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讲完“为什么贴身穿的衣服最好是白色?”,“知识加油站”里,一位年轻母亲在回答儿子的提问:“即使是白色和浅色的衣服,在第一次贴身穿之前也要用清水漂洗一下才好,因为在衣料、衣服的加工过程中很难保证全都是清洁的。”听着这温馨的话语,仿佛看见那位母亲正在洗刚给儿子买回的几件衣服。 这是一套你能感受到人文关怀的书。  相似文献   

2.
一天整理我的衣物时,发现很多衣服在过去的岁月里根本就没怎么穿过,更有些衣服在衣柜里从新的放到旧的一年到头下来,压根儿就没碰过.这时,我不由地想起了那句流传甚广的话:"女人的衣柜里总是少一件衣服."是啊,我们总是在追求更好的,更多的,更华贵的,以便迎合我们的时尚品位和社会地位.可是看着衣柜里花花绿绿、各式各样的衣服和裙子,回想着那些真正穿过它们的时候又有多少呢?许多衣服买来了,我只穿过一次就扔在一边了,还有些衣服只是凭着自己一时高兴,头脑发热时买下来的,买回去后发现又不合自己心意了,就放在那里垫衣柜了.日积月累,这些衣服占据了我的衣柜,这才发现我平时真正穿的衣服实在没几件,那么那些不常穿的、被我浪费在一边的衣服,想起来就让人觉得可惜,一种深深的遗憾不由得从心底而升.  相似文献   

3.
克隆时尚     
亚力山大·利伯曼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张时装照片拍的不是一件衣服,而是穿这件衣服的人。如果我没理解错,这话的意思是人比衣服重要,衣服是为人而设计的。可惜我手头没有亚氏的背景材料,以  相似文献   

4.
一周之内,路子找理由大老远和我连续见了三次面.每次见面,她都穿了漂亮的新衣服,我忍不住称赞她.每次她都很兴奋地问:"真的吗?真的很漂亮吗?"最后,她告诉我,这三套衣服,是她和他最近三次见面时候穿的.我也非常高兴,很喜欢她这样子呈现在她所爱的人面前.  相似文献   

5.
<正>1970年代,"的确良"风靡全国,和传统的棉布相比,"的确良"挺括不皱,易洗易干,质地坚固,经久耐穿,而且色彩亮丽,不易褪色。"的确良"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穿衣方式,成了当年的穿衣时尚,如今,也成为很多中老年人的难忘记忆。研制"的确良"的确良是外国的舶来品。1930年代,美国杜邦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卡罗瑟斯用石油聚合成了两种高分子材料,一种是锦纶纤维叫作"尼龙"(Nylon),另一种经英国人加工  相似文献   

6.
郭和平:练就卖鞋"一眼准"功夫 "你穿39码的鞋子,"在江汉路中心百货一楼鞋类柜台,还没等记者报出尺码,老售货员郭和平就一眼看出记者所穿的鞋码. 卖鞋"一眼准"的郭和平,在武汉各大商场无人不晓.但很多人不知道,郭和平用了8年时间才练就了这双"神眼".  相似文献   

7.
刘荣芬 《大观周刊》2012,(38):227-227
有这样一项调查:在幼儿园里,一位专家对一位衣服穿得较多的小朋友说:“外面有一位同学衣服穿得少,冻得发抖,请你脱下一件衣服借给他穿一下好吗?”那位小朋友听了以后,大叫道:“不借.不关我的事!”接着,这位专家又向其它小朋友借,结果,这些小朋友都摆出种种理由.就是不肯借。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些人不顾礼仪廉耻甚至没有人性,一味地只顾赚钱.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再加上家庭教育思想品德的教育的忽视.从而使得社会风气逐步恶化.也波及到了祖国的希望。  相似文献   

8.
我们频道有出镜服,我觉得它就像战士的衣服,穿上它非常光荣.很荣幸我有,每次穿上它,我就觉得自己像变了一个人.国为知道穿上它出门代表的不是我个人,而是带着频道的荣誉在做事.  相似文献   

9.
与爱穿现代时装的男士们相比,阿富汗的女性就没那么幸运了.70年代,喀布尔的女性可以穿超短裙.塔利班执政后,她们就只能穿裹得不能再严的纱丽和布卡了.她们穿的衣服与巴基斯坦妇女穿的不一样.首先,布料不一样.阿富汗没有纺织工业,纯棉布很少,大多数的布料都是化纤的,图案也不那么丰富.  相似文献   

10.
朱楠 《新闻传播》2012,(8):28-29
营销学上有一则经典故事"非洲卖鞋"。如果你认为非洲人不穿鞋,你的鞋就卖不出去;如果你认为非洲人没鞋穿,那你就拥有一个广阔的天地。中国电视界的零点时段就是尚未开发的非洲大陆,城市台完全有机会和实力挥舞起这把双刃剑让"非洲人穿上鞋子"。  相似文献   

11.
人……人……人……到处都是人.天南海北的学生,聚向毛泽东青年时代求学造反的湖南长沙,然后困在长沙,又涌出长沙,操什么口音的都有,穿什么装束的都有(许多年后,我一看到描写红卫兵的电影、电视,动辄一律穿绿军装,就感到可笑,感到太"抽象",太"典型",太不真实,太服装"脸谱化"了.比方说,戴线绒圆帽,穿对襟布扣中式便装的上海男学生就比比皆是,一眼就能认出是"阿拉"),什么心态都有;站台上已经人满为患,不亚于多年以后的打工潮,但人们还是一波一波地冲进来--"冲"这个词,一点儿也不过分.  相似文献   

