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民国时期的散文大家,中国传统文化在朱自清的散文中烙上了深深的印记。清新自然、不事雕琢是朱自清散文创作的主基调,其中又蕴含着真挚的感情。在他的散文中,总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点,整合各种先进文化为他所用。朱自清在散文创作中开创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创作风格又离不开传统文化深深的影响。朱自清"风格即人格"的思想在多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发扬光大,在其作品中,涵盖了传统文化中君子的风骨和气节、道德修养、淳朴和诚挚的感情、逍遥之情和名士风流等多重传统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本文力图对学术知识渗入散文的现象加以理论分析。学术知识对散文的渗透确有其出现的积极意义,它满足了人的“审智”需求、提升了散文的思想深度、增加了散文的知识趣味;但是它的过度侵入也易造成学术对散文的“谋杀”,即破坏散文最为尊崇的自我及作者与读者间的亲切感;学术知识要融入散文需要做到———以情融之,以审美化之,以文化视角审之,并坚持思想的个性。  相似文献   

3.
作为"南阳作家群"中的重要散文作家--周同宾的散文创作以对故乡亲人的痴迷眷恋形成鲜明的特色与个性,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中获得认可,觅得一席之地.在他吟唱的一曲曲乡土恋歌中,有情歌,也有挽歌.情歌与挽歌构成了他散文创作的内质.周同宾对故乡所唱的挽歌是更具深层次的故乡情歌中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4.
刘大夏是明中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抚平内乱、治理黄河、整顿军队等方面有着显著政绩,50余年的仕宦经历和执政方法多从其奏疏、散文内容中可见。从政治、结构、艺术三方面对刘大夏的散文创作进行分析,发现这些作品承载了他治理国家的政治理念,并以清晰的逻辑顺序和严密的论证为特点。刘大夏对语言的精炼运用和形式的设计,使他的散文在明代文学作品中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从沈从文的散文和散文的沈从文的结合处入手,剖析沈从文的心路历程,揭示沈从文的独特性,探索沈从文现象之谜.本文首先探讨了沈从文生活与创作的关系,从"漂泊意识","温饱问题","性爱悲伤","失败感"和"批判意识"五个方面论述了沈从文初登文坛时的创作心态,也即沈从文初期散文内容的主要构成.最后,笔者集中笔墨讨论沈从文文学道路的独特性,企图从其性格,经历,思想形成等方面论证沈从文早期散文创作是如何奠定了他后来的发展方向,给他后来的遭际的根源作出可能的解说.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先生在其地域散文创作中,主要是藉地域文化去解悟人生,进而求得自己内心情感的抒发与灵魂的安妥,从而在最后建构另一种清新脱俗的人生境界。与此同时,地域文化意识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贾平凹地域散文创作的审美追求。贾平凹先生地域散文的创作境界,尤其是他文章创作的整体气韵与创作意识,均蕴含和闪现着一股股浓浓的地域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7.
释智圆是宋初著名僧人,不仅精于散文创作,而且在学术思想上也颇有造诣。智圆儒学特色表现在追求“内圣外王”、肯定“道统”说、采用训诂与义理两种解经方式。因此,他的散文创作观推崇“文以明道”、主张文章应经世致用、强调“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受到上述散文观的影响,智圆的散文创作实践呈现出立论精当、论证严密,讲求复古、学习古人,善于议论、理盛于文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这几年,宜昌文坛日趋活跃。尤其是散文创作热潮迭起,涌现出了一大批后起之秀。这些作者的成功之处在哪儿,其作品的特点有哪些,本文作者经过认真审读提出了自己独到的分析说明,为散文创作的更好"飞翔"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作为20世纪90年代"大散文"与"文体净化"论论争的一极,"文体净化"论强调散文文体的纯洁性、独特性,它提出的依据主要来自文体的历史演变、五四散文的创作传统及五四散文理论思想的发展,它的目的旨在维护和强调当代散文的艺术标尺。不过,倡导者在对艺术散文文体进行规范时,还应及时把握90年代散文母体中新的成长点——思想随笔的崛起。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作为文学家,他的散文创作在其文学作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王阳明散文中道义与担当的传达体现了王阳明士大夫的本色.在其散文理论中,王阳明担当起破心中贼的社会重任,主张诗文创作应当注重内心的道德义理的修养.王阳明散文的思想内容,充分表现出了一位中国封建社会士大夫对道德义理的伸张和对社会重任的担当.  相似文献   

11.
李元洛、雷达和阎纲是当代文坛知名的评论家,他们将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文学研究、批评,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度过半生之后,他们都投身于散文创作,为当代文坛写意了一幅"另类"风景.李元洛的散文具有"诗意"风格;雷达的散文既是评论,亦是美文;"赞美亲情、赞美人性"是阎纲散文的写作基调.  相似文献   

