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儒学与中国现代世界的关系中,显性拒绝与隐性因袭同在,这一状况既决定了中国现代性的特殊性--中国现代世界是在对儒学这一前现代政治哲学不完全拒绝的情况下确立起来的,也决定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必须两面作战的时代使命--既要进一步批判儒家政治哲学,同时又要依据儒家思想来对治现代性.  相似文献   

2.
西汉时儒学独尊的局面在玄学、佛学的冲击下被打破。隋王朝建立后,隋文帝及隋炀帝大力弘扬儒家思想,提高儒学政治地位,并以儒家勤政爱民的思想为执政理念,在儒学方面采取了诸多措施:尊敬孔子,重用儒士;编修儒家典籍;崇经尚礼,宣扬教化。隋王朝虽统治时间不长,但这些尊儒重教的举措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笼络士人、宣扬德化、稳定统治的作用,并推动了多元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道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概念。在历史上,中国唐代的韩愈率先明确提出了从尧传之孟子的传承谱系,承认道统由帝王向师儒的转移,以之抵抗老之家。时隔一千年,日本江户时代的荻生租徕在承认道统从尧至孔子一脉相承的同时,却对先王之道和儒家之道严加区分,否认孟子是先王学说的继承人,批判宋儒的学说观点,力图对传统的道统学说进行重建,恢复先王之道的治国天平下的政治性。通过韩愈和徂徕关于道统学说的比较研究,可以明白中国儒家学说在日本的流转、影响和日本儒学在批判、继承中国儒学基础上的独特发展。  相似文献   

4.
儒学在儒家思想的传播中起重大作用。琼州府最早的儒学是北宋庆历4年(公元1044年)建立的琼州府儒学。儒学制定了一套办学制度,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使儒家经典逐步普及民间,儒家思想广为传播,为琼州培养了人才,促进了琼州文化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改变,一批人在发展儒学、传播儒家思想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应从儒家思想在琼州传播的史实中吸取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通过探讨杜牧文学思想变化之轨迹,寻求其内在隐衷及韩愈和儒家儒学的关系。认为:杜牧29岁与李勘交往前基本上是一个崇拜兵家大吏且具有兵家思想的人,与韩愈无任何来往,且对儒家儒学有颇多微词;随着与李勘交往加深,杜牧逐渐开始推崇韩愈并赞美儒家儒学,尤其孟轲。杜牧激烈批评元白诗就是这一思想转变的产物。杜牧平生都未放弃兵家志向和兵家思想,但与李勘的交往却给其后半生创作活动留下了难以尽述的印记。  相似文献   

6.
王敏川是台湾彰化人,是日据时代启蒙运动与左翼运动的领袖,在那个年代的台湾他是对儒学体会最深、对儒学的现代转化着力最多的知识分子。在他身上,儒家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构成一个梦幻组合。这个梦幻组合出现在1920年代的台湾,其中所蕴涵的思想的前卫性在当时的汉语世界是无与伦比的。徐复观是专业的儒家学者,他对现实的全面而深刻的关切虽然不及王敏川对社会运动的完全献身,但已非当代其他儒者所及。他不仅对社会主义、性别议题提出儒学立场的看法,更早在1972年便关注环境问题,并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进行检讨。从王敏川和徐复观这两位台湾儒者对社会主义和性别议题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如何在20世纪面对世界新思潮的挑战中淬砺出儒学思想中具有现代意义的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7.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 ,儒学由民间学说变为官方的意识形态 ,导致了儒学“学”与“术”的分离。统治者侧重于在“术”的层面上利用儒学 ,而压抑儒家在“学”的层面上的思想追求。面对汉唐间社会现实的种种变迁以及佛教、道教、玄学、胡文化的冲击 ,儒家的“术”仍然持续顽强地发挥作用 ,而“学”却慢慢地衰落了 ,于是才有了韩愈强烈要求对儒学进行改革和恢复儒学本原“道统”的呼吁 ,这成为宋代新儒学产生的先导。  相似文献   

