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教师来说,用力是尽职,用智是敬业,用心是境界。用真诚的爱心去感染孩子,让孩子因被爱而学会爱。教师的伟大不在于爱那些人见人爱的孩子,而在于爱那些“不可爱”但需要爱的孩子。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爱的阳光照耀每个学生,即教师要有一颗博爱之心。真爱就是无私的爱,真爱就是真诚的爱,真爱就是博爱。教师只有真爱学生,才能开启学生心灵。  相似文献   

2.
教育不是一时一次的重槌敲击,而是水滴石穿般的载舞,春风化雨般的滋润。平常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总是简单、粗暴地解决。特别是对那些屡教不改的孩子,我们总是以一份“恨铁不成钢”的深沉的爱加以教育,轻者批评责罚,重者挖苦、讥讽,孰不知这样的爱带给学生的是人格、自尊的伤害。既然,”恨”,铁不能成钢,那何不让宽容、期待、激励谱写成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乐曲呢?  相似文献   

3.
欧阳慧 《江西教育》2003,(13):31-31
家教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孩子撒起娇来总是很任性,有时哭闹得一发不可收拾,任做父母的怎样惯他哄他,就是不理睬,反而哭得更加厉害。家长干脆回避,由着孩子哭闹,孩子见没人搭理,自觉无趣,竟自个人玩开了。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何尝不是这样。经常听一些老师说,现在的学生真是难以琢磨。老师爱生如子,倾注心血,给优生优待,后进生特殊关照。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优生“没人情”,骄心日重,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后进生“不领情”,反师道行事。总之,爱心无数换不了学生一颗真诚的心。在叹息爱心不被学生理解的同时,我们是否该反思一下,教书育人岂止是一个“…  相似文献   

4.
过去,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人们错误地认为思想政治课是“内容空洞,脱离实际,简单说教,死记硬背”的一门课,学生也认为学这门课没多大用处。这与我们死板生硬的教学方法有关。我们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思想、原理和观点的教育绝不是生搬硬套、死记硬背的教育,也不是脱离学生实际的理论讲解,而是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5.
我们提倡父母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那么,家长与老师的交流需要什么?也要用“心”,是真诚的心态、平静的心情。都是一个目的——为了孩子好,还有什么不能交流的!  相似文献   

6.
爱的诠释     
高尔基曾说:“谁最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的确,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有人说,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情,难的是掌握爱的分寸。由此看来,爱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为,它需要智慧。  相似文献   

7.
德国一所公立小学的威尔逊校长,对1990年毕业的300名学生作了长达15年的“成长追访”,结果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15年之后,最先在工作岗位上得到提拔和重用的,不是当年埋头读书、成绩名列前茅的孩子,也不是吹拉弹唱样样在行的“文娱小子”,而是沟通能力特别突出,从小就不怵权威的人。威尔逊校长由此倡导发起了“结识校长行动”,他认为,要给那些总是默默坐在角落里的孩子“与大人物面对面”的机会,由此减少他们长大后面对部长或总裁,总是心慌气短、面红耳赤、张口结舌的“权威恐惧状态”。威尔逊认为,那些总是感叹“怀才不遇”的成年人,都是…  相似文献   

8.
学生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宽容教育符合时代要求,是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少的氧气。宽容教育,需要心与心真诚的沟通。  相似文献   

9.
爱学生不是抽象的、虚幻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它渗透在对学生的一言一行之中.对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会环境条件不良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待他们,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他们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只要教师坚持用正确的心态和善意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用真诚的爱心、信任与耐心去对待孩子,并和家长一起努力叩开孩子的心门,只要我们真诚而耐心地等待,无私地奉献,孩子就会来到我们身边,并允许我们走进他们心中.  相似文献   

10.
英国人对孩子非常尊重,非常关心,他们总是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以家长自身的榜样作用,来培养孩子有礼貌、尊重别人,同时也有自尊的良好品德,而不是用简单粗暴的"说教"。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教龄增长,我的心态趋于平和,最显性的变化就是和学生在一起越来越亲和了。或许因为有一个上幼儿园的儿子,遇到林林总总的事情,总会这样去想:如果是我的孩子,如果我是孩子。这样一来,很多看似棘手的问题因为换位思考而降温、冷却了。在低年级的班级管理中,我不是最成功的一个;但与学生的相处中,我是快乐的、幸福的。因为我总是带着一颗平和的心去呵护成长,守卫童年。用故事代替说教接手一年级,你会发现,空洞的说教和反复的强调效果都不佳,  相似文献   