12.
谁在看你的杂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瘦马 《传媒》2004,(11):32-37
没人穿鞋、旧鞋与市场空白 从事市场开发的人大概都听过类似"卖皮鞋"的故事:某公司老板派手下的一名推销员去某市场收集有关鞋子销售的信息.第一位去了不久很快就回来报信说,很糟糕,这里的人大多赤脚,根本不穿鞋子.第二位去了不久也回信说,情况太好了,这里的人大多赤脚,正需要鞋子.  相似文献   

13.
面对各种夺人眼球的新闻,既不易感,也不无感,而是在保持敏感的同时有自己独立冷静的判断. 对待热点新闻,朋友圈里有两种人,两种态度对比着看挺好玩的. 一种人,感动点和兴趣点极低,什么新闻都能大惊小怪一番,我把这种人叫“新闻易感人群”,轻易感动轻易激动,轻易被激怒,轻易被吓住,轻易热血沸腾,轻易被诱导,又轻易地遗忘健忘,沉浸到新的热点中,容易被只是个案的新闻热点触发感慨.“新闻易感人群”有一个共性,就是缺乏坚定的不可动摇的信念,没有对个案和普遍问题的区分能力,情绪容易被牵着走,爱跟凤,易摇摆,见风就是雨,在此起彼伏的热点中一惊一乍,只会大发感慨,而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看到“野生动物园老虎伤人”的新闻,就感慨以后再也不去野生动物园了,感慨别跟易怒的女人交朋友;看到哪个名人猝死,根本不看原因,就感慨“千万别拿命换钱”.  相似文献   

14.
情绪在谣言传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早期研究关注的是广义上的情绪,涵盖了认知、感受和行动,后来的研究关注狭义的情绪。早期研究注意危机情境下人们传播谣言时的丰富心理反应,焦虑仅仅是其中一种情绪,而后来的研究专注于焦虑和谣言传播之间的关系。基于现代情绪心理学的理论,结合谣言研究的相关成果,这里围绕狭义的情绪感受,延伸至广义情绪,以食品安全谣言为研究对象,采用了网络问卷调查方法,对情绪在谣言传播中的可能性作用做了调查。结果发现:认知上,人们的情境认知使得人们对谣言的传播总体上非常理解,并采取"宁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高度预防原则;一个人知道的谣言越多,或越认为是真的,越可能传播谣言。情绪感受上,一个人对情境的情绪感受越多,越可能传播谣言;谣言在一个人心里引起的情绪越多,越可能传播谣言。具体地说,对情境感到愤怒或生气、恐惧或害怕、伤心的人越多,谣言可能会被传播得更多;对谣言信息感到恨、担忧、焦虑、愤怒或生气的人越多,谣言越可能被进一步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15.
说你呢,胖子     
"4月不减肥,5月徒伤悲,6月路人雷,7月男友没,8月被晒黑,9月更加肥……"夏天对于胖子来说是个忧伤的季节,这时节的衣服对胖子来说也是阴险的。范冰冰之流穿上简单的白T恤就是小清新,普通的微胖界人士穿上立马变身"土肥圆"。因为微胖,那些年,我们是没人追的女孩,只能默默看着脑残男生追沈佳宜们。有励志的话语云:一个女人如果连自  相似文献   

16.
一、职业倦怠的特征表现 据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调查数据显示:70%的中国职场人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档案工作作为一种特殊助人行业,职业倦怠现象不可避免,其特征表现在: 1.丧失进取精神,缺乏职业乐趣.档案工作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提供利用等工作环节单调重复,长年累月周而复始,有些人感到档案工作艰苦复杂又相当枯燥乏味,与其他部门相比收入低、福利待遇差、职称职务晋升不及时,易使档案人员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引起"心理失衡".部分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情绪与情感体验处于极度疲劳状态之中,履行档案服务职责的热情与兴趣减弱,采取"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消极对待自己分内的工作,表现出较重的职业热情消退倾向.  相似文献   

17.
修补欠缺     
那是二十年前的事情。我在沈山线旁的一个叫赵家屯的小镇子上学习裁。学完以后,要自备布料练习裁剪。由于家里穷得连样的衣服都穿不上,所有的布料都是亲友们你一块,两块的凑起来的,等做成衣服后再给亲友们。在裁剪女做上衣的黄绿相间的花格布料时,一不小心将前片部剪了两个对称的四厘米长的口子,当时我就傻了。我一夜没有睡好觉,剪坏的那块布料可是嫂子用二个鸡蛋从供销社换回来的啊。可怎么向嫂子交待呢?师劝我不要着急,看能不能想办法补救一下。我当时他启发,突发奇想:在剪坏的地方想办法镶上其它颜的布料,也许会使衣服更适合小孩穿,把侄…  相似文献   

18.
看板     
《中国新闻周刊》2011,(5):88-88
姚晨获"微博女王"称号 近日,新浪2010网络盛典在北京举行,姚晨获得了"微博女王"的称号。姚晨的微博以直爽著称,比如她说时尚界:"真是怪啊真是怪,冬季推春季的衣服,夏季推秋季的衣服。可怜我们要臭美,只能在寒冬穿丝质短裙美丽冻人,在炎夏穿高领毛衣热死个球……"  相似文献   

19.
英年早逝的王小波先生曾经在《沉默的大多数》中说:"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他对台湾的龙应台女士逼问中国人为什么不说话不以为然.王小波先生甚至认为他从沉默到开口的转变犹如丧失了童贞.由此可见"沉默是金"对中国人有更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们频道有出镜服,我觉得它就像战士的衣服,穿上它非常光荣。很荣幸我有,每次穿上它,我就觉得自己像变了一个人。因为知道穿上它出门代表的不是我个人,而是带着频道的荣誉在做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