8.
在唐代,佛教的发展达到鼎盛,并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佛教的发展给本就式微的儒学带来了更大危机,为了恢复儒学的权威地位,这一时期的士人知识分子进行了不懈努力,柳宗元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他积极吸收佛学精义,主张儒佛融会,使儒学在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并对两宋时期程朱理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韩柳与佛学     
这里试图探究韩柳与佛学的关系。韩愈立足于儒家,引释入儒,启后世道统儒学的先声;而柳宗元对佛学则是另外一种态度:他糅合儒释,游刃于中。韩愈等人的融释入儒与柳宗元等人的糅合儒释,构成了佛学对中国士大夫影响的两种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0.
儒学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中国古代社会是家国同构,儒家思想主要是对家族社会起和谐作用。儒学是人际关系学。儒家从个人修养着手,推己及人。它主张仁民爱物,已立立人,已达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对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家族和谐和社会稳定产生了重要作用。近代工商业兴起之后,儒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谭嗣同的“仁学”,具有通向民主的因素;孙中山主张的博爱、天下为公,其思想渊源来自儒家。儒家所讲的诚信,在工商社会仍然有积极意义。儒学与“工业东亚”文明有密切联系。下个世纪是和平与发展的世纪,经过改造,儒学可以适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1.
唐代尽管出现过唐初重道、武后重佛、中唐儒佛对抗、晚唐排佛重道的此起彼伏的社会思潮,但三教在任何一个时期都并行存在、各自发展。唐代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包容性特征,直接促使唐人形成充满活力的艺术创造精神。这种艺术创造精神表现在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方面,则呈现出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喜人景象: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以韩愈为首的"文以载道"的古文运动和以白居易为首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运动,与初唐陈子昂高倡"汉魏风骨"、"风雅兴寄"的文学革新精神相呼应,共同构成了横贯全唐的现实主义诗学精神,有效发挥了"诗教"的社会功能;在道家文化的影响下,许多唐代士人在"兼济"无望的情况下,遂选择了"独善"的避世归隐之路,他们遁迹山林,神游云霞,其诗歌想象之丰富奇异,意象之瑰丽神妙,意境之凌虚飘渺,将浪漫主义的诗学精神推向了新的境界;在佛学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式的佛学——禅宗"即心即佛"、"无着无住"的随缘任运的思维形式与"当头棒喝"的"顿悟"意念,直接渗透到唐人诗歌的艺术中。  相似文献   

12.
儒学长期局限于训诂与注疏,到唐未、五代时期,已越来越僵化与衰微。两宋时期,求变思潮成为思想界与政治界的主流。政治的改革,学术思想的发展,相互交织,相互渗透,最终催化了道学的形成。道学融会佛、道思想,较好地解决了儒学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使儒学重新走上了独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王维诗与儒释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儒释道三修,三家人生哲学思想融注诗里行间。他是集诗人、画家、书法家、音乐家和禅师于一身的通才。其诗,天才妙悟,推重意境,神韵悠然。诗情、理趣、画意相融,胜境独造。诗歌表现形式众体兼备,且多精品。王维是开元诗坛声名超过李白和杜甫的核心人物。李白的豪放纵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诗情画意,共同构成盛唐诗坛最灿烂的景象。  相似文献   

14.
丧服制度通过一系列严谨的行为规范,对家庭成员做了严格的角色定位、关系定位。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观察,《仪礼.丧服》经中所记载的丧服制度构建了一整套父权制宗法伦理观念下的家庭亲属等级身份制度,成为儒家家庭伦理思想的载体。汉晋以来,儒家学者对丧服制度进行大量研究,试图利它来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构建稳定可控的家庭和家族秩序,以达到维护、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唐代,随着家庭的规模和结构的基本定型,以父权制宗法等级制度为核心的家庭和家族制度逐渐成熟起来。  相似文献   

15.
玄奘取经是中外交通史和宗教史上的一大奇迹。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以玄奘取经为题材的《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纪实作品广为传播,影响深远。到了明代,朱元璋以和尚出身当了皇帝,他既需要用儒教思想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同时还想维持自己佛家出身的光环,又不想得罪中国传统的道教,所以三教融合达到了新的高度,思想的深度碰撞必然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在此背景下写成的《西游记》,到处充满了创新思维。以今天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西游记》中充满了对未来社会科学发展的期望和幻想,期待着人类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6.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两晋南朝的发展,到唐代达到鼎盛,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佛教的发展给本就式微的儒学带来了危机,为了恢复儒学的权威地位,士人知识分子进行了不懈努力,柳宗元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他提出了"统合儒释"的思想,吸收佛学精义以改造儒学,使儒学在唐代有了新的发展。不仅如此,柳宗元的"统合儒释"思想还对后世影响很大,二程朱熹正是借鉴了这一思想,以"援佛入儒"的方式对儒学进行改造,建构了新儒学———程朱理学这一庞大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使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7.
唐代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人们反佛的关键时期,更是儒、佛、道三教大融合时期。韩愈终生积极反佛兴儒,努力探索封建宗法制度的重塑之道,客观上起到了遏制中唐佛教消极避世观念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开启了宋明理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博物馆所藏出自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北宋绢画《报父母恩重经变》以说法图、经文和连环画相结合形式表现父母养育之恩及报父母恩内容的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唐宋时期敦煌一带民众的出行风俗。其出行之畏远行、出行折柳,无不昭显着儒家礼义思想和佛教福田思想。  相似文献   

19.
在明末以前,中华传统儒学一直未能在台湾地区形成影响。到了清代,台湾隶属于福建,闽都福州由于其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对台湾儒学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闽都文化对台湾儒学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台湾的官学、书院、社会教育三方面得以表现。  相似文献   

20.
侯艳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9):115-120
佛教崇尚光明,认为佛的身体有种种光明,佛光在佛像中以背光的形式表现出来。佛像背光的宗教内涵与艺术价值都值得深入研究,我国魏晋到隋唐这段时间佛像背光的创作非常发达,通过对其发展演变的整理研究可以管窥佛教的像教意义及我国佛像制作发展的艺术历程。但目前对此尚无成系统的专门论述,选取此阶段有代表性的一些佛像背光进行比较分析,述其流变轨迹,以见其由最初的依据佛经为得福报而造背光,到以背光雕刻来扩大宗教宣传的影响,再到后来成为装饰性的纯艺术作品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