12.
回家的感觉     
对于我们这些寄宿生来说.“回家”,是最让人心跳的字眼。 星期六早上.放学的铃声一响.那些吃饭总是冲在前面的同学.不是奔向餐厅.而是奔向宿舍。大家争分夺秒地收拾书包、衣服.就连平时最磨蹭的同学.也变得“动如脱兔”。不一会儿工夫,学校几乎就看不到住校生的影子了.我也被“回家大军’嚷挟着出了校门。  相似文献   

13.
陈芸 《考试周刊》2012,(39):190-191
一位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交往中。只要有真诚的爱,就能打开学生封闭的心,就能得到孩子的信任、尊重。那么什么才是真诚的“爱”呢?那就是“大爱”。何为“大爱”?“大爱”=严父的“严爱”+母亲的“慈爱”+知己的“友爱”。  相似文献   

14.
真诚的忽略     
沈建新 《河南教育》2005,(12):45-45
一位老师拿出一张画有一个小黑点的白纸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小黑点。”“不,不能这样!”老师意味深长地说,“这首先应该是一张白纸!”……几十年后,其中的一位学生——如今是联合国秘书长的科菲·安南依然清晰地记得老师所说的那句极其简单的话,并为之感动。是啊!有时,我们的眼睛对事物的观察也会有失公允——明明面对一张白纸,我们却只看到了它万分之一的瑕疵。对于天真烂漫的孩子,我们有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张真在这次数学考试中不及格,语文老师也总是说他长着个榆木脑袋,全班体育不达标的又只是他一…  相似文献   

15.
在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问题上 ,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意见分歧。我们认为 ,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看 ,仍然必须坚持“灌输”的方法 ,绝不能放任自流。  一、为“灌输”正名  一个时期以来 ,人们错误地把灌输这种非常必要的教育理念等同于简单生硬的教育方式方法。因此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给“灌输”正名 ,还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灌输之本来面目 ,用马克思主义去占领意识形态领域 ,去武装青少年学生的头脑。与一些人的错误看法不同 ,我们认为 ,灌输既不是机械的“填鸭”式的“满堂灌” ,也不是简单的“我打你通”式的说教。而是指…  相似文献   

16.
教育孩子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学校的教育是其中的一环.要让学生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那么就一定要给他的机会.“尊重”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尊重教育会使教育者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会让学生敞开心靡,愿意接受帮助和教育.同时也是对教育者思想的净化与提高.对学生的进步常常鼓励让他认识自身的价值.教育需要真诚,惟有真诚,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会有成功的教育.改变须从“心”开始.改变必须用“心”为之.  相似文献   

17.
张滨 《宁夏教育》2012,(10):55-55
有这样一个场景:学生为悬挂陈列品而大胆地站在窗台上,教师大喊:“危险,你给我下来!”表面上看,教师很愤怒,而实质上他是在关心学生,但由于语言生硬,学生很可能不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如果教师这样说:“危险,让我来吧!”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学生不但会感激教师的关爱,而且会从理智和情感上接受教师的意见。当教育遇到沟通的问题时,唯有以真诚去应对,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次成功的师生沟通,不啻于一次成功的教育。教育学生绝不是简单说教就行,沟通应从单纯的说教转化为实践活动,让情感与认识相互作用,使情感上升为信念,成为提高学生自觉认识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世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是越分越少.而有一样东西却是越分越多。您也许会惊奇地问:“那是什么呢?”我将毫不迟疑地回答您:“那就是爱!”爱,不是索取.  相似文献   

19.
开学第一课是教师第一次亮给学生的名片,是实施德育和理想教育的最佳契机。能在第一堂课上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灵,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以往的开学第一节德育课,总是一张严肃的面孔,一通生硬的“道理”,一篇简单枯燥的说教,说着那些人人皆知的、一成不变的大道理,让学生一听就产生厌恶之心,如此一来,只能是事倍功半,徒劳无功。所以要想让德育课生动起来,就必须使形式更多样些、载体更新颖些,让死板的说教变成无形的人文精神的浸润,将德育教育寓于故事之中。这些故事主要讲述一些古今德育事例、还有身边的一些典型。由于这些典型人物具有典型性、形象性,令人感动,充分满足了学生求新求趣的心理;同时,故事短小精练,形式活泼,避免了简单说教式的干瘪枯燥,  相似文献   

20.
贺庆东 《考试周刊》2013,(99):180-180
学生还是孩子,即便高中生也为未成年。人会犯错误,孩子更会犯错误,这样推理学生犯错误属于正常现象。过激地说一句,会(故意)犯错误的孩子都不是笨孩子.笨孩子不“会”犯错误。所以要容忍他们犯错误.但不是鼓励。对于学生的错误行为,我们要做的就是及时告诉他们——犯错误的危害。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动向,及时指出来,但不要轻易地处罚他们。以下几个案例.是我个人的处理方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