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峰  唐莉 《科研管理》2022,43(1):192-199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日益深化,科研人员的国际流动日益频繁,海归学者群体内部的差异性也日益显著,但这一议题尚未引起学界广泛关注。本文聚焦我国高层次人才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以1999—2017年间入选的科学技术领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研究样本,以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时的年龄为职业发展速度指标,分析了不同类别和不同层次的海外经历对高校科研人员职业成就进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海外经历对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时间的催化剂作用具有异质性。获得海外博士学位即归国以及海外经历仅为短暂求学/访问的科研人员在职业发展中均不具优势,而全职海外经历缩短职业成就时间的效果明显。此外,海外经历的加速效应因科研人员所在研究平台的不同呈现异质性。入职“双一流”高校的海归学者往往更快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基于研究发现,论文对我国公派访问政策和高校当前的人才引进实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正为贯彻落实《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加大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更好地吸引、凝聚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高端学术和技能人才,为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吉林省教育厅、人才办、编办、财政厅、人社厅、科技厅、地税局组织实施"长白山学者计划"和"长白山技能名师计划",并研究制定了《吉林省"长白山学者计划"和"长白山技能名师计划"实施办法(暂行)》。  相似文献   

3.
科技人物     
《中国科技信息》2012,(8):16-19
"香江学者计划"在港启动40余名入选第一届"香江学者计划"的内地优秀博士3月30日在香港举行的启动典礼上领取了证书。香港学者协会主席、香江学者计划学术委员会主席黄玉山教授在典礼上致辞时说,"香江学者计划"启动后反响热烈,香港大专院校160多位导师和内地近500名博士申请加入计划,经严格审核,40余名内地优秀博士入选第一届"香江学者计划",并已于3月中旬前抵达香港各院校,跟随导师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自2011年起,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  相似文献   

4.
<正>北京大学"优秀青年人才引进计划"(简称"百人计划")是北京大学从2005年底开始实施的以优秀青年人才引进为核心的重要人才计划。根据学科规划布局的需要,从国内外引进100名左右已在相关学术领域崭露头角,具有学术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学者(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下)全职到校工作。北京大学"百人计划"采取个人申请、学院初选、学校专家委员会评审、学校人才引进小组审批的招  相似文献   

5.
中国高端人才的地理流动、空间布局与组织集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端人才在国别、区域、机构和部门的环流和聚集是一种积极的利益共享机制,既是创新资源和高端人力资本优化配置的组成部分,更是全球化时代知识传播和技术扩散的主要途径。利用1994-2014年“国家杰青”获得者和1999-2014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得者数据,对共计5074名学者的职业流动情况进行追踪,获得626名具有职业流动经历的学者样本。通过分析其职业流动路径,发现:高端人才在区域间的流动总体符合“孔雀东南飞”的特点,东南部的人才环流形态初步形成;人才流动中的“中西部危机”和“东北部困境”的典型表现是严重的人才逆差;从组织视角来看,以中科院为代表的科研机构是高端人才的主要输出地,高校则是主要的接收地,其中的“精英大学”是高端人才的主要聚集场所;在周期和时间序列上,高端人才出走存在“七年之痒”和“47岁现象”,且有日益提前的趋势;高端人才出走与学术资本获得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与行政资源与经济资本的关联较松散。促进高端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需要解决市场失灵以及公共政策合法性和失范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际间科研人员流动的规模和复杂程度日益提高,其流动规律与演化特征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学者的关注重点,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差异化分析是应对新一轮全球人才竞争中亟待研究的新领域。基于Scopus数据库(1),对科研人员发文数据中的作者信息进行挖掘处理以识别科研人员的国际流动,并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分析方法,对一百年(1920—2020年)内不同层次人才的流动趋势、特征与演化规律进行差异化研究。研究发现:(1)从流动强度上看,近百年不同层次科研人员的国际流动均呈现周期性变化,形成了四个持续时间呈递减趋势的流动周期(即1945年以前、1946—1976年、1977—1998年、1999年至今);(2)高层次人才的跨国流动规模与流动类型与学术年龄有关,随着学术年龄增大流动类型逐渐以回流型为主,且前沿学科领域之间流动特征差异较小;(3)不同层次人才的流动类型均以回流型为主,流动模式均逐渐从发达国家间的闭环式流动转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开放式流动;(4)我国人才流动规模在近二十年内飞速扩大,在流动总量及高层次人才流动规模上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国家。  相似文献   

7.
人才引进政策对区域人才资源及其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章采用2014-2019年中国60个大中城市空间面板数据,通过引才政策工具分类建立评价指标,基于要素流动的空间效应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引才政策及其空间溢出对区域创新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引才政策与城市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经济发达地区的引才政策空间优于欠发达地区;引才政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非线性U型空间溢出,推动区域整体创新能力提升。引才政策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不同城市存在显著差异,人才引进的规模效应对区域创新绩效提升具有“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人才的流动速度与城市创新绩效提升正相关。研究结论对引才政策效果评估、完善地方引才差异化策略和区域人才布局工作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柯世堂教授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风工程与防灾减灾工程学科带头人、青年长江学者,目前担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副院长、江苏省风力机设计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曾获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并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计划、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计划等.  相似文献   

