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时、分、秒是我们熟悉的时间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分别是1日等于24时,1时等于60分,1分等于60秒。而在古代,时与现在的时所表示的时间是不相同的,现在的单位时是由古代的单位时演变、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2.
“认识秒”是一个托底课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和“分”两个常见的时间单位,不仅如此,学生还能认读和书写一般精确到分的时间时刻。“秒”是继“时”和“分”后出现的一个较小的时间单位,由于在日常计时中存在感很低,而且时间单位较为抽象,缺少直观的事物来刻画和形容,不像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那样可以借助许多事物来直观演示,且1秒的时间过于短暂,小学生很难敏锐地感受其长短。因此,本课着力解决这一难点,通过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体验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其形成敏锐、真实、深刻的体验,不断体味和酝酿,逐步建立起对“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准确认知。  相似文献   

3.
教材分析: 《秒的认识》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学习了“整时”、“半时”,知道了1时=60分。在这个基础上来学习时间单位“秒”和“1分=60秒”.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看似简单,但由于“秒”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且不易理解。  相似文献   

4.
“时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二年级的教学内容。此课要求学生认识钟面、时针、分针和秒针,知道1时=60分,会看钟表。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存在着“时间单位抽象、进率难理解”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困难,我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说课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时、分的认识”。一、教材分析时、分是常用时间单位,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时间单位比较抽象,学生对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表示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表示1分等,都不易弄清楚。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时、分...  相似文献   

6.
郑珺 《四川教育》2003,(6):25-25
“秒的认识”这堂课在两个场地进行。前半时,我让学生在教室里面认识时间单位。秒”、“秒”与“分”的关系;后半时,在操场上和体育老师一道共同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时间单位“秒”。下面是后半时的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7.
学习效率的科学定义是“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学习效果”,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但是当真正面对孩子的实际情况时,我觉得这个科学定义与现实生活很难对号入座。我甚至找不到单位时间,也不容易看见学习效果,很多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在这个定义中还得不到反映。  相似文献   

8.
一、语法聚焦; 1 时间表达法 时间表达有两种: 1.一种是顺读法,按“钟点数+分钟数”的顺序直接读出.如: four thirty-five 4点35分 nine fifty-eight 9点58分 2.二是逆读法,按“分钟数+to/past+钟点数”的顺序读出. 当分钟数不超过30时,用“分钟数+past+钟点数”表示“几点几分”. 当分钟数超过30时,用“分钟数+to+钟点数”表示,其中分钟数为60减去原分钟数,钟点数为下一个钟点数,表示“差几分几点”.  相似文献   

9.
夏冬虎 《江苏教育》2007,(14):69-69
“秒的认识”这堂课,我放在两个场地进行。前半课时,我让学生在教室里面认识时间单位“秒”及“秒”与“分”的关系:后半课时,在操场与体育老师共同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时间单位“秒”。以下是后半课时的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0.
时间结构在“才A就B”超前句式中的投射表现为:1.名词性时间结构的选择:时间结构在“才A就B”超前句式中的投射表现为时间结构在A中的投射。充当A的时点时间词必须具备两个要件:一是依据习惯基准构成的时间词;二是A的时间值为零。充当A的时段时间词,必须具备两个要件:一是A的前半部分必须是基数词,二是后半部分是表度量和计算时间长短的单位量词。2.副词性时间结构的选择:定时时间副词不能投射到该句式当中,不定时时间副词的投射具有不完全性。  相似文献   

11.
《认识时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引导学生探究发现1时=60分。由于时间单位看不见、摸不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要建立清晰的时间观念应在有效情境中展开教学,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针对"有效情境"谈谈这节课的几个教学片段:一、在童话情境中展开新课  相似文献   

12.
正"时、分、秒的认识"这节课,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难点是掌握时间单位换算。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出示课本中的主题图,请同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1 认识时间单位“时、分” ,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 ,知道1时=60分 ;能够准确读写钟面上的时刻。2 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钟面模型 ,拨钟面时刻 ,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3 通过观察、操作、自学、尝试、讨论等活动 ,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4 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多媒体显示。钟面时刻5时45分 ,天安门广场 ,升国旗仪式。师 :钟面所表示的时刻就是这一天升旗时间。每天升国旗的时间 ,就是这一天太阳从我国地平线升起的时候。2.多媒体演示。书上三幅…  相似文献   

14.
我们所说的“单位时间”指的是“一节课”或“一小时”;“学习效益”指的是学习收获的数量和质量;“提高单位时间学习效益”指的是增加学习的数量和提高学习的质量。“提高单位时间学习效益”意在用同样的时间得到更多的学习收获。这样,我们就争取了时间,用争取来的时间可以睡眠、休息、活动,还可以换来学习的旺盛精力,再提高单位时间学习效益;用争取来的时间还可以发展特长,做些既有益于自己,又有益于大家的“双赢”的事情。“提高单位时间学习效益”的方法步骤:动员准备阶段:利用校会、班会时间讲清“提高单位时间学习效益”的目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叶青 《辽宁教育》2024,(7):44-47
“时、分、秒”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教材的编排将其分散在第一学段的不同年级中,这样不利于学生建构时间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部分学生对于时间概念的认知缺乏结构的整体性。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单元重整,实现时间概念的本质建构与生活问题的策略应用,帮助学生厘清时间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发展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6.
《年、月、日》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第五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三年级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时间单位“时、分、秒”有一定的认识,并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和“年、月、日”有关的感性经验和认识,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既要注意其间的承继关系,又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为了能更好地落实三维目标,可以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究等学习模式,借助年历卡和课件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生活实际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游宇明 《教学随笔》2014,(1):23-24,75
①中国自古就有许多珍惜时间的格言,比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比如“时间如白驹过隙,一去不复返”,比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些格言都在教导我们珍惜生命的一分一秒,使自己的人生呈示出更大的光华。  相似文献   

18.
维吾尔语存在时间范畴,独立地表示时间信息。在维吾尔语研究中有关“三个时态”和“两个时态”的争论。即究竟是“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三个时态还是“过去时和现在一将来时,或者过去时和非过去时”两个时态的争论.这是由于把“时间”和“时制”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造成的混淆;语言中的“三时”(过去、现在、将来)既可通过语法形式表达,也可通过词汇形式表达,其表达形式就会形成时态范畴。就是说,“时间”和“时制”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本文分析“过去、现在、将来”这三种时间在维吾尔语中的表达、维吾尔语动词的时态范畴及其时间指向功能。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数学语言非常严密,应用题中使用的单位名称与标点符号应当准确、规范。但我听课发现,有些教师对此并不注意,用得随意,常常引起歧义。现举数例,共同研究。一、关于单位名称有三种情况应予注意:一是时间单位,作时间单位或用作时间换算,一般用“时”、“分”,如,1时=60分。而在应用题里,为避免与时刻混淆,通常改用“小时”、“分钟”。例如,苏教版第四册“时、分、秒的认识”中的应用题就是这样使用的:1.一个足球队每天训练3小时,5天一共训练多少小时?2.李师傅8分钟可以加工一个零件,40分钟可以加工多少个零…  相似文献   

20.
时间系统在“才A就B”超前句武中的投射表现为:1.时间结构的选择:时间结构在“才A就B”超前句武中的投射表现为时间结构在A中的投射。充当A的时点时间词必须具备两个要件:一是依据习惯基准构成的时间词;二是A的时间值为零。充当A的时段时间词有两种语言表达武:“数词+时间单位”和“数词+量词+时间名词”。2.时态的选择:用于过去时和现在时,不用于将来时。3.体貌的选择:只能用于“实现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