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伟大人物尊师轶事尊师重教编者按:为了更好地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贯彻义务教育法和新颁布的“教师法”,把教育工作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政府依法治教,社会尊师重教,教师献身从教”的风气,庆祝教师节十周年,歌颂教育工作者忠诚人民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2.
尊师重教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更是其自告奋勇抓教育的实践体现。邓小平尊师重教思想的基本内容是:充分肯定教师作用,致力提高教师地位;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尽快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相似文献   

3.
刘洁 《江苏高教》2007,(3):129-131
师德建设除需要严格有效的制度保证外,最根本的还在于个人内在修养的提高,而提高内在修养,最重要的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但当前高校教师的人文精神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教师人文精神的失落必然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重塑教师的人文精神对当代中国的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教师是以职业的形式存在于社会某一阶层之中的。职业的社会地位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是声望、财富、权威,其成为考察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复归原因的依据。师范生免费教育复归的外在动因、直接动因和内在动因分别是: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引导从教观;提高教师职业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教;树立教师职业权威,提高师资质量。  相似文献   

5.
雷娟 《陕西教育》2010,(5):62-62
犹太人是世界上非常重视教育的民族之一。犹太人尊师重教,有“尊师如敬上帝.教师重于父亲”的古训。犹太人以教育传承民族苦难和文化。进而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千年流而不散.最终在故土立国。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关于教师地位和待遇的论述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发点在于突出教师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关键地位,其要义是倡导通过尊师重教、发展教育事业来提高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7.
教师“身份”的制度与文化根源及当下危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中国教师的传统身份是制度型构起来的,正是通过制度的型构,才逐渐形成民间尊师重教的习俗和传统。由于教育制度的变迁,目前教师传统身份正遭遇严峻的危机,甚至民间日常生活中的尊师习俗和传统也面临着“去根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8.
《教师法》的制定和颁布,是党和国家对广大教师关心、爱护和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尊师重教的体现。本文结合邓小平的有关教育思想、尊师理论,阐述制定《教师法》的根本目的、出发点和关键,论证提高教师地位和素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为“邓小平的教师思想”和“邓小平教师思想的现实意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尊师重教观 ,包括教师是办学、培养人才的关键和如何全方位地提高教师地位两部分 ;2、师资培训观 ,主要内容有吸收科研人员当教师、办好师范教育和搞好师资培训工作 ;3、师资管理观 ,主张进行教师职称评定和采取以奖励为主的管理措施 ;4、教师能力观 ,认为教师应该德才兼备、善当“伯乐”、终身从教和主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文章第二部分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与邓小平的教师思想的密切关系 ,并且点明我国的教师工作尚处起步阶段 ,仍需坚决贯彻邓小平的教师思想。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关于教师的论述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发点是把教师摆上办好学校、办好教育的关键位置,核心是“尊重教师的劳动,提高教师的质量”,根本是倡导尊师重教,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意味着“人文精神”将会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提升到重要的位置。《语文课程标准》在字里行间有意突出了“人文”一词,给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一个信号: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追寻失落的“人文精神”。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新理论的确立,教师的当务之急是转变旧的教育观念,同时建立新的教育观念。一、平等师生观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师道尊严,教师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讲授的知识…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文明古国、礼义之邦,我国有着尊师重教的长远传统。 “师”的名称,在夏、商、周时就有了。战国后期的荀况非常重视教师在教育上的作用,尊重教师的地位,他认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以此说明尊师重教与国家兴衰的密切关系。西汉的董仲舒、司马迁在强调“师”的表率作用时表达了人们的尊师思想。西汉末年的杨雄在《法言》中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明确强调了教师所负有的塑造教育对象的重大责任,表达了对教师的尊敬。  相似文献   

13.
“四化需要人才,人才需需教育,教育需要教师。”“改革教育体制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尊师重教的一系列指示正在变成宜良县广大区乡干部的自觉行动。少讲空话,多办实事,他们正扎扎实实地努力在为教师办实事、做好事。“尊师,党政干部要带头”  相似文献   

14.
简论教师主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确立教师主体地位和重视教师主体作用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客观要求。教师观是一个历史演变的概念,教师主体素质观代表了教师观的发展方向。树立教师主体素质观,必须重新对“教育”和“教学”在“生活”与“创造”的语境中作出解释,建立师生主体交往关系,实施创造性教学和实现教师自我教育是确立教师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师德建设除需要严格有效的制度保证外,最根本的还在于个人内在修养的提高,而提高内在修养,最重要的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但当前高校教师的人文精神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教师人文精神的失落必然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重塑教师的人文精神对当代中国的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1《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评论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意味着“人文精神”将会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提升到重要的位置。《语文课程标准》在字里行间有意突出了“人文”一词,给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一个信号: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追寻失落的“人文精神”。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新理念的确立,教师当务之急是转变旧的教育观念,同时建立新的教育观念。平等师生观23人文教育主张教师不要在师生之间刻意画一条鸿沟,希望…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对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弘扬进行分析,首先阐述了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作用,然后总结了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其体现为文化人格在构成上存在的缺陷、人性的失落、人文视野变得狭窄,最后详细论述了弘扬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方法,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拥有个性的教学模式。通过这些方法,能够让相关人员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其在语文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教师应该弘扬人文精神,促进中学语文教育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我们一直提倡“尊师重教”,笔者认为;“重教”只“尊师”还不够,因为教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方活动。只有既“尊师”又“尊学”才能达到“重教”的目的,所以,我们也应该提倡“尊学重教”。其实,“尊学”要比“尊师”容易得多。所谓“尊学”,就是社会、家庭、学校尤其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给他们一个宽松愉快的生活学习环境,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心理和精神压力。一、来自至高无上的教师权威的压力: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许多教师讲…  相似文献   

19.
尊师重教不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道德风尚,它已经由受教育者的纪律规范、道德规范、国家的政策规范上升为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   尊师重教,既是个理论问题,又是个实践问题。从理论上看,尊师重教所涉及的是教育与经济与政治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相互制约与功能互补的关系问题,所反映的是阶级、国家、民族、社会集团和公民个人的公益观与功利观的问题。从实践上看,尊师重教的直接指向是数以千万计的大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的问题,以及阶级、国家、民族、社会集团和公民个人对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社会意…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从“重教”与“尊师”两方面论述了《礼记·学记》篇体现出来的“尊师重教”思想观念中所寓含的丰富的文化意蕴,并阐释了“尊师重教”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所具有的历史价值,以及在今天教育活动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