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预习从时间和内容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课前预习,二是阶段预习,三是学期预习。课前预习,就是在上新课前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小学第三学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要在课前预习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理念。课前预习的学习方法在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自学能力,张扬学生个性,表现自我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广思 《教师》2012,(33):88-88
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对新课内容进行简单了解与学习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在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基础上,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本文从培养预习的习惯、指导预习的方法、做好预习学案、检查预习效果等方面,探究初中英语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3.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教学来说,此"预"当指预习。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是指在教师上课之前,学生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教材,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准备的过程。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学习的基础。"结构化预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整个教材、各个单元及新课的预习活动。  相似文献   

4.
<正>教学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每个环节也都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使教师的"教"始终服务于学生的"学",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下面我就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这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数学课堂中如何体现"以学定教"。一、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前参与到新课中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上课之前自学有关新知识的过程。课前预习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一步,学生参与到这一环节中,提前感知新课内容,才能更好地进行新课的学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预习指导 ,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地学习与思考、探究与体验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 ,进行预习指导 ,一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 ,先易后难 ,先扶后放 ,并由课内尽量向课外延伸 ;二要照顾不同层面学生的特点 ,分层提出预习要求 ,让所有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要针对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预习提纲 ,以激发学习兴趣 ,促其主动探究。指导课前预习 ,可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课前“读”课前预习。要指导学生做好四“读…  相似文献   

6.
正预习是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工具进行科学合理的自主学习行为,构建一定的新认知,并形成一些新问题。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前预习不是看看、了解的浅层次预习,而是有内容、有目标,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行之有效的预习。有效预习需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解决三个层次的问题:第一层次是泛读教材。知道第二天学习什么内容;第二层次是精读教材。看懂"例题"并将练习题做一遍,并把在练习过程  相似文献   

7.
课前预习法在老师讲解新课之前,学生首先要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了解其基本内容:有哪些基本概念、定义和公式等等。通过课前预习,可以知道自己对哪些内容理解了,哪些内容尚未理解。对没有理解的内容,等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时着重学习,弄懂预习时没有理解的内容,从而达到掌握新课的所有内容。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好物理打下良好的基础。简单笔记法是指在课前预习时,对预习内容的基本概念、定义、公式抄写一下,对课堂上老师讲解的问题作简单的笔记。简单…  相似文献   

8.
正"学教练案"基本环节的设计要在理论上凸显课前预习、课堂研讨、课内训练、课后拓展四个层面,每个层面的设计意图和侧重点都环环相扣、互相渗透,并体现在每堂课的认知学习目标、预习成果展示、课堂学习研讨、当堂训练检测、反馈小结升华、新课预习指导六个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只有各个环节设计的科学合理,才能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中得心应手,才能取得课堂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益。  相似文献   

9.
课前预习是小学语文课程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通过课前预习,学生既能事先掌握课程的大致内容,也能找出课程中的难点,带着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进入课堂,学生能集中精力倾听教师的讲解,并跟随教师的引导进行自主思考、探究,进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因此,许多语文教师十分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为有效提升学生的预习技能,教师应善于培养学生"质疑、善思"的学习意识,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从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  相似文献   

10.
1坚持课前预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在教学新课之前,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布置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预习习题,让学生独立地解决,并在课堂上主动交流、共同探讨。这样长期坚持训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每篇课文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训练形式。  相似文献   

11.
丁秋燕 《辅导员》2011,(12):36-37
语文课程标准的四大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是起督导作用。教如何能达到不教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学会预习是学生走向自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预习是指学生对要讲的课作事先自学的准备,在上课之前对老师要讲的内容有预先的了解。众多教育实践证明,预习是学生上好课的前提条件,它可以帮助学生扫除课堂知识障碍,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新课的内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对老  相似文献   

12.
郭菊 《青海教育》2014,(7):38-38
目前,各个学校都很重视学生预习,然而实际教学中的课前预习不甚得法。有些老师对预习内容的设计重视不够,设计的预习内容不切合教学实际,或与新课学习联系不紧密,甚至要求过高或过低,没能发挥预习的作用。有些教师对学生预习的成果缺少有效的检测监督,不能很好地将预习内容与新课的学习有机结合,导致预习与新课学习相脱节。笔者认为,要使课前预习切实有效,就必须精心设计预习内容,切实抓好预习检测。  相似文献   

13.
预习,即课前自学,是指学生在教师讲课之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初步理解新课内容,为上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的过程。预习前的认知准备预习是学习新知识的起始环节。从时间和内容上说,预习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课前预习,是在老师讲课以前先自学下一节课要讲的新内容;阶段预习,指预习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范围往往是一章或几章,这种预习需要一个比较完整的时间才能进行;学期预习,指开学前在假期里,把新学期的教材先自学一遍。做好课前预习,可以使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课前做好细致的预习,可以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自己有哪些问题弄不明白,主要精力应集中在解决哪些问题上,做到听课时心中有数。  相似文献   

14.
<正>"三自五步"学习范式追寻的是以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的成长与充分的发展为目标。"三自"主要指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课前自主预习、课堂自主探究、课后自主练习"。"五步"主要是指课堂师生活动的五个主要步骤:预习与汇报、尝试与探索、合作与交流、展示与反馈、练习与提高。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明确指出了预习的重要性。通过预习,让学生对所要学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尤其如此。学生的课前预习有利于课堂学习,可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多教师都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但是课前预习究竟预习什么,怎样预习才能有效促进课堂学习,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一、学生预习现状分析和问题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2014年我校开始推行"三段四步"模式教学改革,经过两年多的历练,实践中发现"三段四步"教学模式对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加强小组合作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主要从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些做法和思考展开,注重调动学生主动性及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性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学习。笔者在教学中有以下体会:一、培养合作能力要抓住机会1.检查课前预习效果时每节新课之前,一般先给学生出示几个预习提纲,将生字新词掌握,课文读通、读懂等任务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让学生将预习的成果在小组中予以交流。  相似文献   

18.
对数学有兴趣和情感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是一种享受,一道数学题的完成,就是一个美的享受.有效的教学活动可以让课堂"动"起来,既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合作,也有师生与教育资源之间的互动,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获取初中数学知识,拓展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问题意识的培养.一、课前预习学生提前预习新课的内容,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一个初步的  相似文献   

19.
在学习过程中,课前预习是不可忽视的。学生可以通过课前预习来了解新知识的内容,分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好学习准备。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并没有形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教师也没有有效监控,没有落实预习要求。而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若要打造高效课堂,教师需要由细节问题入手,关注课前预习,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来选择适宜的预习  相似文献   

20.
课前预习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自学新课内容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预习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和大意,找出自己的疑难点,是课堂教学的预备性学习,是学习活动的一个起始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