健全制度、优化结构,化被动为主动,由管理走向合作,从单一走向多元,是促进体育社团主体职能与关系转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以山西省部分高校体育社团(51个、21种)的组织建设为研究对象,对社团干部组织领导进行研究,旨在高校体育社团干部领导方式的健康发展模式,完善高校体育社团组织建设,促进山西省高校体育社团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兵 《体育学刊》2008,15(6):37-40
论述了中国体育学术性社团的概念、特征和发展历程,在对中国体育学和性社团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体育学术性社团的对策:完善体育学术社团的组织体系;加强社团立法工作,为体育学术社团创造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加强政府对社团组织的监管,强化学会的自律;拓展政府部门的转移职能和委托职能,发展知识型产业链,创新资金筹措机制.  相似文献   

9.
在界定高校体育职能概念的基础上,分析高校体育职能的内容与结构.针对我国高校体育出现的职能定位不准、职能发展不完善的问题,构建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有效整合与良性互动的职能体系.通过强化人才培养、做好科学研究、做强社会服务和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促进高校体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全国性体育社团改革与发展研究——基于学理层面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全国性体育社团的生成、运作、组织模式等共性问题,以及两类全国性体育社团的个性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认为:全国性体育社团仅具有自治社团或独立法人的外观,组织性质与实际运作逻辑存在明显背离;社团管理制度的"分级管理"原则,导致全国性体育社团与其会员联系薄弱;全国性体育社团的政府选择,使其面临社会合法性危机.基于对体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提出全国性体育社团改革与发展的学理思考.  相似文献   

11.
体育社团大学生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192名体育社团大学生和1860名非体育社团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和体育锻炼行为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高校体育社团的参与率比较低;(2)与体育社团大学生相比,非体育社团大学生每次锻炼的时间短,锻炼强度小,锻炼频率低,锻炼坚持差;(3)体育社团大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显著多于非体育社团大学生,体育社团大学生的锻炼氛围显著好于非体育社团大学生;(4)体育社团大学生健康状况显著性好于非体育社团大学生;(5)高校应拓展宣传渠道,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宣传,通过宣传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体育社团,争取更多的企事业和人士对大学生体育社团提供社会支持与帮助,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坚持性.  相似文献   

12.
当前高校体育评价体系的缺失,导致大学生群体对参加体育课和增强体育锻炼的集体忽视。高校体育部门需要制定一套符合当代普通大学生运动技能发展水平的等级评价体系。文章通过研究,归纳出达标类项目、比赛名次类项目、比赛名次和达标类相结合类项目,共三类学生运动技能等级评价标准的制定策略,构建出体育教学、课余锻炼、体育社团、体育文化节、结合校内已有赛事和创设新型赛事等多种学生运动技能等级评价体系的实施办法等具体保障措施,将为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提升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苏北10所高校近38个大学生体育社团以及社团成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体育社团文化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场地器材缺乏、交流机会较少、活动形式单调、宣传力度较小、人事管理不合理等是影响高校体育社团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发展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全国农运会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发展模式的促进主要表现在:体育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在传承我国优秀体育文化、促进农村体育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六位一体的体育发展模式综合了小城镇、村落、学区、家庭、节庆、社团于一体,可以有效解决组织管理、舆论宣传、活动开展、成效评价等问题;政府与企业联动的发展模式可以更有效发挥乡镇企业的实际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艳杰 《体育科技》2023,(6):125-127
以“社课融合”一体化模式为切入点,在非营利组织平衡计分卡的基础上,创建了适合大学生体育社团绩效评估的平衡计分卡,并以此对社课融合模式下高校体育社团组织管理、组织活动、场地设施、社团宣传和社团经费等5个层面的绩效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社课融合”一体化模式能极大地提升大学生体育社团绩效,是践行“教会、勤练、常赛”核心理念、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均衡发展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6.
张建宇 《精武》2012,(22):60-61
本文主要运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以广州市部分高校内的大学生体育社团作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体育社团在高校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论是:大学生体育社团在高校中存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加强了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满足了学生通过社团体育活动得到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拓展了在校大学生自由选择体育活动项目的平台。它的存在带动了高校体育的繁荣与发展,是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给高校校园文化生活带来了新鲜和活力。  相似文献   

17.
体育社团是体育社会组织的主要表现形式,它是实施全民健身战略的有效载体,在基层群众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本文从全民健身的视角下,阐述了乡镇体育社团与全民健身之间的关系,剖析出当前乡镇体育社团的发展困境,即"三无问题"、管理职能缺失、法制化滞后、文化素养偏低等,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优化乡镇体育社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农村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农村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发展进行研究有利于农村体育的组织与管理.通过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等方法对新中国农村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得出:党的正确领导和稳定的政治与社会环境决定着农村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兴旺发展.目前,农村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群体规模小、人际环境单一,存在资源获取困难,缺乏日常活动场地、指导和村委会的支持,缺乏政策法规的有效支撑等问题.提出的发展对策如下:逐步完善法规制度,加强监督与注册;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加大舆论宣传力度;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方式与实体化相结合的方式获取发展资源;采用商户型、精英型、领导型、节庆型和自发自在散落型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发展路径或模式发展农村体育组织.  相似文献   

19.
运用实地调查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探讨沪、苏、粤三地政府培育发展体育社会组织的实践。研究发现,上海创新政府购买赛事服务长效机制,体育社团内在活力持续激发;江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体育社团建设,体育社团实体化社会化程度日益显著;广东重视体育组织规范化治理,体育组织发展多元扶持体系逐步完善。但仍存在着培育制度有待完善、政府职能转移力度不够、对奥运项目体育组织和非奥运项目体育组织的扶持欠均衡和体育社会组织自身较为弱小等问题。研究认为,政府应尽快完善培育体育社会组织的制度设计,强化非奥运项目体育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简政放权,提高体育社会组织业务能力水平等。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体育社团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学校体育中具有一定影响作用。目前,宁波市高校体育社团面临的问题:活动经费不足,场地缺乏,组织松散,社团活动内容单调,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与影响不大等问题,阻碍了体育社团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