9.
杨芳娟  刘云  梁正 《科学学研究》2018,36(8):1421-1431
随着我国消费升级和新经济业态涌现,海归群体在我国创新创业领域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千人计划实施以来,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创业的规模、成效以及影响力都在不断扩大和提升。选取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及其创办的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创业千人的教育背景、工作或创业经历,分析创业千人的跨国流动特征和企业的发展特征,研究认为海归群体归国创业能够集聚高层次人才,转化高科技成果,有效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日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第一批入选名单正式发布。据《人民日报》报道,这项启动于2012年9月的"万人计划",将用10年左右时间遴选一万名高层次科研人才,其中包括100名"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这一消息经某些网站"标题党"转载后引发巨大争议。事实上,检索"万人计划"去年启动时的新闻可知,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  相似文献   

11.
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计划是实现高端人才引培量质齐升和科技强省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中部A省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的调查,发现高层次科技人才计划对入选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职务职称晋升、个人地位和成长空间等都有显著影响。但高层次科技人才计划实施中也存在不足,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优化人才遴选程序、放宽人才遴选限制条件;构建科学精准的人才评价机制;构建彰显价值的人才激励制度;营造一流的人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正>根据《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人才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河南省委组织部等9部门《关于实施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中原千人计划"的通知》精神,经河南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决定开展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中原千人计划"申报工作。遴选对象分为3个层次,共计200人左右。一、中原学者(不超过10名)申报中原学者,应具有中国国籍,在河南省行政区划范围内的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等单位全职固定工作,且至  相似文献   

13.
<正>专家简介:田煜,1975年5月出生于重庆,1998年在清华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01年师从温诗铸院士在清华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5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8年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担任中国摩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主任委员,2017年第六届世界摩擦学大会秘书长。长期从事机械表面/界面行为规律、机理与控制的研究。先后主  相似文献   

14.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海外人才引进政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学术人才跨国迁移决策矩阵为基础阐明海外青年学术人才引进政策的效应,然后采用生存分析中的KaplanMeier分析法和Cox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国家"青年千人计划"项目的政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学术能力因子对青年学术人才"海归"决策具有双重特征,其中在世界Top100任职的青年学术人才回国意愿比较强烈,但在海外进入终身职位序列或者获得终身职位的青年学术人才回国意愿不强,且年龄越大的学者回国意愿越弱;在中国大陆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学术人才并不倾向于回国发展,一般学术人才年龄越大回国意愿越强。虽然高学术能力青年学术人才留在海外是其理论最优选择,但是海外青年学术人才引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与海外市场的收益差异,在吸引高层次人才全职回国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信息》2015,(1):12-13
个人简介男,英国籍,1961年12月18日出生,哈尔滨工业大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目前英国布鲁内尔大学系主任兼制造系统首席教授。2010年入选国家第三批"千人计划"创新人才,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可持续制造中心主任。  相似文献   

16.
<正>专家简介:左志燕,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候系统研究所研究员,第3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她从事东亚气候变异和季风、气候变化、陆气相互作用、短期气候预测等研究多年,在陆面过程对中国气候和亚洲季风变异的影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创新性成果。这些成果对深入认识中国气候和亚洲季风变异有着  相似文献   

17.
正为贯彻落实《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江西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接教育部新的"长江学者计划",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吸引和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内、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江西省教育厅决定,实施"井冈学者计划"。"井冈学者计划"支持高等学校聘  相似文献   

18.
<正>彭涛,广州中法霍夫曼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病毒免疫研究室主任,首席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2008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13年入选第三批"广州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百人计划",同年入选第十批国家"千人计划"。在病毒免疫逃逸机制和入侵机制,抗病毒药物以及疾病快速诊断方法等研究领域取得突破进展,  相似文献   

19.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优青")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的重要人才类项目。本文以近5年(2014-2019)地球科学领域39名获得"优青"资助的青年人才为样本,通过深度挖掘其高水平论文信息,明确了不同入选年龄段(Z1:31-33岁、Z2:34-36岁、Z3:37-39岁)青年人才的成长规律。入选学者基本都有SCI一区TOP期刊论文和Nature指数期刊高水平论文。Z1低龄入选群体基础创新能力最强,多在基础研究方面形成了从0-1的突破性创新成果;Z2和Z3中高龄入选的群体在各自领域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成果认识,且研究更贴合国家重大需求。研究表明,"优青"的资助能够促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且对Z1和Z2群体的助力作用更为显著。青年学者需摒弃"短平快"的工作,潜心开展高水平基础性和契合国家发展重大需求的科学研究,真正做出高水平代表成果;相关管理人员也应遵循不同研究方向青年人才成长规律,避免拔苗助长,破除短时间唯SCI数量的相关考核,给青年学者营造相对宽松、自由,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科研氛围。  相似文献   

20.
作为瑞典公共研发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瑞典战略研究基金会从资助人才的角度设立了四类人才计划,致力于解决公共财政资助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衔接不畅等问题,在推动科技创新和提升瑞典的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简要介绍该机构在瑞典公共研发体系中的作用及其人才计划的设计和布局,并分析其遴选评价机制、资助及管理模式,提出中国应在人才计划的顶层设计和组织实施中加强系统布局和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