12.
汪曾祺的小说在文学史是以闲适恬淡著称的,同样他的散文也带有浓郁传统的文化特色,在创作中体现了鲜明的闲适平淡的文化意蕴特征。这与他平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吸收以及他本人所追求的闲适平淡的世界观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本文主要从他散文在取材、语言风格、审美情趣三方面来论述汪曾祺散文对传统文化中闲适平淡的品质的继承及其鲜明的个性特色。  相似文献   

13.
1937年何其芳在《我是怎样写起散文来的呢?》这篇文章中说:“在中国新文学的部门中,散文的主长不能说很荒芜,很孱弱,但除去那些说理的,讽刺的,或者说偏重智慧的之外,抒情的多半流入身边杂事的叙述和感伤的个人遭遇的告白,我愿以微薄的努力来证明每篇散文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创作,不是一段未完篇的小说,也不是一首短诗的放大。”他从1931年开始创作生涯,奉献给文坛的是一首首精巧的抒情诗,但此后却在抒情散文这块园地中辛勤地开垦。他的诗人的敏感和抒情在早期的散文创作中写出了许多富有诗情画意的篇章,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散文创作的选材、立意、方法、作者的个性才情和读者的接受等方面入手,抓住真实/个性/自由/情趣四个特点,结合当代散文的发展态势散文文体进行探讨。真实性是散文安身立命的基础,真情实感是赢得读者的法宝;散文是最具个体化色彩的文体,作者的不同个性使散文风格千姿百态;自由是散文创作和接受的特点,也是散文魅力所在;情趣既是散文的点睛之笔,也构成散文的整体韵味。  相似文献   

15.
秦牧和余秋雨分别是“十七年”和90年代学者散文创作的代表作家。他们的创作虽存在较大差异,但都体现了学者散文内容丰富,文化内涵深邃的特点,有着深沉凝重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理性批判精神,并继承了“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见拙作《秦牧、余秋雨学者散文创作之比较》一文,载《职大学刊》1999年第3期)本文拟就秦牧、余秋雨学者散文创作在艺术上的共性与个性进行一番比较分析,以期全面把握两代作家学者散文创作的整体特征。一、广泛运用联想和想象,是秦牧、余秋雨学者散文创作的基本艺术共…  相似文献   

16.
周涛从1979年开始发表诗作以来的28年间,从一个创作者成为了中国著名诗人,继而又成为一个散文大家,其散文的成就已经超越了他的诗歌。他是一位极具个性的军旅诗人,他又是个极具天才灵性的诗人,从诗人到散文家,周涛找到了一个更能表现自己才华的领域和便捷表现生命感悟的文本。其独特的创作对当代散文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的散文具有明显的“诗化”倾向,深刻体现了诗的精神:自由、抒情、哲思、想象。他的散文如贝多芬的音乐,如书法中的“狂草”,像那些“巩乃斯”的群马,在做一次亘绝千古最写意的狂奔。  相似文献   

17.
台湾当代女性散文创作形成了四、五代代代相继的创作主体,也形成了由乡愁言说到性别抗争的主题演变轨迹。从书写感性散文到书写具有知性美特质的散文,从书写单纯的抒情散文到书写哲理散文、杂文和文化散文等所谓大散文,从书写个人感受的温婉审美风格转向具有粗粝豪放的阳刚之气的散文,台湾女性散文创作显示出独特的审美创造,充满创新意识。从审美的二重特性看,我们所感受到的台湾女性散文及其罗兰散文的“短小轻薄”现象,是其寻求突破、追求多样化的文学审美创造迹象,对于现代散文诗学建构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孙犁文笔自然明净而自成一派,被誉为"荷花淀派",其创作风格影响了一代人,在他晚年——77年以后,虽历经十年养病,又十年文革,仍抒怀人生、感念自然,风格更趋于沉静淡定,极具独特的艺术魅力,散文"耕堂劫后十种"诸集展现于世,夹叙夹议之中,读文史、思人生,或叹或谑,启人心智。梳理其后期的散文,很多都体现了他"自然"的美学观:尊重自然生命、崇尚澹然无极、追寻和谐美的"极致"。  相似文献   

19.
出生于50年代前后的女作家在散文创作中不断引入新的质素,从散文创作的言语表达方式、文本结构形态和艺术表现技法等多个方面展开对女性散文的艺术探索,拓展了散文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20.
李娟、阿瑟穆·小七是新疆当代女性散文作家,共同的生活背景、书写对象使她们的散文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当两者并论,她们的散文作品除了皆以身份认同出发,作为观察、书写的线索之外,每一篇都有独特的思维,在文字形式上也有不同的安排,将各自的人生经验加以思索、观察、反省,并反映在作品之中,正视了“地方”书写及带有民族特色创作风格的内在多样的声音,表达了对生命价值、游牧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深层追问,使之展现了深刻的内涵,拓展了新疆散文已有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